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党百年历程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
2021-04-14张志顺庞晨晓
张志顺,庞晨晓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以下简称《决议》),总结了10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科学论证和充分肯定,为我们深化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提供了遵循。任何时代的文化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实践活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历史,将人的实践活动看作认识活动的基础,通过对现实的总结和把握,形成与之相应的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立足于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民族独立、民族发展与强大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极具生命力与发展活力的中华文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站起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富起来,再到新时代强起来的宏伟目标,社会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同时,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中,文化的深层力量也在不断推动时代变迁,文化自信的积累也愈加强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清晰看到这是全方位的成就,而文化作为重要的维度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实现了从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信,再到坚定文化自信的进步和飞跃,充分展现了100年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力量之源。
一、在实现“站起来”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了晚清“闭关锁国”的大门,一步步侵略中国,国家主权遭到践踏,民族独立受到侵犯,中国人民承受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迫,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民族的重大挫折使得民族自信一度陷入冰点,民众深切感受到了“闭关锁国”的严重危害,开始注重学习西方技艺、制度等。新文化运动极大程度打击了封建思想,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推进,民众文化意识不断觉醒,有效促进了西方优秀思想的学习潮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先进分子传入中国后,广大青年深受影响,从而有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民族独立的希望寄托于人民大众,注重民众文化觉醒,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中国人民多年艰苦斗争,浴血奋战,最终推翻了帝、封、官“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在人民头顶的“三座大山”,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了实现文化自强的任务。凤凰涅槃后的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希望,我们建立了一个“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1]的新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理念不断孕育成长,文化自信逐渐建立,民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深刻阐明了党在文化建设征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朝着文化自强的目标一步步迈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漫长的28年伟大斗争中党带领人民顽强拼搏浴血奋战,终于建立新中国。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所说的那样,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政治和经济的“三座大山”,而且也推倒了压在人民头上文化与精神的“三座大山”,搭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样态,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主要集中体现为人民性和民族性。建立以人民为主体的文化,清除以往一切封建的、贵族的、地主式的文化,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既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享受、文化评价的主体;建立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中华民族的而不是其他什么民族的,是以中华民族各成员为主体凝聚在一起共同创造的文化。因此,鲜明体现着东方古老大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但这又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体系,是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长处。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3]随后进行的“三大改造”,开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为开启富起来的伟大征程奠定了基础。
二、在实现“富起来”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基础之上,党又带领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的新征程,通过国内改革和主动对外开放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建立了文化自信后,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构成了我国社会建设发展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为了能够创造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调动亿万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重视人民的文化需要,进一步丰富文化内容和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的经济自信逐步树立,与之相适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不断丰富、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开始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了较大程度的进展。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加表现为文化软实力之间的竞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信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于中华优秀文化所持有的坚定信心,同时也体现了对本民族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折射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我国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受到鼓舞,民族自豪感开始不断向历史文化领域延伸发展。由此,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4]物质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进程中,革命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成果,得到继承和发展,持之以恒树立人民导向,坚持人民性,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发扬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重视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重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1980年,邓小平在 《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针对这一问题作了详细阐述:“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统揽全局,重视武装全体人民的精神世界。对此,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重视用社会主义文化指引前进方向,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和党的伟大精神,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我们的侵害,尤其是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注入了社会主义元素和中华文化的基因,为实现强起来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在实现“强起来”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
从实践认识论的视角出发,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反对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而且要坚信文化的指导力量,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推动力量。在2021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举行的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工作,并将取得的成就归结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等五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文化自信愈发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准则,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文化也实现了强起来的飞跃。在“强起来”的征程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充分展现了我们伟大民族旺盛文化生命力,在时代发展演进过程中,中华文化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更新,使得传统文化不断获取新能量。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感召着中华民族不断奋发向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辉煌,我们也逐步形成了一个雄厚、自由、包容、发展的中国特色文化世界,这一深厚底蕴的文化世界为我们进一步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提供坚实的支撑。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特色及文化价值的民族,民族的发展将失去支撑,成为空谈,因而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文化自信终归会成为其他一切自信的源泉,成为一种最基础、最深沉的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为了巩固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的成果,更好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长征路上。现在,我们已经稳定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大踏步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我们要牢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和“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坚定文化自信,持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