习近平青年思想的逻辑审视
2021-04-14杨文俊胡颖峰
杨文俊,胡颖峰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13)
“习近平青年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青年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青年理论的承继和发展,是习近平对有关青年工作思考与实践的经验性反思与总结,集中体现在习近平自十八大以来有关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系列讲话中,体现在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统筹部署中,体现在广泛深入的青年工作的伟大实践中,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界对习近平青年思想有许多研究与探讨。如倪邦文从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理论品格等三个方面对习近平青年思想作了探讨;[1]邵子华从核心要义、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等三个维度深化了对习近平青年思想的认识;[2]邓希泉深刻阐述了习近平青年思想的理论基点、政治原则、核心命题和战略目标等四个方面;[3]王延隆从习近平青年思想基本概念出发,说明了这一思想的形成、内涵和实践意义。[4]纵观学者对习近平青年思想的研究,大多限于基本释义、理论渊源、实践意义等视域,鲜有学者以逻辑视角来审视习近平青年思想。本文试以逻辑为线索,以整体性、全局性的眼光来审视习近平青年思想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逻辑中介,如此才能更加科学、系统地理解习近平青年思想,才能完整地把握这一思想体系的全貌。
一、逻辑起点:青年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
习近平青年思想以一种“整体性”[4]呈现于人前,是对一系列党和国家有关青年和青年工作发展的相关论述的科学浓缩表达和系统精简凝练的过程,始终围绕“青年”这一研究对象,以青年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为逻辑出发点,铺展开一条自我科学确证的路径。可以说,青年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形成了习近平青年思想的基础理论,是理解习近平青年思想的钥匙。
(一)青年的历史地位
所谓青年的历史地位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国家战略中的历史定位,澄明这一问题应该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展开。从形式上看,新时代的青年主要是指年龄在“14~35周岁”的人及群体,[5]他们是“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6]从内容上看,青年的历史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国具体世情同步变化的,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党的十九大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境域中,中国面临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历史任务。基于此,具有朝气、富有理想的青年及青年群体必定肩负起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因而习近平说,广大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7]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5]广大青年只有“自觉把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8]才能够充分散发出青春活力、蓬勃朝气,国家才会有前途,民族才能有希望。可见,实现中国梦,青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实现”。[9]
(二)青年的时代使命
青年是青春的象征,是实现“中国梦”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样的历史地位注定青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力量,承担时代使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青年的时代使命是基于其历史地位之上的,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首先,青年要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日之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时机和境遇,只有把自己的梦想与时代契合,才能领航时代、创造历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远的志向、实干的精神,“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0]新时代的青年要敢于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前沿,勇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青年要做“可爱、可信、可贵、可为”[9]166的人才。可以说,“四可”既是对当代青年的评价和期许,也是为青年在新时代担负起使命指引了价值方向。“可爱”意味着理想追求,这与民族相系、与时代相牵。青年要始终把自己的成长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紧随时代的潮流,这样才无愧于民族和时代,才是民族和时代最“可爱”的人。“可信”意味着精神品质,这与责任担当相连。先辈的事业要人继承,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青年只有以责任担当为使命,承继先人的事业,与时代并行,才是可信之人。“可贵”意味着价值引领,这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它要求新时代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培养自身的品行,做可贵之人。“可为”意味着践行能力。青年要把自身的情感和积累的学识现实地运用起来、表达出来,需要有一种转化能力。具体而言,就是青年要善于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实践行动,要脚踏实地苦练本领,做可为之人。最后,青年要做沟通世界的桥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民间的友好交往在国际友好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和支撑作用,其中青年之间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更是起到了独特的作用。2013年习近平在印尼的演讲中指出,两国交流的未来与希望在于青年,因此“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到中国和印尼友好的大潮当中,两国友好交往事业一定会薪火相传、兴旺发达。”[11]同年他又在致中越第二届青年大联欢的贺信中殷切希望“两国青年争当中越传统友谊的传承者、友好合作的生力军”,[12]不断推动中越关系发展乃至世界和平进程。紧接着在2014年的中法建交50纪念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特别强调“坚持世代友好,……尤其要引导两国广大青年投身到中法友好事业中来。”[13]同年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中他又表达了两国青年要“互学互鉴、增进友谊,共当中韩友谊的忠实继承者”[14]的希望。
二、逻辑主线: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青年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时间维度看,它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重强调的关于青年事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青年的价值观直接决定着未来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从空间维度看,它不仅涵盖家庭教育,还涉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众多领域。总之,通过整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青年思想的有关讲话、演讲、指示、信函等可以发现,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横贯整个相关论述的始终,构成了习近平青年思想的逻辑主线。
(一)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长久、最深蕴的共同认知和普遍承认的力量,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价值评判的衡量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社会普遍认知和共同认可的“最大公约数”,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三维价值的有机统一,它的身后影射的是“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关系的重大问题。因此可以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青年具有重大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价值观是人类在日常生产实践活动中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得以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意识内容和客观原则,对人的实存性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历史和实践表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进步发展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当今中国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目标追求,在这样的历史境域中,“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15]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想对了,我们就要矢志不渝地朝着目标前进。在这样的意义之下,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二,青年的历史地位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青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必然要求结合青年本身的生理发展特征培育其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成长成才路上的价值遵循。众所周知,青年是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因而抓好青年价值观的养成不可轻视,这不仅仅关乎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也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密切联结。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取决于青年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要牢牢系好青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基本价值遵循。
其三,丰富的思想资源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提供了有力支撑。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维层面的结构性统一的价值要求,这既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5]中国历来讲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诉求,这一诉求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现,也在某种程度上隐喻着国家、社会和个人在价值层面的有机融合。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继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人民上下求索获得的理想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才能够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二)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就是一个精神内塑过程,旨在使青年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其落脚点在于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此,必须抓好价值养成的“压舱石”,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勤学。这一要求既体现了青年务实的态度和作风,也展现了青年成人成才不可缺失的基础。它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强调了知识的基础性作用,即认为知识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始基作用;二是强调了学习知识的态度取向,即知识学习要脚踏实地、上下求索。青年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视野,拓展交往。但是,青年一定要明白,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为学之要于勤,勤于钻研、勤于思考。惟下真功,方得真学,这样才会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
其二,修德。核心价值观说起来就是一种德性昭彰,这种德不仅是个人之德,也是社会之德、国家之德。今天,我们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要树立青年的私德,也要树立青年的公德。正所谓“德者,本也。”然而,德性的修养不仅仅在于研习,还在于道德践行。习近平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16]修养德性只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第一步,紧接着就是我们要在高远且平实的德性指引下把德性践行于生活细微处。
其三,明辨。从哲学的角度而言,明辨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机统一的过程。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结果。随着时空的变换,人们的价值观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时代和人民的高度上来判断和选择。青年作为一个群体,在不同的时期面对的形势不同,面临的压力相异,因而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尤其是新时代的青年群体,不仅面对着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信息时代的思想繁杂、相互激荡,还面临着学业、婚姻、就业等各种生活压力,一时表现出彷徨、疑惑、失落等负面情感、情绪,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要“拨云见日”,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要从鱼龙混杂的复杂世界、事物中“千淘万漉”,要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下“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四,笃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的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勤学、修德和明辨是主观因素,笃实是客观因素。笃实强调了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实践的历练,尤其是要用好基层实践的“助推剂”。习近平特别强调青年要在实践中进行磨炼,他指出,“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17]只有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学习中掌握的理论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把教育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青年才能茁壮成长和全面发展。可以说,笃实的理念与思路充分体现了基层导向,为青年的成长发展找准了时代坐标。
三、逻辑中介:共青团的改革发展与实践
培育青年正确的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引青年的人生方向,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基础,这个组织基础就是共青团。从党的十八以来,关于共青团的改革发展与实践,一直就是团建的重大课题。对此,学界有一系列的研究观点和主张。如:共青团作为青年工作的前沿基地,一定要从精神原则的高度凝聚和吸引青年;共青团作为青年工作的桥梁,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以服务青年为导向的工作;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青年群体的组织,一定要在从严治党的前提下从严治团,等等。共青团的改革发展与实践既构成习近平青年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青年思想的实践基础。这一重要思想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及青年工作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一)把握青年时代脉搏,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习近平指出,团工作要把握住青年的时代脉搏,要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站在理想信念的最高峰,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保持永久性。因此,共青团作为与青年密切联系的群体组织,作为党和青年联系的桥梁,在培养青年的理想信念方面,必定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18]使青年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充满理想信念,从而不断增强青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青年的发展重在引导青年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换言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必须强化问题意识,把科学的理论转化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各级共青团必须做好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用先进的、积极健康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青年施加影响,进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19]
其二,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历史宛如一面“明镜”,可以照见过去、启迪现在,也能昭示未来。习近平认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不仅记录我们走过的痕迹,也让我们在其中得到“灵光一现”。[20]用历史的眼光启迪青年,实际上就是要求共青团引领青年学习历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培养青年的历史思维,使青年从历史的宏大进程中找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找到指引人生前进的理想信念。
其三,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新时代是一个走向“强起来”的时代。我们正在向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迈进。今天的中国处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加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广大青年把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和这一伟大目标相衔接,“与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同生共长、命脉相连。”[8]因此,共青团必须“加强中国梦主题教育来感召激励青年。”[21]
其四,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青年在伟大目标的感召下,必定大有可为、未来可期。每一代青年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在际遇和机缘下,青年要不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练就过硬本领,不断积极投身实践,才会成就非凡人生和创造美好未来。共青团作为青年工作的前沿基地,要不断精准施策、科学宣传,从而激发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感受到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面对新的组织、新的特点、新的挑战,共青团的青年及青年工作必须要把握时代的变化和青年发展的变化,做到精准掌握突破口,牢固把握着力点,继而增强共青团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共产主义思想真正深入青年头脑。
(二)延长手臂功能,扩大共青团工作覆盖面
相比较于以往的共青团工作手臂功能简短、覆盖面狭窄,新时代的共青团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和青年变化,其工作功能延长、覆盖面扩大。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组织覆盖、工作覆盖、思想覆盖和网络覆盖”。[22]
其一,组织覆盖,做到“无处不在”。组织建设是做好青年及青年工作的组织保证,是共青团改革发展与实践的首要问题。为了扩大共青团工作覆盖面,从组织建设方面而言,就是“青年在哪里、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建在哪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6]65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展开。首先,创新原有团组织覆盖模式。学校、党务系统、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是我们长期关注的焦点,在这些领域广泛存在着团组织工作覆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团组织工作覆盖面跟不上社会发展形势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青年工作,团组织必须创新模式,紧跟时代发展,构筑纵横交织的团组织网络。学校团组织发展由来已久。新时代,学校团组织要想发挥它的基础作用,必须结合学校现实的特点进行组织建设创新。这就是优化团组织机制,加强教育团工委建设,尤其在驻足“院系”“班级”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加强团建,在团组织引领下推进与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组织一体化建设,探索“社团建团”新模式,继而扩大团组织覆盖面。当前,民办学校蓬勃发展,共青团应加强及时疏导,积极促使团组织进入民办学校,扩大组织覆盖面。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在“立足本职、面向行业”的原则基础上来完善团组织建设,积极探索企业型团工委模式,厘清团组织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及与之相关方的团建问题。其次,加强“两新组织”和新兴群体团组织覆盖。要达到这一要求,共青团就需要搞清青年空间分布格局,分门别类,差异性对待,做到从简到难、以点带面。最后,拓宽城乡社会团组织覆盖面。共青团应立足本地实况,着力打造和优化团建工作,建立青年群体服务体系,实现内部联动的团建模式。另外,城乡之间可以建立联系,实时互动,增强区域团组织的纽带作用。
其二,工作覆盖,做到“有求必应”。共青团是以服务为导向的组织,其工作性质必然是以满足青年需要为价值内核的,正如习近平所说,共青团要扩大自身工作的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18]为此,共青团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首先,团组织要解决组织涣散问题。目前在全国存在大量的团组织机构,而这些机构冗杂、组织软弱涣散,实际上就是名存实亡的“空壳”。为了更好发挥团组织的服务功能,共青团必须及时进行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功能结构和部门构建。同时,共青团也要严明团内纪律,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团内生活。即使在没有团组织的地方或建不起团组织的地方,共青团也要切实探索因地制宜的团建模式。其次,共青团要提升服务青年的质量。既然共青团有服务青年的功能,那么服务青年就是共青团的基本职责。为此,各级共青团组织以及团组织的干部都要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到青年周围去开展团的工作,“更好联系服务青年,扩大团的工作覆盖面,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23]最后,共青团要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年的需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青年的成长发展不仅需要精神满足,还需要物质满足。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此时的青年面领着学业、婚姻、就业等众多的客观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和实现就是青年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神往。2017年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从十个方面提出了青年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发展措施,充分回应了青年的普遍关切。除此之外,团组织要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机制,营造青年成长的优良环境,以此来激发青年的活力,从而使青年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其三,思想覆盖,做到“价值引领”。方向问题是决定青年往哪里走的重大问题,因此,“共青团要做好青年的思想引导工作、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18]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抓好青年对科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一个人政治立场坚定不坚定,往往和理想信念有莫大的关系。理想信念的缺失,说穿了就是理论认识薄弱。因此,广大青年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真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这需要共青团把科学理论进行广泛宣传,加强思想教育,引导青年领悟和深究其中精髓要义,做到学思并行、知行合一。其次,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青年的史学教育,等等。最后,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社会错误思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想纷繁复杂,正确辨别其中的落后思想、腐朽思想,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为此,共青团要引领广大青年“立破并举”,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深入剖析,认真区分,透过现象把握其中的本质。特别是对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英雄烈士的各种错误思潮,青年要坚决抵制、彻底切割。
其四,网络覆盖,做到“主动出击”。信息时代,青年和网络成为紧密联系且绕不开的话题。有数据显示,“每天单纯上网的时间超过两小时的青少年比重接近50%;高中生的比重甚至超过了60%。”[24]网络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必然要接触的事物。所以,共青团要扩大工作覆盖面,需要把团的工作做到网上去,“要把网上共青团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推动团组织上网、服务上网、活动上网。”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加强“网上团组织”建设。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化工具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必然接触和使用的工具。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共青团组织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打造“网上团组织”平台,运用新技术创新团建模式,发挥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基本功能。其次,善于运用时髦“网络用语”开展青年工作。共青团要积极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来吸引青年、熏染青年。最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已经成为广大青年栖息地,也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战场。海量信息在网上交织,网络在使得人们话语权增强的同时,也使得各种不和谐、不友善、不文明的言论在网络上甚嚣尘上,严重影响网络环境,这对青年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不良影响。针对这样的境况,共青团必须要用正确的“打开方式”畅游网络,加强科学理论建设,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同时也应该加强网络建设,引导广大青年正确使用网络、文明用语,争当中国“好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推进从严治团,加强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
共青团作为党密切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定要切实落实好从严治团的要求。关于如何从严治团,习近平给出了“三严”[23]要求,即政治上要严、团的干部队伍建设要严和团员队伍建设要严。
其一,政治上要严。这实际上强调了政治“排头兵”的重要意义。共青团不是单独存在的群体组织,也不是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组织。从历史维度来看,共青团自始至终都是党领导下的进行青年工作的后备力量,是一个具有政治立场、政治信仰的青年群团组织。因此,共青团推进从严治团,首要在于政治要严,要求共青团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共青团系统党的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歪风邪气,保持清风正气和良好形象。党旗所指,团旗所往。
其二,团的干部队伍建设要严。共青团改革发展与实践的关键环节在于团的干部队伍建设。对此,团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团干部率先实现在精神引领领域的“先遣队”作用。团干部作为团组织的关键少数,不仅是管理者,还是服务者,这就要求团干部自身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习近平特别强调,团干部一定要有思想上的强基固本意识,做好理想信念的率先垂范,只有政治上坚定,才能够对党忠诚、心系青年、服务青年,做青年之友,不做青年之官,才能够提升工作能力,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18]第二,团干部要树立时代观。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青年是时代的象征,是时代的晴雨表,但是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深烙着自身时代的痕迹。新时代的青年,成长于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时期,成长于经济高度开放、思想极度多元、信息技术异彩纷呈的时代,因而青年表现出追求个性发展、喜欢打破条条框框、追求独立创新等特征。如果作为联系团员和青年的共青团干部依然诉诸陈规,不知“迎合”时代,必将丧失服务青年的功能,难以完成培养青年的根本任务。这就告诫我们团干部一定要有时代观,跟随时代浪潮,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前列,如此才能做好青年工作,成为青年工作的行内里手。第三,团干部选拔要严格把关。团干部选拔,事关青年工作的大局,因为选用好共青团干部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共青团既要有高度的人才意识,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也要有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作出切合实际的部署。同时,选人用人也有原则要求,就是选用的人要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础上,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其三,团员队伍建设要严。一方面,共青团员代表着先进性,从严治团就要抓住团员先进性这个关键,只有抓住了事物的关键,才能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团员作为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具有自觉性和人民性,成为共青团建设的核心要素。因此,只有教育好共青团员这个关键,才能够保持团组织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另一方面,团组织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关键还在于共青团能否保持它的先进性,而这依赖于其中的广大团员的先进性和荣誉感。习近平指出,团员队伍建设也要把好“严”字关,就是严格把控团员质量,做好团员教育,继而带动广大青年一起前进。[23]
习近平青年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整体布局的重大战略安排,对促进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指导共青团组织发挥好党的后备军作用具有精神引领和价值依归的非凡意义。习近平青年思想依靠青年、依托青年,用时代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审视青年,深刻挖掘青年在历史中的地位,大力宣传青年在新时代的职责使命,积极培养以核心价值为人生基本指引的当代青年。可以说,在当前中国即将完成“第一百年”目标,进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发之际,青年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现“二个百年目标”需要青年的磅礴伟力,而这就离不开对青年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进行历史性审视。新青年的培育需要“核心价值观”这一养料进行滋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青年必然成长为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忠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完成这一伟大目标需要一定的组织保障,在此共青团发挥了重大作用。当然,共青团发挥重大作用并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变换和青年发展需求的变化,共青团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状况和出现的新问题新课题,积极寻求改革发展与实践,不断完善组织建设,成为实践习近平青年思想的逻辑中介。
习近平青年思想系统全面、论证充分、意蕴深邃。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青年思想对于激发青年、培养青年,做好青年工作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