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马拉松热”现象问题审视与对策

2021-04-14廖文豪王怀华任玉梅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廖文豪,王怀华,任玉梅

(成都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马拉松运动逐渐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已成为建设健康中国、弘扬体育文化、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平台。城市马拉松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遍布我国各大中城市。马拉松从最初的小众运动,发展到现在的大众参与,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城市体育运动。城市热衷于举办马拉松赛事,马拉松爱好者辗转各地参于各类赛事。一个接一个的城市马拉松赛轮番开跑,俨然已成为一种城市马拉松热现象。城市为何热衷举办马拉松?民众又为何乐于参与?在马拉松热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对马拉松热现象描述的前提下,深入马拉松热背后,探寻中国城市马拉松热的原因,并对我国城市马拉松热背后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为我国城市马拉松运动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城市马拉松运动发展概述

众所周知,马拉松源于古希腊的马拉松战役。在现代奥运会复兴之初,顾拜旦就建议将其列为奥运会竞技项目。1896年的现代首届奥运会上,马拉松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并一直延续至今。但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并非仅局限于奥运赛场,更多的是走向了城市。1897年4月19日,在美国东部城市波士顿举行了首次城市马拉松赛,由此开启了城市马拉松运动发展的序幕。马拉松运动开始从奥运赛场走向城市,并逐渐在世界各大城市生根、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运动、文化和生活。时下,国际著名城市如波士顿、芝加哥、纽约、柏林、伦敦、东京等等,都有着自己的城市国际马拉松赛。

相对于国际城市马拉松赛,我国城市马拉松赛起步较晚。1981年,北京首次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至今已有39年。在2010年以前,城市马拉松运动发展不温不火,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马拉松运动逐渐升温。大连、上海、厦门、杭州等城市相继举办了自己的国际马拉松赛。特别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城市马拉松运动发展进入快车道。无论是赛事数量、还是参赛人数或赛事规模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马拉松从一个纪念英雄士兵斐里庇得斯的古希腊奥运项目,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地流行的城市长跑运动。随着赛事的不断发展,马拉松项目也在不断分化。如今,除了传统的全程马拉松(42.195km)外,衍生出了半程马拉松、四分马拉松(Quarter Marathon)、10km、5km、迷你马拉松、亲子马拉松等多种赛程以及针对残疾人的轮椅马拉松,轮滑爱好者的轮滑马拉松等赛事内容,且之前因疫情影响,将线下马拉松运动搬到了线上。城市马拉松的快速发展和赛事设置的多样化,激发了全民参与城市马拉松的热情。愈演愈烈的城市马拉松热现象,已成为中国全民健身运动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力量。

2 我国城市“马拉松热”现象的具体表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数量和参与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另外,在国家政策松绑、顺应经济发展及消费观念转变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积极申办或筹备各种马拉松赛事[1]。在多维度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持续“热”增长,同时“马拉松热”在近年体育赛事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2.1 赛事数量持续“井喷”式增长

从1981年到2000年的30年间,我国只有7个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进入21世纪第2个10年以来,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进入快车道,赛事数量逐年攀升。据统计,2011年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城市马拉松赛事22场、2012年33场、2013年39场、2014年51场、2015年134场。2020年5月,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数据亦表明:2019年,在中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所有地域内共举办规模赛事1 828场,较 2018年增加247场,同比增长15.62%。其中经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共计357场,较2018年增加18场。此次数据不包括由于疫情开展的线上马拉松赛事。

目前,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的1 828场赛事数量并不是城市马拉松赛事最终纪录。随着马拉松热的持续升温,城市马拉松赛事数量还将进一步攀升,在一定的时间内,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数量还将保持增长态势。

2.2 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参赛人数逐年暴增

1995年,我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旨在促进大众健身,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来。在城市马拉松赛热到来之前,在我国都市工薪阶层、白领以及大学生中,已兴起“夜跑”、“路跑”健身热潮,城市马拉松正好迎逢了跑步爱好者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厦门、北京、上海、珠海、兰州、扬州、香港等七大城市国际金标马拉松赛事规模不断增大,早已成为万人马拉松,其中厦门国际马拉松更是突破7万人规模,北京马拉松也突破3万人规模。2019年全国共举办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357场,其中A1类赛事234场,A2类赛事96场,B类赛事27场参赛人次712.56万,较2018年的583万增加了129.56万,同比增长22.22%。与追求比赛成绩和争金夺银的竞技马拉松不同的是,城市马拉松赛事更注重民众参与,专业选手只占很小比例,更多的是马拉松爱好者。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参与城市马拉赛事,然而赛事资源有限,部分知名城市马拉松比赛呈现出一席难求现象。2014年9月,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出现230万人秒抢1.8万参赛名额的火爆场面。2014年北京马拉松报名首次采用“抽签摇号”的方式,成为国内首个采用“抽签”参赛的城市马拉松赛事。

2.3 申办赛事城市居高不下

2019年,是中国马拉松运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年头,也是以马拉松运动为代表的中国大众田径运动落实《体育强国纲要》实施方案的基础之年。城市马拉松赛事在中国发展已经近四十年,从首届北京城市马拉松到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城市马拉松,越来越多的城市热衷举办马拉松。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纵深推进以及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2014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文件,“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鼓励社会力量办赛”[2],给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松绑,彻底激活了城市和社会力量的办赛热情。

在国家“放、管、服”政策的激励下,马拉松运动整体呈现健康、稳定、蓬勃发展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城市马拉松赛事出现“井喷”现象。 2015年11月8日,仅这一天分别就有:武夷山国际马拉松赛、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北京鸟巢半程马拉松赛、湖南韶山半程马拉松赛、酒泉戈壁超级马拉松赛6个城市开跑[3]。据《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均有举办马拉松及路跑相关赛事活动。其中浙江省以232场的赛事数量继续位列第一,江苏省和北京市分列二三位,分别为185场和117场。在全国337个城市中(333个地级行政区和4个直辖市)中,共计300个城市在2019年举办过规模赛事,占比达89.02%。其中举办过认证赛事的地级市有187个,较2018年增加15个[4]。目前,我国所有省市都有自已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城市马拉松赛在中国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局面。马拉松运动与城市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城市热衷于举办马拉松赛事。时下,除一、二线城市外,众多三、四线城市也开始举办自己的城市马拉松赛事。

3 我国城市“马拉松热”的多元诠释

马拉松赛事的“热”起,其原因是多元的,客观上,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主观上,既有政府、体育社会组织的推动,也有市场的拉动[5]。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和城市快速发展,为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提升城市形象、美誉度和知名度等城市发展营销诉求,体育产业发展诉求以及马拉松爱好者超越自我诉求,共同催生了城市马拉松热。

3.1 城市发展自我营销诉求

国务院在 2016 年颁布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具有新时代意义的战略主题,马拉松正是贯彻这一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宣传大众体育、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本城市对外重要的途径和窗口[6]。城市马拉松赛事之所以受到众多城市的青睐,是因为“城市马拉松赛事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名片,是融竞技与全民健身为一体的城市节日”[7]。城市马拉松赛事具有强大的宣传效应,能给举办城市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城市马拉松作为一项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单项赛事对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和促进城市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8]。对于一般城市举行大型马拉松赛事,其影响力重大。城市马拉松赛事比赛时间长,参赛人数众多,关注度高,对于城市面貌的展示、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品牌的宣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马拉松赛事通过赛道的精心设置,能够充分展示举办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风景以及风土人情。城市马拉松赛事经过媒体传播,能够让城市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城市,有利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美誉度,扩大城市知名度。因此城市马拉松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项城市营销活动,对于城市对外宣传、城市文化展示、城市旅游发展等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马拉松赛事还能有效地促进城市全民健身的开展。城市马拉松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整个城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是展现、促进、宣传城市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平台。从动辄上万人的城市马拉松赛事不难看出,城市马拉松是一项极具号召力的全民健身赛事。

3.2 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诉求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快速发展,其中的经济因素也不可忽视。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审批,一些城市和社会力量对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更感兴趣,更多的是将城市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体育产业来做。马拉松文化所具有的健康、品牌、奥林匹克文化内涵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不但有引领作用,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这也符合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文件 精神[9]。

城市马拉松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超过一般城市体育赛事。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城市马拉松能够刺激消费,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由于城市马拉松参赛人数的众多,对当地旅游、酒店、餐饮消费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些城市,甚至形成了“以赛促消”的马拉松产业消费模式。与此同时,城市马拉松正在成为推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引擎”。围绕城市马拉松赛事,中国正在快速构建以马拉松赛为核心的马拉松产业链。如跑步APP、线下俱乐部、训练场馆、跑友培训等相关服务正在不断兴起、发展、完善,专业马拉松赛事运作公司不断建立。中国城市马拉松赛年度参与人数多达数百万,对跑步装备的需求巨大,城市马拉松热直接推动了包括跑步鞋、速干衣、裤子、心率计、智能手环等跑步装备行业的发展。据悉,美国普通级跑友在跑步装备上平均花费为14 358美元、进阶级跑友为56 942美元、发烧级跑友更是高达212 872美元。对于中国而言,拥有数以百万的跑友,仅跑步装备产业就有数十亿的市场前景。

3.3 马拉松爱好者超越自我诉求

伴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纵深推进,2011年,中国田径协会确立了以马拉松项目为龙头 ,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决策计划,直接推动了中国城市马拉松运动的发展。早在三十年前,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尚属专业运动员参与的精英竞技,然则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城市马拉松赛已完成了从精英竞技到平民健身的蜕变,马拉松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真正将其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有机结合了起来。

城市马拉松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独有的超越自我、永不言弃的马拉松精神一直鼓舞着世界各地的马拉松爱好者。与追求比赛优胜和竞赛成绩的竞技马拉松不同的是,城市马拉松强调的是坚持到底和挑战自我的态度。马拉松赛事主要通过其形成的物质文化现象作用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从而提升幸福感[10]。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生理、安全、情感与归属、尊重需求的基础上,最终是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拉松所具备的超越自我,永不放弃的精神,是马拉松爱好者挑战自我、证明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有效途径。城市马拉松参与者从5km到10km,再进阶半马,继而全马,这本身就已达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最高层次需求。

4 我国城市“马拉松热”背后问题的“冷”思考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城市马拉松“有助于建设健康城市,活跃城市旅游,提升城市文化,有效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城市马拉松赛是一项对城市有重要影响且存在潜在赛事风险的社会活动”[11]。在我国城市马拉松如火如荼开展的热背后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无疑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4.1 赛事组织经验不足,尚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

相对于国外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城市马拉松赛事,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历史还很短,一些城市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还不成熟。像波士顿、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著名马拉松赛事,都有着相对固定的赛事组织,整个赛事组织管理工作贯穿全年,大多赛事管理已进入精细化阶段。而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大多采用“短、平、快”的办赛模式,尚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

“我国体育赛事供给侧存在着管理的服务性不足,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缺位,‘单一中心’路径依赖等问题”[12]。城市马拉松比赛,门槛看似不高,却能够考验一座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虽然现在很多保障措施都已具备,但在赛事过程中能否发挥效用仍需打问号。近两年,随着国内城市马拉松赛事的激增,赛事组织管理、后勤保障、城市交通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如北京马拉松的“尿红墙”事件、2015富力海口马拉松赛造成交通大堵塞、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践踏绿化带、随地乱扔垃圾等,这些问题无不考验着一座城市的公共管理能力。

时下,城市马拉松赛事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在一定时间内,“三多一大”态势仍将持续。一些新生城市马拉松赛事,仍存在着准备时间仓促,服务保障不到位等问题。由于组织经验不足,管理不成熟,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中国城市马拉松赛,还将付出卫生、交通、环保问题等成长性代价。

4.2 赛事风险管理不足,赛事安保存隐忧

城市马拉松赛是一项存在潜在赛事风险的城市社会活动。一般而言,“体育赛事风险是指由于所举办体育赛事所处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和体育赛事管理者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体育赛事的最终实施结果与干系人的期望值产生偏离,并可能造成的损失”[13]。城市马拉松赛由于赛程距离长,参与人数众多,比赛时间长,比赛过程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旦赛事风险发生,最终将导致结果偏离,甚至损失。虽然我国已有近40年的城市马拉松办赛经验,但近两年来城市马拉松赛“井喷式”发展,诸多城市之前并没有举办过城市马拉松赛,城市马拉松赛事风险管理经验明显不足。一些城市马拉松赛仓促上马,并没有建立系统的赛事风险分析、评估、应对选择与预案实施等风险预警机制。

2013年第117届波士顿马拉松赛的爆炸事件,拉响了城市马拉松反恐警报。波士顿马拉松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马拉松赛事之一,享有最高级别的安保措施,但在赛道长达42.195km的马拉松赛事中,稍有疏忽,便给恐怖分子留下了可趁之机。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事件给城市马拉松赛蒙上了恐怖袭击的阴影,恐怖袭击成为悬在城市马拉松赛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面对蔓延全球的恐怖袭击,中国显然无法彻底免疫,在众多的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中,如何提高赛事安保,是每一个主办城市所要认真考虑并切实解决的重大问题。

4.3 参赛人员参差不齐,猝死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增多,参赛人数急剧增加。一些参赛选手体检往往流于形式,而通过摇号进行参赛者选取的方式,也使得参赛人员健康标准和身体状态参差不齐,从而导致在比赛过程中参赛人员猝死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5年的11年间,我国一共发生了16起马拉松猝死事件。其中2014年全年共发生4起猝死事件,而2015年10月25日合肥马拉松、11月8日上海马拉松、11月15日上饶马拉松、12月5日深圳马拉松、12月20日福州马拉松分别各有1名参赛人员猝死。2016年1起、2017年分别在重庆、银川各发生1起。在这些猝死的参赛人员中大多为中青年业余选手,有大学生、白领,还有退役士兵。

在一系列马拉松猝死事件中,“‘高估自身体质’、‘盲目追求成绩和完赛’、‘对项目危险性缺乏认识’三项基本事件是马拉松猝死发生的重点”[14]。马拉松是一项挑战生理与心理极限的长跑运动,对于参赛人员的身体机能和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应该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只有那些经过长跑训练,有一定长跑基础的人才能参加。但随着城市马拉松赛事对业余选手开放力度的加大,加之“媒体和地方政府将其作为健身手段进行推广是存在误区的”[15]。在国内各项城市马拉松赛事中,甚至一些根本没有长跑基础的人,为了体验马拉松,盲目参赛,在一些赛事中还存着“裸跑”和“蹭跑”现象,这无疑增加了赛事的风险。造成猝死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如何提高赛事医务监管,即时对心脏骤停者进行救助,减少甚至杜绝猝死现象的发生,仍是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5 促进我国城市马拉松“热”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

5.1 提升赛事管理能力,探索符合城市客观实际的赛事管理模式

城市马拉松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城市交通、环保、医疗卫生、体育、安保等多部门协同,共同参与。要办好一场城市马拉松赛事,“建立起一个高效协作的赛事组织团队尤为重要”[16]。要更好地服务城市马拉松赛,就需要有效地整合城市相关资源。作为城市马拉松赛的主办方,需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城市里与赛事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部门,整合成一个‘赛事服务’的系统,为赛事服务,从而达到举全市之力举办马拉松赛的效果”[17]。然则每个城市客观实情不一样,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城市马拉松赛不仅需要切实提升赛事管理能力,还需要根据城市客观实际,探索适合城市自身的马拉松赛事管理模式。

5.2 加强赛事风险管理,强化安全保障机制

由于城市马拉松存在潜在的赛事风险,加强赛事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马拉松赛举办过程中,引入赛事风险管理,建立起完备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预案等赛事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提高赛事参与者的风险意识和准确识别风险的能力,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对于有效地规避和化解风险, 成功运作赛事, 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8]。对于中国城市马拉松赛,还需要不断积累赛事风险管理经验。

鉴于城市马拉松反恐警报已经拉响,城市马拉松赛还需提高反恐意识,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城市马拉松赛可通过建立反恐宣传与培训体系,提高赛事参与人员对恐怖活动的认知,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所在城市安保部门应针对城市马拉松赛进行反恐训练与演习,提升城市马拉松赛事反恐应变能力。

5.3 完善赛事医务监督,构建全程移动救助体系

日本东京马拉松从2007创办至今创下了“零”死亡纪录,无疑是业界安全防护的标杆。除了日本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外,还与整个赛事全程移动救助体系密不可分。对于马拉松比赛中参赛选手心脏骤停情况,日本东京马拉松赛事医疗负责人田中秀治指出:“早发现,早救治是关键,每晚抢救1min,挽救的可能性下降7%至10%,一般晚10min的话,挽救成功率接近于零。在马拉松比赛中,出现心脏骤停,移动医疗人员、学习了救护知识的志愿者立刻对患者使用除颤仪后,挽救率可以达到89.4%,比起救护车前来救治更快。移动人员、街边事先安排的工作人员在救护中的工作比待命的医生更为重要。”[19]。日本东京马拉松的全程移动救助体系能够保证在4min内到达事故现场,通过CPR(心肺复苏)与AED(自动心脏除颤仪)进行救护,有效挽救了心脏骤停者的生命。如何组建一支快速反应的专业急救团队,构建全程流动现场救助体系,成为当下中国城市马拉松赛防范参赛人员猝死的关键所在。

5.4 参赛人员需加强自我保护,量力而行

在众多城市马拉松比赛中,除了赛事举办方要完善医务监督与救助外,马拉松参与人员更应该加强自我保护。在参赛之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医务监督,合理评估自身的身体状况,并进行较为系统的针对性训练,明确自己的身体能够承受的跑步距离和运动量,根据自身的水平量力而行,不能跟随潮流,盲目参赛。在参赛过程中,根据自身运动水平,合理安排跑速,不能为了挑战极限,临时加速。参赛中如遇身体不适,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6 结 语

中国城市“马拉松热”是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发展利好的一大真实写照。相对于美国一年上千场的马拉松赛,中国城市马拉松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城市马拉松这项赛事还将得到更多民众的青睐。时下,中国城市马拉松赛尚处探索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思考。城市马拉松比赛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通过措施的不断完善予以解决。也只有不断完善赛事管理、保障和救助体系,才能更高效、更安全、更健康地推动我国城市马拉松赛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本月赛事
冰上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价值及生成机制分析
禧玛诺全新一代XTR M9100 为山地越野赛、长距离耐力赛和马拉松赛车手而生
海南国际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的做法
一起来跑马拉松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