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本土化策略研究
2021-04-14刘秀岩王秀芬
李 晶,刘秀岩,王秀芬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9)
和谐社会建设,重在人才支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既是一项明确的工作任务,同时也体现了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城市转型、老龄人口增多、残疾群体的多层次需要、社会问题多样化等特点,原有的社会服务机构倍感力不从心,急需职业社会工作人员的出现。此处界定的职业社会工作者是以“职业化”为其基本特征,强调通过专业教育和训练而获得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
一、大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培养方式。大庆市高校现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由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3大环节构成。一是课程设置环节。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和选修课4大类课程,围绕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4大知识机构开设,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其中社会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社会政策概论、伦理学、社会统计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为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各校基本相同。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更注重实践、实习环节,如,开设创业基础、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课程,举办国际社工日、社工文化节等活动,不同学校根据学校特色、教师学术背景情况会有不同侧重。二是实习环节。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课程实习、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几种类型,各学校的实习环节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在8.9%~19.6%不等。其中,课程实习随课程进行,内容与课程关联度较强;专业认知实习一般于新生入学初进行,形式灵活多样;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时间长度为6—8周,主要分布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和暑期进行,实习内容由实习机构、学生、导师合作设计。实习督导由教师和实习机构负责人共同担任,实习结束后由实习机构、导师共同给予成绩和评语,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成绩。同时,鼓励学生考取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但不作为毕业的硬性要求。当前大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机构可大致分为以下5类:一类是行政管理性质的机构。如,民政部门、学校、残联、妇联、社区、街道等;二类是学术性的社工机构。如,依托高校建立的社会工作协会;三类是民间非政府组织,如,各地的社会工作组织;四类是医疗类服务机构,如,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机构等;五类是照护机构,如,福利院、儿童保护中心、日间照料机构等。三是毕业论文环节。毕业论文作为学生4年学习的最终成果,是评判授予学位的主要标准,要求8000—15,000字,要求必须第八个学期内完成。评委由本专业老师全体及聘请的外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对初次评审不合格的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未过者需1年后再次答辩。
2.培养层次。人才培养层次以本科为主。目前,大庆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所,分别为东北石油大学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的院校1所,即东北石油大学,还未有社会工作博士培养点。
二、大庆市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困境
1.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比例低、结构乱。目前,大庆社会工作遍及诸多领域,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较少。截至2012年底,在大庆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中持证社工不多。志愿者主要分布在社区,分为“十员十队”:即政策宣传队、文体活动队、治安巡逻队、医疗服务队、环境清洁队、绿化管理队、帮教辅导队、家政服务队、就业服务队、扶贫帮弱队;政策宣传员、文体活动员、治安巡逻员、医疗服务员、环境清洁员、绿化管理员、帮教辅导员、家政服务员、就业服务员、弱势群体帮扶员。他们的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各不相同,涉及各个阶层,有学生、工人、离退休人员等。
2.服务对象复杂、需求多样化。根据大庆市政府提供的数据,2016年,大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42万,占280万总人口的15.1%,且以每年约2万人的数量增长,预计到2023年大庆市老年人总数将达到60万人。[1]残疾人15万人,其中7—20岁聋、盲、智障儿童少年1041人。有城市低保对象37,097户,6.3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5,706户,5.99万人。同时,随着大庆的转型发展,人们的需求种类和需求层次均有所上升,新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要求不断增多,例如,心理辅导、青少年司法矫正、弱势群体权益维护等。
3.工作时效性滞后、工作的专业性体现不足。当前,大庆市的社会工作者更多是作为问题解决者的身份出现,主要从事事后补救工作。这也体现在其工作领域的分布上,大庆市社会工作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收养服务、社区建设、医疗卫生、优抚安置、慈善事业、减灾救灾、家庭生活服务、殡葬服务等10个方面。均属于传统民政部门的工作范畴,缺乏创新及前瞻性。社会工作者应该作为社会问题的预防者而存在,如,心理疏导、残障康复、司法矫正、劳动者权益保护、教育辅导等方面,这样既能杜绝社会问题的萌芽,更能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及不可替代性。
4.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不高。首先,政府层面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目前,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和民政部门的工作范畴重合较多,所以在政府部门普遍存在一种认知,即将现有民政系统的工作等同于专业社会工作,认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可有可无。其次,民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程度不高。2016年,东北石油大学进行了“大庆市民众社会工作认知调查”,在300份问卷中,有51.7%的人表示对社会工作不了解,剩下的46%的人对社工的了解也只是流于表面,认为社工与义工、志愿者差不多。[2]
三、大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本土化策略
1.铁人精神与社会工作职业素养相融合。铁人精神作为大庆本地优秀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工作专业本质具有高度一致性。铁人精神是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与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现实高度吻合。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正需要我们的社工人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不懈努力发展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实践和方法;铁人精神是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精神,这与社会工作“助人”的本质高度吻合。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技能需要社会工作者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掌握不同情境下与人沟通、合作的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活动,只有这样的助人活动才能实现助人之所需和助人有成效的根本目的;铁人精神是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与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指导思想与价值观高度吻合。[3]同时,铁人精神是人格化了的大庆精神,具有具象化、生动化的独特优势。所以将铁人精神融入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只有深入挖掘大庆本地优秀文化,促进与社会工作价值的融合,从而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内驱力,才能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应包括: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其中应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作为核心,要将职业道德的培养与铁人精神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工作经得起子孙后代检查”的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结合在一起,用“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的方式,营造真实情景,通过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强化铁人精神的渗透力。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通过参观铁人纪念馆、大庆历史陈列馆、松基三井等场所,营造真实情景,并通过讲解、阅读人物传记、唱红歌等形式让同学们了解铁人王进喜的一生,从而引发情感共鸣,通过铁人的英雄榜样示范力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拼搏的责任和勇气。其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课余时间从身边做起,以自己所在社区为中心,由己及人,从熟悉到陌生,形成我国所特有的“差序格局”的工作进程,这样既能扩大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同感,同时又在实践中培养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社会工作者自身要“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掌握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助人技巧,同时培养成熟的职业心态,为有效助人保驾护航。一个成熟的社会工作者,不能单靠热情、感动而胜任,热情和感动是一时的,它能引我们入门,但却无法长久,要想将社会工作的服务制度化、经常化就必须培养成熟的职业心态,掌握科学方法,才能助人之所需,助人有成效。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作战的决心和耐心,发挥“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精神,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政校结合,在实习中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化行为规范。政校结合,即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大庆市社会工作事务管理部门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等相关行为规范。这里要将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区分开来,专业实习应该选择社会工作事务开展较好的地区和单位进行,而不应将学生的专业实习安排在当前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这些部门行政化程度高,与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有差距,不利学生提高其职业化程度。
3.深基础、宽口径,特色化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化技能。针对目前大庆市社会工作事业的开展状况,要突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困境应从深基础、宽口径、特色化这3个维度塑造社会工作人才。深基础,即有关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要牢。包括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会调查等主干课程的掌握。宽口径,以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为支柱,扩展相关及邻近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选择专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就业前景相对较窄,为保证学生在毕业时顺利就业,应开设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技能课程,例如,计算机、法律、医疗救助、保险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以学生自愿为原则。特色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社会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硬性指标加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