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石油文学的文化定位研究
2021-04-14崔永锋
崔永锋,王 勇
(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大庆石油文学,从字面蕴意来分析,表达出两个层面的文化内涵:第一个层面是地域性的,即大庆油田,在地域文化角度来看,它属于龙江文学的一部分;第二个层面则是行业性的,石油文学,主要围绕的就是石油工业,从石油工业角度,石油文学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工业题材文学。另外,大庆石油文学这个概念是否存在,主要在于石油文学这个概念的实在性。石油文学,这个概念最早见诸于学界是1985年,当时的定义是:“石油文学,就是反映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工人生活的文学作品。”[1]石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领域问题进入研究视阈,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按照何世龙老师的观点,“随着我国石油工业在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三次崛起, 一批生活在油田建设者队伍中的石油文学作者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 同时, 大批非石油本土作家将创作视野投入到火热的石油生活之中”。[2]可见,石油文学概念的提出,是与石油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庆石油文学作为石油文学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典型存在,它不光形成了稳步上升的创作集群,同时也有丰富多彩、体裁多样的作品为支撑,更重要的是已经形成了以地方高校及民间理论研究者相互协作的文艺评论家队伍对大庆石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大庆石油文学的文化定位问题旨在说明其文化特质,大庆石油文学的文化特质,是其文化价值所在。大庆石油文学历经60余春秋,其本体的文化内涵在不断丰富。由文本的简单模仿到原型意义群构建;由外来作家的采风创作到本土作家群的形成;由单纯的企业文化宣传到文以载道的地方精神与企业精神的有机契合。在意识向度上,大庆石油文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呈现在以下的维度:历史维度,记录创业史诗和油田发展的光辉历程;思想维度,展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道德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演绎;审美维度,叙事情境变迁下创作多元性格局的形成。
一、历史维度:记录创业史诗和油田发展的光辉历程
大庆石油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承载着记录油田历史的功能。“大庆文学风格如果有专属的话,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史诗性。史诗性与大庆油田和城市的时代性,也构成了大庆文学和大庆文化的特色。”[3]“ 《奠基石》 的作者是以史家的眼光进入创作的。一方面,使得这篇报告文学具有某种程度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又加重了这篇报告文学自身的分量, 具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4]无论是产生于60、70年代的 《创业》,还是产生于新时期的 《地质师》 《奠基石》 《月亮下的篝火》 等作品,都绕不开大庆创业的历史,更绕不开油田发展的光辉历程。大庆作为新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涌现出许多英雄事迹,“万里测温”“三点定乾坤”“萨尔图流程”“五把铁锹闹革命”等诸多的事迹汇聚于此,更有“人拉肩扛搬运钻井设备”“端水保开钻”“身体搅拌泥浆”等超人意志,铸就了创业者的“硬汉子”形象,彰显了“石油人”坚毅、自信的气质。
“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即是恶劣的工作及生存环境的写照,同时也折射出“石油人”乐观无畏的精神。这就是再现历史真实,同时也再现当时人们的内心真实。这些真实源自于对实践的体验,这种实践能够给文学带来活力,摆脱矫揉造作和陈词滥调。[5]对创业者与建设者的歌颂,基于历史真实,同时也饱含着历史情境的深刻体验。这就铸就了史诗般的叙事,这种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大庆精神是产生在龙江西部的一种工业精神,其主旨是创业,其主体是石油工人,它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和社会效果主要来自于党的领导,地方的配合,各相关行业的支持,是一种科学的协作。大庆精神即是龙江精神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表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体现。大庆石油文学中,有大量和石油人生产生活相关的作品,这种记录生产生活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既是记录历史,同时也通过石油人的文艺形象,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感染着世人,教育着未来。
二、思想维度:展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
大庆石油文学作品,在记录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还要表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化内涵,它离不开石油生产的环境,更离不开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的影响。大庆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秽貊、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织,在寒冷干燥的恶劣环境下,铸就了民族的坚毅品格和协作精神,这种精神不断传承,并影响到创业时期的大众文化心理形成。本土的环境,加上会战大军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在荒原上奋斗,必须依托实地环境,开展协作,必须克服困难,逐渐在这个区域内形成共识。因此大庆石油文学在表现精神内涵的时候,逐渐与时俱进,在展现新人新风貌的时候更不忘发掘人物内心世界。1980年以来文学创作,无论意境的构化、情节的构化,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大都贴近日常生活,境界上不庸俗,能够抓住生活的真谛,能够把握人物灵魂的闪光之处。
文学的生命在于思想性。大庆石油文学既属于行业文学,又属于区域文学,同时文学中有大量企业文化与区域民族民俗文化融合其中,这些现象在新时期大庆石油文学的创作中有广泛的体现。另外,大庆作为移民城市,各种文化的参与与整合,大庆石油文化也带有一定的融合性。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中既有北方民族的热情奔放、坚毅果敢,同时也呈现出中原文化的细致缜密的科学思想,更具备移民文化的团结协作和兼容并包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作为红色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包含着部队的坚强勇敢和严格的纪律,也包含着革命者的牺牲与奉献的精神,更有爱国求实的实践思想。因此,各种文化间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促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升华,成为大庆城市转型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三、道德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演绎
大庆石油文学是对模范人物的歌颂、塑造道德的形象范本,通过文本传播的大众接受,达到宣传道德文明的效果。在道德层面体现了事业观和责任感,大庆石油文学在道德层面的演绎主要从石油人自身对道德的体验和旁观者对道德模范行为的认知两个层面演绎的,这里面既有对职业道德的遵守,也有对社会道德的构建。爱岗敬业,是恪尽职守,对事业和国家的忠诚;无私奉献,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体现,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求实原则,则体现了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创业精神则是一种不畏艰苦、勇敢实践的一种坚强乐观的态度,是一种不断向上斗志的呈现。大庆石油文学的群像中不断演绎出具有道德意蕴的人物和事件元素,这种元素在小说、戏剧 (含话剧、电视剧本)、诗歌 (含歌词创作)、散文、报告文学中均有体现。小说 《月亮下的篝火》 中,“作者通过篝火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意象向读者传达了石油工人高贵的精神品质”[6]同样,在“满怀深情望北京”这首歌词中阐释到“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篝火不再是自然之物,而是用于工人不畏艰苦的高尚品格等诸多的意象,除了阐释美之外,更多地被赋予了道德层面的蕴意。
这些元素呈现了崛起的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从一定层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辐射下的社会新气象,这种道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种道德既然属于中华民族,同时也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这种道德的文学书写更为形象地展示了石油人的高尚情操。
四、审美维度:叙事情境变迁下创作多元性格局的形成
大庆石油文学呈现出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夹杂着其他维度的考量,是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生发出来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是伴随着体验不断升华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庆石油文学的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文学在叙事角度上更为多元,多元整一的叙事格局、多重线索回归一个主题比比皆是。文学不再是简单地叙事,而是多视角、多枝节地叙事或铺陈,让情节鲜活起来,更多的作品让人物的性格来决定情节的走向。改革开放以来,大庆石油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创作中,涌现了诸多的普通劳动者形象,这些形象既有时代性格特点,同时也摆脱了“高大全”的公式化人物塑造,让人物性格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整个情节发展是向往光明的,人物的缺点也会在情节的变化中得到弥补与完善。由传统说教转化到人物音容笑貌的微观中,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行为中,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化效果。
大庆石油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要再现龙江西部工业文明与草原农牧文明之间的融合式发展演变的轨迹;作为石油企业的一部分,要表现企业文化精神中的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创造精神。大庆石油文学自诞生之日起,不断发展壮大,今天我们能够发现大庆石油文学创作的多个作家集群。比如,近年来形成的大庆儿童文学创作集群,以王如、王芳、木糖等人为代表的大庆本土作家,还不断地融入绥化等周边地区的作家,努力构建文学创作团队的跨区域合作。这支队伍被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作家、上海大学谭旭东教授称为儿童文学创作的“东北军团”。在“温情疗愈”系列小说问世之后,“油娃”成长系列小说也在2020年与读者见面。作家的创作风格不拘一格,作家的创作主体却有一定的向心力,秉承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关爱儿童成长,把握文化市场。作家们在作品的情节构化上匠心独具,许多作品被改编为剧本,还有许多剧本具备拍摄影视作品的价值。
大庆石油文学作为区域文学属于东北文学中的龙江文学的一部分;按照行业文学来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工业题材文学。按照文化归属来讲,大庆石油文学是大庆区域文化,乃至黑龙江流域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同时也属于现代矿产资源文明中石油工业文明的一部分。总体来说,大庆石油文学创作记录和再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和城市发展的历史,传承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庆石油文学在创作中日臻成熟,由单纯的企业文化宣传,发展成为区域文化的品牌;一些作家和创作队伍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区域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