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的互动逻辑
2021-04-14杨彤彤王春娟
杨彤彤 王春娟
恩格斯曾说:“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强调“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2〕这已经昭示制度与治理之间相互嵌套、不可分割的关系。但究竟应如何缕析二者互动逻辑、如何在二者辩证运动中推进治理现代化、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完善二者互动机制,仍然是新时代伟大实践带给学界的一系列重要课题。而探究反映经济层面的基本制度与治理的关系,更是这一重要课题的重中之重。因为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可以说,把握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关系是理解国家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关系的首要前提。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的内涵
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关系进行分析之前,要做的是正确把握二者内涵,厘清二者的区别处与内在耦合点。
1.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释义
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该社会的生产关系构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反映,它决定着一个社会生产、分配、交换的规则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明确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4〕这虽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但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都是在这一制度前提下展开的。
所谓经济治理,是指治理主体运用一定手段和方式,对经济事务运行加以管理、调整、改造,使其达到有序状态、最终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活动和过程。经济治理集中体现在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方面,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与此相适应,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经济治理体系是经济运行的规则和制度保障,反映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总结和经验的提炼。但绝不能将经济治理体系和经济制度混为一谈,治理体系的范围比经济制度更广,在治理体系中,除了包括制度这一核心要素外,还包括治理的结构、方式、条件等,是一系列体系化的治理要素的总和。经济治理能力则是治理主体运用经济治理体系管理经济领域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是对经济制度的实践、对经济规律的驾驭。经济治理能力既包括党和国家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也包含广大市场主体以及劳动者在微观层面参与经济运行活动的能力。
如上所述,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基础是相对固化的,更具稳定性、长期性,经济治理则是相对活化的,是无数治理要素合力的结果;基本经济制度侧重于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总结以及对顶层设计的布局,经济治理则侧重于对经济规律的利用以及对分层对接的实践;总结来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关乎文本载明的约束,而经济治理更关乎主体活动的实践。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二者耦合提供理论支点
首先,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治理的内在耦合提供了最基本的范畴载体。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说:“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5〕而基本经济制度是对“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总结与提炼,经济治理则表现为对这一规律的认知与应用。但不管是对规律的总结还是应用,其发生的场域都属于经济。
其次,无产阶级立场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立场,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治理内在耦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最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是揭露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从而“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6〕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要实现目标完全一致。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和维护的是人民的利益,为的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经济治理则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安康。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论,其中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用辩证思维分析经济现象与过程的矛盾运动与发展变化过程,这就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治理的内在耦合提供了辩证视域。“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7〕这表明将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置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研究是恰如其分的。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评价经济制度先进或落后、经济治理有效或无效,主要标准应是看它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这表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治理内在耦合的基本动力。
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为经济治理提供着基本遵循,同时经济治理对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两者相互渗透,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1.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治理的基本遵循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治理提供依据。依据在这里表现为规范、约束,即“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一套涵盖所有制、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制度,它全面规定了经济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性质地位、运行规则,是经济治理的“行为准则”。在所有制方面,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最大优越性莫过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但这不意味着在经济治理中要为公有制而公有制,而是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齐头并进,任何削弱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言论或所谓“国进民退”观点都是与基本经济制度思想背道而驰的表现,应坚决摒弃。在分配方式上,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手段,在具体实践中应以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部署为基准,反对“唯劳动价值论”与“唯生产要素论”,避免再次出现“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在经济运行上,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既不盲目鼓吹市场万能也不过度依赖政府。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以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准则为尺度,妥善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优越性。
第二,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治理保证方向。经济治理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程,方向问题像一根红线贯穿经济治理整个过程。基本经济制度规定了经济治理的本质追求和发展方向。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8〕这说明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大厦的基石,消除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的状态,为劳动者摆脱剥削、获得主人翁地位提供了坚实基础。也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方针才有可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我国经济治理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方向,是直指共同富裕的方向。社会主义方向不仅表现在消除阶级差别、实现共同富裕,还表现在它具有“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即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逄锦聚曾说:“积几十年之经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在运行层面的表现,一方面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沿社会主义轨道前进;另一方面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呼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第三,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治理规制方略。基本经济制度不仅要昭示经济治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更要指引经济治理“怎么做”。在经济治理找好方向后,最重要的就是开足马力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首先,应“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经济治理的首要方略,两个“毫不动摇”指明经济治理实践中的总抓手。在实践中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践形式,增强国有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优势,同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其次,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依照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规定新要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特别是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同时,注重更好发挥政府和社会作用,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还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这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分配领域的新要求,在治理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和完善。最后,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扩容为基本经济制度后,对经济治理提出更全面更具体的要求,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经济治理反作用于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经济治理是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动力。从时间先后顺序看,经济治理实践是先于基本经济制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治理的需要是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基本动力。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是基于经济治理实践来确立和完善的。如前文所述,基本经济制度表现为“生产关系的总和”。从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这几种关系在“总和”中各有使命却又环环相扣,基本经济制度将如何对其进行“排兵布阵”,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所处阶段经济治理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举全国之力进行重工业建设成为国计民生发展需要,因此,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突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进入新时代,所有制格局基本定型,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当下经济治理的迫切需要,于是在基本经济制度中增补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也可以说是正逢其时。此外,经济治理是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动力,还表现为经济治理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能力,打破阻碍认知的条条框框,引起对制度思考的新飞跃。不言而喻,经济治理主体与制度确立者和执行者在阶级立场上完全一致,前者为后者直接输送认知的新发现新突破,这使得基本经济制度在回应治理需要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灵敏与高效。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0〕这其实也生动体现了经济治理需要之于经济制度的力量。
第二,经济治理是将基本经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基本依托。理论和实践业已证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能够转化为治理效能,但二者并不能自觉转化,需要一个“中介”或“桥梁”将二者联系起来,这个“中介”“桥梁”就是经济治理。可以说,经济治理一端连着基本经济制度,一端连着治理效能。没有经济治理,基本经济制度只能是束之高阁的书斋学问,治理效能更无从谈起。如同苏轼在《琴诗》中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若没有经济治理这个基本依托,基本经济制度永远无法“演奏”出美妙“琴声”。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治理不是一个机械的“中介”或“桥梁”,而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历史性活动。经济治理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逻辑自洽性的系统,它能够将基本经济制度的观念性因素作用于治理对象,致力于将制度中的应然转化为实然。这一过程需要治理体系科学规范,需要治理能力高效执行,这一切都离不开治理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治理主体将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通过治理实践积淀、凝聚在治理对象中,改造治理对象状态,持续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这既是经济治理效能的展现,也是基本经济制度优势的确认。
第三,经济治理成效是衡量基本经济制度好坏的重要标准。这是符合理论和实践逻辑的。从理论维度看,经济治理是一场伟大的实践,能够评判经济制度是否具有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这是由治理的实践属性和制度的原则特性来决定的。经济治理具有直接现实性,它能够将基本经济制度蕴含的理念、方略等作用于治理对象,从而产生治理效果,最终检验基本经济制度是否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这也是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应具备的两个特性,因为这是遵循经济规律、富含社会效益的集中表现。从实践维度看,经济治理更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晴雨表”。谈到制度对比,最尖锐的莫过于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比了。我国取得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复苏疲软、危机四伏的现实状况形成鲜明对照,这便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生动体现。之所以要在社会主义制度前面加上“我国”,是为凸显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中国特色。审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发生过无视国情,在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等方面过于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最终导致经济治理紊乱的情形,这说明基本经济制度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并不是体现在对马克思设想的如法炮制上,而是体现在对经济治理成效的正视与反思、对经济规律的遵循和利用上。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治理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短暂的经济治理成效并不能确切说明当时经济制度的优劣,因为一方面经济治理实践本身具有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时代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只有将经济治理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才能与经济制度一道接受历史的检验。
3.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有机统一
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同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统一体中,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它们各自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与另一方的互动中完成的。这表现在:
一方面,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经济治理的深入推进。好的经济制度规范指导好的经济治理,好的经济治理反过来又会推动形成更好的经济制度。好的经济治理是在治理实践的深入推进中实现的。经济治理集目的性和手段性于一体。从目的性来说,经济治理的目的是由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倒逼而成的,生产实践越深入,出现的问题越盘根错节,经济治理目标要求也将越高级。如前文所述,经济治理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动力、依托和检验标准。那么,更高的治理要求也必将激励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从手段性来说,经济治理实践的手段是基于经济制度中的基本方略来运用的,只有在日益深化的治理实践中,治理手段才得以有效施展,施展成效也才能得到显现。这无疑将激励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另一方面,经济治理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正如前文对两者的释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治理体系的内核,也就是说在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治理体系的内核也必然会随之变为“硬核”。而经济治理实践活动则要在治理体系的指导下进行,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必将促进治理活动开展得更加高效。这表明经济治理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是符合理论逻辑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业已证明,波澜壮阔的经济治理历程折射的正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这表明经济治理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是具有实践意蕴的。
三、在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的辩证运动中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治理辩证统一、互动互存。它们的良性互动将使经济治理呈现出一幅蓬勃向前的画卷。要在二者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中推动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进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治理效能
第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实现经济治理现代化提供雄厚物质基础。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创造”物质财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允许仅靠公有制经济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从实际出发,动员一切发展生产力的资源和活力,从而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因此,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经济治理提供丰厚的物质支撑。第二,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积累”物质财富。在创造出丰厚的物质财富后,若不将其管理好也会有前功尽弃的可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它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财富被少数利益集团操弄等痼疾,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充分发展,也有助于防止社会财富的流失与浪费,从而为经济治理效能的发挥提供持久保障。
第二,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实现经济治理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这种分配机制“既促进了企业对要素的有效组合,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又促进了贡献大的优质要素的供给,尤其是明确知识、技术和数据的贡献及相应的报酬推动了创新及创新成果的应用。基于这种分配制度,一切创造财富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释放了发展经济的潜力”。〔11〕其结果是给予经济治理以无穷内生动力的反馈。内生动力在本文中表现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获得提升后,自发地将斗志昂扬的心态转化到对经济治理现代化的由衷支持上,14亿人民汇聚而起的支持力量是坚定基本经济制度自信的秉持之由和底气之源,更是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动力依赖。
第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经济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运行保障。经济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科学高效也要旗帜鲜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集科学性和方向性于一身的优势:它的科学性在于能够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让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使经济治理充满生机;方向性在于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克服外部性和宏观失衡等不良情形,使经济治理始终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新时代经济治理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诉求,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将市场经济内部要素禀赋与有为政府政策资源汇聚并转化为支撑发展的强大力量。
2.以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为契机激发制度持久效能
一方面,以完善经济治理体系为基础,提升经济制度质量,增强制度自信,为经济治理现代化提供智慧和方法。推进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本质上说就是推进经济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现代化,这一过程必然有助于经济制度质量的提升。其结果是经济制度优势彰显得更明显,人民的制度自信也将随之更坚定。这意味着人民群众对制度能够给予治理基本遵循这一事实的高度认同和信任,同时也将激励党和人民为制度的完善输送更多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积淀,从而为经济治理的价值取向、目标任务、程序方法等定调立规。
另一方面,以增强经济治理能力为重点,提升经济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自信,保障经济治理效能持续迸发。“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提升广大经济治理主体的本领和能力,保障基本经济制度时时生效、处处生威。经济治理能力发挥得好,治理效果更显著,人民对制度的信心就会增强。基本经济制度自信的增强一方面有助于治理主体筑牢思想根基,让制度“落地生根”,另一方面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履责,让制度“生根发芽”,从而使经济治理效能持续迸发。
3.在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增强二者耦合度
第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机遇中增强二者耦合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钱穆曾说:“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12〕同样,治理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说,经济制度要与经济治理深深契合。众所周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在于经济,这将为经济制度和治理谋求到更多更新的契合点而提供现实机遇。为此,应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引导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治理在实践中扩展耦合面积,从而形成更快更好的互动。
第二,要在制度优势宣传教育的契机中增强二者耦合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1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作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政治宣言书,鼓舞着中华儿女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强调:“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14〕因而要引导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治理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牢固耦合根基,从而推进经济治理向纵深发展。
第三,要在“两个一百年”的期许中增强二者耦合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经济制度和治理的共同目标。共同的目标期许作为一股精神力量,能够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治理的内在耦合凝神聚力。正如前文所述,经济制度的制定者和经济治理主体在阶级立场上完全一致,共同的目标期许能够引起两者精神世界的同频共振,在精神上的共鸣能够激发莫大的能量,从而推进经济治理这艘航船劈波斩浪,驶向梦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