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高校毕业生留庆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2021-04-14季琳欢
季琳欢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 大庆163000)
一、大庆高校毕业生留庆就业创业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1.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就业市场供需失衡问题的本质是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使得有效需求的就业岗位不足。大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加大,导致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同时存在。
2.毕业生外流现象严重。由于大庆收入水平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强,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到薪酬待遇比较高的省外发达地区的城市就业。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9年编制发布的《黑龙江省201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2018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留在本省的约12.23万人,留省比例为55.94%,在留省毕业生中,博士占比0.64%,硕士占比4.28%,本科占比47.96%,高职高专占比47.11%,从中可以看出学历越高的毕业生留在毕业地就业创业的比例越小。
3.就业创业机制有待完善。毕业生就业与高校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还不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仍需提升,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有待重视,县及县以下地区对毕业生人才的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影响毕业生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仍未消除,就业不公平现象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4.毕业生初始创业意愿和创业成功率不高。基于部分高校调查问卷显示,大庆高校毕业生留庆创业意愿较低,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在大庆就业创业。近年来,尽管在政府一系列积极政策的推动下,大庆市的创新创业倍增效应日渐显露,大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部分留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活动仍表现为创业质量普遍不高、创业规模较小、创业方向不清,有跟风创业等特点。
(二)原因分析
1.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不完善、就业创业环境有待优化。大庆市为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已制定出台了《大庆市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大庆市做好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但总体来看,大庆市的就业创业政策大都依据国家、省政府出台的政策相应发布,适应大庆本地经济社会形势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性不强,政策的宣传、落实与配套措施的跟进需要加强。从大庆市的就业创业环境来看,由于国有企业和传统事业单位转型发展和机构改革;能源行业去产能提质增效;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规模较小、创业融资难等原因,导致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数量明显不足、创业风险较大,现有就业岗位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新的就业增长点培育还不成熟,创业氛围不浓,存在“无巢留凤”等现象。
2.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滞后,就业创业教育缺位。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必然对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质量提出新要求。总体来看,大庆市高等教育还未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科专业布局有待优化调整,部分学科专业结构和社会需求还存在错位现象。此外,我市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创业课程大多属于就业指导类,存在过程简单、内容局限等问题,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场地与经费等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3.社会、用人单位片面的人才观和用人观。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降低了高校毕业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配置低效。例如,在选才标准上,唯学历、唯名校,重知识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这些片面、狭隘的选人用人观在一些人或一些单位已根深蒂固。在人才任用和使用方面,求全责备、论资排辈,搞小圈子、宗派主义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在人才管理中存在行政化、“官本位”问题。
4.高校毕业生自身存在一些不足和劣势。一是高校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工作实习经历,重考证轻实践,理论知识稍有,实践能力不足。二是部分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创业心理。有的毕业生对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工资福利、职业声望等就业期望较高;有的毕业生只关注个人发展、集体意识淡薄、功利思想严重;有的毕业生缺少客观的自我认知,存在迷茫、畏难、极端的心理。三是毕业生创业面临一些主体性困难。例如,缺乏启动资金、缺少咨询指导和技术支持等。
二、促进大庆高校毕业生留庆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从政府角度,加强就业创业宏观调控
1.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随着东北人才流失日益严重,大庆市应制定一些关乎毕业生切身利益的优惠政策,例如,提高工资福利、给予住房补贴等政策,尽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政府可加大对于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完善融资环境,宣传、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加大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营造促进毕业生留庆就业创业良好氛围。
2.构建系统的就业法律体系。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就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但就业政策涉及领域多、范围广、跨度大,缺乏法律配套是就业促进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的表现之一。例如,我国还缺少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法律,这是发生就业歧视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要加强就业法律法规建设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促进就业公平;要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普及、法律保障和法律指导工作,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法律法规环境。
3.搭建毕业生留庆就业创业平台。一是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平台。构建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覆盖全市城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逐步实现集职业介绍、培训、指导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内容为一体的“一条龙”式服务;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大学生微信服务平台功能,努力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网上“一站式”服务和相关就业创业事项网上办理;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中介服务的指导和监督,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组织。二是搭建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撑平台。尝试在创业融资、贷款、保险、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领域为创业者提供服务,支持社会资源和财富资源相对匮乏的高校毕业生,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
(二)从高校角度,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1.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强化市场意识,坚持经济社会需求导向,及时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要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要充分发挥大庆科技、教育资源较集中的优势,遵循人才培养的地方适用型原则,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对大庆现有6所高校分层次建设。一是以东北石油大学为首的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应发挥其学术科研影响力,聚焦行业特色和龙江发展,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更多高精尖人才。二是市内普通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性、应用型的特点,为城市培养具备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三是针对中高等职业院校应鼓励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订单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四是强化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开展对口支援、“走出去”等培训教育活动,对紧缺实用人才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力求提升各类人才的知识储备和劳动技能。
2.构建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机制。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设更多创新创业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各个环节,注重教学促创、科研促创、服务促创相辅相成;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活动,可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孵化器体系——大学、政府、产业三者联合的“三螺旋模型”创新创业模式。二要建立个性化就业指导与团体辅导机制。各高校可通过建立岗位推送、指导培训、重点帮扶、接续服务等精准的工作机制帮助毕业生尽早就业。例如,开设“一对一”的咨询帮助,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分门别类地开展团体指导工作,特别是针对经济困难、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加大精准帮扶力度。三要建设就业引导和推荐机制。积极探索为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培养输送人才的长效机制,拓宽重点行业和单位的就业渠道,对优秀的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输送。四要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高校不仅要做好对现有教师团队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专职工作队伍和教学团队,也可邀请一些拥有丰富就业创业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专家、企业家、社区人士以及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分享相关经验和认识。
(三)从用人单位角度,革新用人制度和选才标准
1.转变选人用人观念。一是有科学的选才策略。用人单位必须建立起一套适应岗位需求的招录办法和选拔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综合考量毕业生的品行、能力和实际做事绩效,且选拔和引进人才要从本单位、本地区建设实际需要出发,不能仅以学校和学历为标准,力争做到人岗相适、科学用才。二是树立人才为本的重才意识。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不动摇,充分考虑高校毕业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提供各方面人才发展条件保障,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用人单位不仅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更要有聚才、留才的良方,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措施,增强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
2.充分发挥基层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作用。要组织实施更多的基层项目,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选调生、特岗教师、三支一扶、乡镇卫生院、征兵等多种渠道就业,增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驱动力和利益吸引力,逐步解决由于财政、编制等因素导致项目期满后,优秀的毕业生有意愿却难以留在当地继续工作的问题。中小企业是劳动力需求的主力军,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明显。但由于当前一些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人才战略、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在招聘中不易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政府可通过一系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政策的支持,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一个战略决策来对待。中小企业本身也要通过不断规范企业管理制度、优化招聘方式、实施人才储备战略、建立全面激励体系等方面来吸引人才。
(四)从毕业生角度,全面提升竞争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一要培育健康的就业心态。大学生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规范的从业意识,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定位就业目标;突破传统择业观念,不迷信“铁饭碗”“金钥匙”,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树立创业风险意识,理性、客观、全面地评估创业风险,增强法律防范意识。二要适当降低就业创业期望值。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成功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落差心理。要脚踏实地,在懂得努力进取的同时,也要有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健康心态。
2.注重提升素质能力。一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大学生要塑造自身忠诚、敬业、勤奋好学、自强、富有团队精神和全局观念的基本品质。二是提高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毕业生在校期间要注重学习好专业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三是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知识的积累。毕业生要多了解市场经济状况及感兴趣行业的发展现状去发现创业机会,提高创业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