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2021-04-14■史介
■ 史 介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从今年1 月起,我国开启“十四五”新的伟大征程!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全省两会的胜利召开,自然会引起全省人民的热切关注。
民生福祉,历来是党政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增强人民的福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今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去年民生工作时说:“我们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脱贫攻坚、推进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历史上首次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今年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中,其中之一即是:推进共建共享,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继续实施20 项民生工程,着力稳定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提升教育质量、推进健康河北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脱贫攻坚摘帽是新奋斗的起点
2 月25 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宣布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就我省而言,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累计新增就业419 万人,7746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32.3 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这在几千年的燕赵史上是破天荒的民生大事。
但是,脱贫摘帽不是扶贫工作的结束,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2 月18 日至21 日召开的省政协全会上,委员就如何巩固和发展脱贫成果积极讨论发言。
董武洲委员建议,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一是促进组织衔接及强化,实现治理有效。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力量,将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与乡村振兴衔接,利用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对口帮扶振兴等方式,奠定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提升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继承发扬脱贫攻坚治理精华的同时,重点抓好法治建设,以法治推进乡村振兴。二是促进产业减贫及升级,实现产业兴旺。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产业发展中,牢牢把握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制定县级、乡级以及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各地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鼓励多元产业发展,在原有扶贫产业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增加值。三是强化政策衔接,实现制度保障。四是实施人才引进,实现智力汇聚。
九三学社省委建议,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可将农业企业与组织中的从业人员纳入社保体系,使之与城镇职工一样享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的保障,降低缴纳费用,提高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需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可以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制,统一连片整理耕地,将土地折股量化、确权到户,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等。三是加大惠农强农政策支持,提升经营效益。进一步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农林牧渔结合发展、种养加销一体发展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农民在乡村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四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五是拓宽宣传渠道,关注农民职业化发展。
进一步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委员们对社区治理建言献策。
针对我省基层社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多元协同共治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基层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不够等问题,李艳军委员建议:一是瞄定目标,加强规划推动。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做精做细城市管理,“十四五”时期实现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加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咬定目标持续努力。二是多元协同,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社区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整合部门职能,进行集成下沉,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政务服务。三是多措并举,建立专业队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壮大基层社区工作队伍,扩大社区服务范围,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四是推动数字化,建设智慧社区。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改造标准提升难、长效管理运行困难、共用设施维修难、物业费收取难等问题,付庆文委员建议:一是理顺体制,落实各级责任,实现层级管理。抓统筹,统一调度,统一协调,现场指导和重点督办,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抓推动,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各自发挥职能作用;抓落实,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要求,压实各区政府主体责任,任务分解落实到街镇,限定完成时限,确保工作成效。二是广泛征求居民意见。要遵循“群众支持、主动拆除违建、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的原则,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从改造项目、内容和标准,以及后期管理模式和资金筹措方式,都由业主多数表决,取得多数业主支持理解,引导业主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小区管理中。三是建立老旧住宅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四是建立特困职工等特殊人群补助制度。五是创新社区保障管理模式,实现老旧小区管理全覆盖。六是加大政策扶持,保障长效管理机制良性运营。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养老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更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巩固家庭养老育幼基础地位,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扩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服务供给,促进服务能力提升和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积极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养老服务行业配套扶持政策门槛较高;养老服务行业投资大,收回成本慢;社会组织投资建设养老机构,面临着用地难、融资难等制约瓶颈;养老管理和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
王建民委员建议: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二要在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养老服务用地用房保障力度,加强金融扶持力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三要切实加强人才保障,注重养老机构人才培养,对民办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在大学及中职院校设立相关专业,鼓励毕业生到民办养老机构就业,壮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四要打造“社会组织+社区+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五要深化医养融合发展。六要积极发展养老旅游业。
李桂敏委员建议:一是科学规划,补齐养老服务空白点。二是齐头并进,大力推动养老机构建设。三是以人为本,探索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四是多措并举,确保养老服务专业化。五是加强宣传,倡导孝老敬老助老养老新风尚。六是改革创新,构建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张桂芳委员认为,我省社区养老服务目前存在供需错位、基层医养资源结合不够充分、养老服务队伍缺乏专业性及设施不够健全等问题。为此建议:要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需要以关注服务为核心,明确社区组织的定位,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软硬”兼施,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释放需求,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二是提高质量,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三是培养人才,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四是改革创新,激发社区居家服务养老服务的活力。
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河北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关心教师,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到2035 年要建成教育强国。
郭毅委员的发言认为,河北是教育大省,强教育首先要强教师,我省师范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不小,但办学存在诸多问题,已成为实现教育强省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他建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办好我省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一是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面向我省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紧密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高水平、示范性示范院校。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师范类专业生均拨款标准,优先保证对教师教育的投入。三是合理确定师范生培养规模,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培养的结构性需求,合理确定师范生招生规模。四是开展未来教师创新培养行动,探索培养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挑战的教师。五是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河北力量,涉及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郜乃君委员认为,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后继有人的大事,建议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重视起来,并加大对学校体育师资、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孩子体质的氛围。一是将体能考核正式纳入考试范围,进一步提高体能考核成绩占比。学校加大体育设施投入的同时,还要科学安排体育课,不仅时间上要有保证,而且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特点,分设既能增强学生体能又能让学生喜欢的体育科目。二是继续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继续给学生减负,使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同时锻炼了身体,增强体魄。三是加强对学校特别是校长的考核。建设学生体育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覆盖到各学校,对学生的上体育课及锻炼、运动情况,传染病发病和食堂饮食安全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把学生体质作为考核学校和校长的一项指标。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要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县级医院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叶玉泉委员认为,“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主动服务和保障国家三件大事和重大战略,取得重大成绩,但无论是医疗服务还是公共卫生仍存在不小差距,优质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凸显。为此建议:一是坚持平衡发展,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二是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三是坚持人才强冀,落实好卫生健康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完善人才开发投入保障体系,突出投入重点,将资金向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倾斜,向提高特殊人才待遇、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强化政策激励奖励等重点环节倾斜。
鲍万同委员的发言《开展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提升行动,推进健康河北建设》中建议,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系统谋划、改革创新、分类施策、分步推进,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提升行动,全面提升村卫生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努力为“健康河北”建设提供强有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保障。首先,开展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提升行动,应加大省级财政公共卫生服务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其次,开展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提升行动,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村村有合格乡村医生。第三,开展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提升行动,应加强基础硬件建设,推进村村有达标村卫生所。第四,开展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提升行动,应加强运行保障监督,推进村村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第五,建设健康河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