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 保障白洋淀及入淀河流生态水需求
2021-04-14
随着白洋淀流域上游城市和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用水持续增加,地表水过度开发,地下水严重超采,白洋淀水资源、水生态问题日渐突出,上世纪60 年代后期,失去了天然水补给。
为解决白洋淀干淀问题,自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对白洋淀以上流域水生态环境进行修护,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入淀河流大面积断流干涸,部分河段沙化严重。除有城镇排水汇入的河流外,其余河流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相继断流,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二是河道内生态水量没有保障,缺乏生态水长效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合理的生态水配置方案和生态水调度制度,2000 年以来流域水资源呈持续减少趋势,河道外经济社会用水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挤占了河道内生态用水。
三是入河水质达不到生态水质量要求,有水河段水质劣于V 类。目前仅有白沟引河、府河和孝义河常年有水,但主要是城市排放的劣质水。上游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执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 标准,排污口入河水质多为Ⅴ类或劣Ⅴ类。
四是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健全。缺乏地表水水量、水质监控和沿河地下水动态等水生态监控网络。
建议:
一、合理配置引江水、引黄水和当地水,建立生态补水长效机制
统筹配置外来水、当地水、再生水等各类水源和生活、生产、生态各类用水,保障重点区域生态用水需求,将生态水量调度纳入年度水资源调度计划,建立多水源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完善生态补水工程体系,清洁河道,实现统一调度、分级负责、协调联动,持续改善白洋淀和入淀河流水生态环境。
二、制定上游水库生态水调度方案,合理下泄生态基流
白洋淀以上流域建有6 座大型水库,总库容33.11 亿m3,兴利库容13.89 亿m3。其中,王快、西大洋、安各庄3 座大型水库具备向下游生态补水的水源条件,建议水务部门在每年汛后制定各水库的年度调度方案,随着节水压采工程的实施,逐步减少灌区用水,逐步加大下泄生态水量,并逐年对各库的生态水调度情况进行考核。
三、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中线等外来水实施河湖生态补水
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引江水、黄河水等外来水源,建立外调水足量引水制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多条入淀河流通过退水闸实现了连通,引足用好我省分配水量,多争取国家生态水调度水量,结合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行动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扩大补水范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唐河、瀑河、漕河、北易水、北拒马河等退水闸相机向白洋淀及入淀河道实施生态补水。争取国家制定中线总干渠向河湖生态补水调度管理政策和水价政策,充分发挥中线工程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引黄入冀补淀等各引黄线路,延长引水时间增加引黄水量,保障白洋淀的生态配置水量,并相机兼顾周边河流生态补水,改善白洋淀水动力条件。
四、提高入河水质标准,满足生态水质要求
白洋淀上游孝义河、府河、白沟引河等多条河流汇入了城镇的退水,这些水源实现达标整治后入河,是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实现入淀水质达标的重要途径。对白洋淀上游污水处理厂出水提标改造,排水标准争取执行Ⅳ类水质标准。入淀前建设入淀生态湿地、芦苇湿地前置库缓冲净化系统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府河、孝义河等入淀河流水质,逐步达到Ⅲ类水标准。严格工业园区水环境整治,开展河道岸坡绿化、排污口治理、生态湿地等工程建设,加强面源污染控制,减少河道内污染源和外来污染源,确保入淀河流水质达标。
五、强化流域水生态环境监管
白洋淀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河湖长制的实施,必须加强水资源调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监管力度,完善流域内河流湖库监测网络,完善入淀河流、淀区断面在线监控和固定点位实时监控设施,加强补水河流沿线地下水位监控,实现自动化的信息采集和共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