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探讨
2021-04-14周子朝
周子朝
(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海南 五指山 572219)
新一轮的高考政策打破了原来文理科的高考模式,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每年高三毕业的学生都需要面临专业和学校的选择,大学毕业后去哪一行就职,这个职业的变化和发展前景又如何,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在高中阶段,甚至是初中阶段就要有一个“大”的方向。学生在面临想学专业如何选科的问题时,大多都不知道怎么选,一部分学生根据目前自身所学的学科成绩好坏来选,还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好朋友选什么学科他就选什么学科,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学科 ,非常被动,严重影响了他们以后的生涯发展。这些问题直接就把中学生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作为重要实施主体的学校,是培养学生生涯选择能力的主要地方,必然站上了改革的前台。
每个人的生涯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刚好步入到生涯的懵懂期,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新高考要求下,学生在高一结束时就要选科学习,此时他们虽对自身的生涯有一些了解,但要做出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还远远不够。况且这个时期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今后的生涯发展,非常重要。若要能做出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就得让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更要了解学科与专业及职业的大致对应关系,这些仅仅依托于学校现有的生涯规划的讲座或研学活动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2017年,海南省作为第二批启动高考改革的省份,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刚刚才起步,一方面缺乏独立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传统学科教学中只是知识的传递,缺少生涯教育。但是在中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所以各学科课程就成为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依托,在学科的课程中渗透生涯教育,把生涯教育融入学科的教学中就成为目前最好的选择。
1 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1)学校的整体教学理念还没有改变。学校对学生的生涯教育,新高考的改革将它变成了一场持久战,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管理,还让学生从高一就要有专业的“大”方向,并选出相应的学科来学习。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还是延续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设计,忽略了生涯教育中学生的主导性。
2)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和信息技术系统的支持。虽然目前学校也在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但都不系统,比较零散。学校偶尔组织学生听几场讲座,班主任上几节班会课,这些都可能是流于形式,没有体现生涯教育的本质。网上虽有一些生涯教育的资源,但并没有科学地整合。如果要一线老师去学习、整合,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合出来的资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生涯规划包括学业规划、职业探索、特质测评等方面,这些还需要科学的信息技术系统的支持,就目前而言,还缺少一个这样强大的技术系统。
3)缺乏优秀的师资是学校生涯教育最大的瓶颈。目前学校的生涯教育主要还是依靠德育、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在开展工作,不仅从师资的数量还是从专业性上,都比较薄弱。生涯指导的很多工作,都需要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来完成,因此需要对班主任团队和学科教师培训和培养。
4)家长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比较浅薄。原生家庭对学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对于家长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惜很多家长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得先让孩子成人,才能走得更高更远。现实中大多的家庭多少都有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家长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他们希望成为的人,或者从事他们认为好的职业,完全忽略了孩子自己的爱好和选择。当家长自己的意愿与孩子的意愿相悖时,家长往往不是从孩子的性格和优点出发,帮助孩子规划他们的生涯,而是以家长的权威,居高临下地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叛逆,甚至有些孩子受不了压力而选择轻生,引发家庭破裂甚至让家长后悔一生的惨剧。二是家长忙于工作或生意,忽略孩子的思想教育,对孩子生活和想法从不过问,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给学校。殊不知,学校的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家长的生涯意识不发生改变,学校的生涯教育也难很达到期待的目标。
5)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学校应积极整合企业、家长、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涯探索机会,让校外的优秀指导团队为学生的生涯教育服务。
2 生涯教育与学科的融合
学科融合就是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或课外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为自己的将来负责。
生涯教育与学科的融合一般需要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递学科的价值和核心素养。每门学科都有它独有的价值和核心素养,也有它们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学生在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判断,能够承担责任,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学科的价值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学科是学什么,学了能干什么,又怎样可以学好,并从中感受学科知识逻辑的力量、独特呈现形式的美感,以及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二阶段:教学渗透。学校应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氛围,树立起学科教学渗透意识。让各学科教师一方面从多角度多途径深挖自己学科的职业内涵,构建学科课程的知识点与职业、能力的链接,有效整合教材内容中的生涯素材;另一方面创设真实的情境,将知识融入生活,进一步凸显学科课程对于学生整体成长的价值,帮助学生多方面了解自身的人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以及必要的职业素养,最后作出正确的生涯决策。
第三阶段:职业介绍。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去了解与此学科相关的不同职业类型,也要让学生了解这类职业的现状以及将来可能有什么样的变化和发展。例如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职业有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平面设计、计算机,通信工程、建筑学、人工智能、金融类等等。目前人工智能是全球最受互联网业界和市场关注的新技术及应用,全球主要互联网企业均在向人工智能方向转型,并大幅增加相关科研、技术和产业应用布局方面的投入,发展前景非常好。虽然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职业比较中规中矩,没什么大的变化,但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职业。
在课堂教学时还可以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成功人士回首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个人兴趣、学校、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了解他们成长的经历,逐渐领悟在人生不同时期和不同角色时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视野,更好地理解人生、理解自身在各种社会角色中的地位,让学生具备一定视野来规划职业 生涯。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生涯教育,可以促进学科知识的传递,核心素养的提升,也丰富了各科课程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感悟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把学习压力进行转化,进而主动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