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式“‘一+身体类词’NP”多角度研究:数量、摹状、关联*

2021-04-14郭力铭

关键词:构式句法语料

郭力铭

(1.辽宁中医药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110847;2.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048)

在现代汉语里,有这样一类构式,由数词“一”后接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如“手”“头”“脚”“口”“眼”构成,可表示数量:

(1) 看这一手妙不妙?洋火炉改冰箱,冬暖夏凉,一物两用!

也可表示对状态的描摹,或者表示关联:

(2)在过去,石油往往是由与帝国强权关系密切的西方私营企业一手把持。

(3)一头扎进学习里可以掩盖掉一些不该存在却偏偏存在的情绪。

(4)一手抓规模与速度增长,一手抓质量与效益提升,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和质量。

学界研究多散见对于单个词(“一手”)语法化过程的梳理,并未对这一类词集中进行语义功能的共性和区分,缺乏对于共性的梳理和语义功能的细化研究和深入挖掘,也并未细致梳理其语义演变的过程[1-3]。鉴于此,笔者主要探讨:一是细致分析“一+身体类NP”这类词语的语法性质及对应的句法角色;二是从共时的角度挖掘语义功能,厘清数量、摹状和关联这三种语义之间的关系并讨论该组词的共性和差异;三是从历时的角度[4]论述“一+身体类NP”在数量、摹状、关联的语法化过程及机制和动因(1)胡亚(2018)在此基础上定义的构式是: (1) 形式—意义对; (2)非理据性; (3) 高频率使用,有核心语义语用特征。 其中,(1) 是必须满足,(2) 和(3) 满足其中一个即可。本文取此标准,将“一+身体类NP”看作构式。。文中当代语料出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古代语料出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例句后均标明出处。

一、“一+身体类词”的语法性质和句法分布

(一)作为名词性短语的构式

1.作主语

“一+身体类词”作主语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句子主语出现,此时只表示该名词短语的本义:一只手、一张嘴、一只脚。

(5)一口吃不成胖子。(《堂吉诃德》)

另一种是作为宾语小句的主语出现。

(6)安东尼仍然一头雾水。(《美丽与毁灭》)

2.作宾语

(7)“张拴是个小农户,经不起这波折,黑夜白天怎样打算,也过不去这一脚。”(《不能走那条路》)

3.作定语

(8)一头棕色的头发,一双明亮的眼睛,侧面的线条非常清晰。(《青春咖啡馆》

4.作补语

(9)随后,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稍稍露了一手。(《铁皮鼓》)

例(9)“露一手”表示显示自己具备一门技术。

(二) 作为描摹性副词的构式

作为摹状副词的“一+身体类NP”一般只作状语,主要是描摹VP的动作。

(10)一头扎在炕上,他哭起来。(《正红旗下》)

(11)仿佛是在谴责次郎,自己的不幸是“父亲”一手造成的。(《父亲的肖像》)

(三) 作为关联副词的构式

本文采用张谊生的标准,将此类处于状语位置,连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分句表示“对举”,在篇章中起到关联作用的“一手”类词语归为“关联副词”。在句法分布中处于状语的位置。

(12)“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扫黄”。(《酒国》)

(13)他看到父亲一脚赤裸,一脚穿鞋,一脚高一脚低地走过来。(《枯河》)

“一+身体类NP”中,“一手”具备作为关联副词较为成熟的条件,在表示对举的几个分句中表示关联。“一手”的本义仍存在,但是已经逐渐弱化,这可以体现在用“一手……一手”即可表达关联对举,而非“一手……另一手……”。而同样可以表对举的“一脚”在语料库的穷尽性搜索中多用“一脚……,另一(只)脚……”,只有 4例“一脚……一脚”的用法,且此时“一脚”的本义更多地凸显于构式中。

(14) 也不在意,重新捉住锯把儿,一脚踩在地上,另一只脚踩踏着木板。(《白鹿原》)

综上所述,“一+身体类词”内部成员在的语法性质和句法分布方面存在着共性,但有细微差别,“一手”和“一脚”还有类似于关联副词的句法角色,该类构式的语法性质和句法分布见表1。

表1 语法性质和句法分布

二、“一+身体类词”构式的三种语义性质

“一+身体类NP”的用例繁多,通过BCC 语料库检索到“一+身体类NP”用例,其中“一手”43 142条,“一脚”16 933条,“一口”98 933条,“一头”36 094条。“一手”“一头”和“一口”有同形异义词的情况(口、手、头并非表示身体部位)。排除以上情况,对这五个词各随机筛选前五百条进行分类整理,发现表数量义,描摹义和关联义的“一+身体类NP”具有不同的语体分布倾向:数量义的“一+身体类NP”主要分布在微博和文学作品中,描摹义“一+身体类词”主要分布于文学作品中,关联义的“一+身体类词”主要分布在新闻报道类语料中。鉴于”“一手在这三种语义中的典型表现,重点梳理“一手”的具体分布,其语体性质和语义分布见表2。

表2 “一手”的语义性质和语体分布

(一)数量义“一+身体类词”

并不是所有的“一+身体类词”都表示“本义”(如一只手)。在引申义的分布上,内部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

1.凸显“一”作为“全”“满”的意思

“一手、一脚、一口、一眼、一头”可表示“全、满+身体部位”的语义。

(15)说道:别摸——沾一手——全是青灰。(《白银时代》)

2.技艺

“一手、一口、一脚”还可表示学得、拥有某项技艺。

(16)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带有法国口音。(《塞莱斯廷预言》)

3.行为

除此以外,“一手、一脚”还表示“行为”的语义。

(17)三次元跟二次元能比么,哇擦擦,果断的转起来,互艾特一手。(微博)

由以上例句可知,仅有“一手”具有本义、“全、满+身体部位”“技艺”“行为”这四种语义,“一手”的引申义的丰富性是远远高于“一+身体类NP”其他成员的。这也为“一手”的虚化奠定了更好的语义基础。

(二) 描摹义的“一+身体类词”

《现代汉语词典》对“一手”的解释为“副词,指一个人单独地”。但是深入分析“一+身体类NP”类词语,可以发现该类词语各成员所描摹和凸显的动作有所区别。

1.“身体类词”是成对的“手”“脚”“眼”等名词

当“身体类NP”,“手”“脚”“眼”等身体部位名词是成对的词语时(即人体有两只手,两只脚,两只眼睛),语义基础为凸显其中一个部位的行为,因此从数量义的本义衍生出“一下子”“猛然”的语义,进而引申出“单独、独力”的语义。

(18)一个五十多岁精神依旧饱满的老先生急忙打开大铁门。“行李我拿就好了。”一手抢过霍西仁手中的行李。(《与你相约在前世》)

(19)咱老公的品味一级棒没话说的,一眼相中的斗篷超级适合我。(微博)

(20)恐怕这都是秘书一手策划的吧。(《旅行,直至毁灭世界的终焉》)

例(18)的“一手”和例(19)的“一眼”是带有“猛然”的语义特征,意即:“一下子抢过霍西仁手中的行李”和“一下子看中的斗篷”。例(20)的着力凸显的是“策划”仅由秘书一个人独立进行,此时“一手”有“独立、单独”的语义特征。

2.“身体类词”是独一的“口”“头”等名词

当“身体类词”是独一无二的身体部位“口”“头”等名词时(即人体只有一张嘴,一个脑袋),语义基础为凸显动作整体性,由此衍生出“全然”“全力”的语义。

(21)几乎没有减速,一头栽进炸碎的大楼旁边的电子广告看板,“却是以脚着地”。(《灼眼的夏娜》)

(22)“好,好。”一口应允。(《直至海枯石烂》)

意即:“全力栽进炸碎的大楼旁边的电子广告看板”和“满口应允”。均有“倾尽某个方式,全力进行”的意思。

可见,描摹义副词“一+身体类词”底层语义为凸显动作行为方式在整个VP谓词性短语的进行过程中的状态性和重要性。其语义可归结为:“全力用某个方式做事情,而不需要其他方式的帮助”,描摹义副词“一+身体类词”的语义分布见表3。

表3 描摹义的语义分布

(三) 关联义的“一+身体类词”

把对举结构“一手/一脚+VP1,一手/一脚+VP2”中的“一手/一脚”看作在篇章中起关联作用的副词。该类词语语义基础为[+量的共存],即连接的两个VP均得以实现。

(23)一手撑伞,一手拿菜,各种狼狈。(微博)

(24)一手金子 ,一手货。(《天下有敌》)

在语料统计中发现,在接近于口语体的微博语料里的“一手/一脚+VP1,一手/一脚+VP2”较多地保留着“手/脚”作为身体部位的本义,凸显两只手同时做着某种行为,例(25)意即:“一只手撑伞,一只手拿菜”。句(26)为“一手拿着金子,一手拿着货”。而与微博语料不同的是,在新闻报道类语料中,有”一方面做……,一方面做……”的语义,含有[-同时]的语义。

(25)“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扫黄”。(《人民日报》)

(26)片面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片面强调抓经济,忽视党风廉政建设,出现“一手硬 、一手软”的现象。(《人民日报》)

工作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抓繁荣,一方面抓扫黄,此时主要强调量的共存,但是并不凸显同时性。一手硬一手软,是比喻的用法,意即:一方面硬,一方面软。可见,此类副词除了基础层的“关联义”以外,根据语体的不同,语义呈现差别:

微博:[+关联][+量的共存][+同时]

新闻报道:[+关联][+量的共存][-同时]

数量义是摹状义和关联义的语义基础,不同的语体下,语义的呈现也有所不同。“一+身体类NP”构式内部的语义分布呈现出连续统的状态:其中“一手”的分布最广,其次是一+成对的“手”“脚”“眼”等名词,最少的是是一+独一的“口”“头”等名词。

三、“一+身体类词”的语义虚化途径及机制动因

深入研究“一+身体类词”构式,应该关注其语义积淀与演化历程[5]。

(一) 从数量义到摹状义

“一+身体类词”最早为“数+名”短语,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主要作为主语出现。例如:

(27)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墨子》)

西汉时开始出现在定语位置。

(28)不得其人者,天上诸神,名为半死,不持一手独作,安有能成功成事哉 (《史论》)

在“一+身体类词”+VP的句法环境中,当“一+身体类词”前出现施事者,“一+身体类NP”不再作为动作发出者出现时,其句法角色向状语转变。当处于状语位置的“一+身体类NP”凸显动作的状态,开始具有摹状性,逐渐成为成熟的摹状副词。

在词汇化和语法化初期的“一+身体类词”,“一”和“身体类词”的结合从整体上看还比较松散,还没有凝固成词,仅仅是“一”和“身体类词”的简单加合,如:

(29)承嗣曾与将军元帅奖驰骋,一手捉鞍桥,双足直上捺蜻蜓,走马二十里。(《野朝佥载》)

句(29)中的“一手”虽然“S+一手+VP”这样的理想句法环境中,动作的状态得到一定的凸显,但是“一手”是宾语小句的主语,“一”和“手”的加和意义还比较明显,因此可将其仍视为数量短语。

直到元代,才表“全然”“独力”“猛然”。

(30)取出私房银子八十两;又银杯二对;金首饰一十六件,约值百金。一手交付女儿。(《元代话本集》)

(31)一脚跌开房门,揪了老婆头发便打。(《元代话本集》)

“一手”“一脚”已经不是施事主语,而是作为状语出现,凸显“全然”“独力”“一下子”的动作情貌,句子焦点转移到“一手/脚”上。

(二) 从数量义到关联义

到了隋唐,数量短语“一+身体类词”开始出现在对举结构“一手/一脚+VP1,一手/一脚+VP2”中时,强调两个动作同时进行,具备了向关联副词转化的句法环境和语义基础。但是这种用法极少,在语料库中仅查询到3例:

(32)一手执伞,一手持钵。欲乞食也。(《佛本行集经》)

五代以降,作为关联副词的“一+身体类NP”的用法开始变多。

(33)一手捽发,一手拔剑。(《三国志评话》)

明朝时还出现一手+NP1,一手+NP2的用法。

(34)道犹未了,王明一手隐身草,一手戒手刀,走到银眼国国王堂上。(《三宝太监西洋记》)

邱崇认为,因意义实在,“一手/脚”与后面的动词有施受关系,看起来更像是句子的主语,这些都阻碍其向副词发展,不能将其归为副词[2]20。而笔者认为,对举结构中的“一手/一脚”[+关联][+量的共存][+ -同时]的语义,句子焦点转移至VP1和VP2,且在篇章中起关联作用,可以视为其在向关联副词过渡。至于一手+NP1,一手+NP2的句法环境,可看作NP前省略动词,意即一手(拿着)NP。很显然句(34)的“一手”很难理解为主语,而是具有关联作用的副词。并且当代语料(尤其是新闻语料),“一手……一手”多已经脱离了器官实施动作的实义,有比喻义用法,如例(25)(26)。

通过上面对“一+身体类NP”的语义分析,可以大致得出“一+身体类NP”的语义虚化途径,归纳如下(箭头表示语义虚化的方向,即从一个语义演变至另一个语义或者出现新的语义):

“数量义”“数量义/摹状义”(即两解)“数量义/关联义”(即两解)均处于“一手VP”或“VP+一手”的句法环境内;而单解“摹状义”的确定需要处于“一手+VP”的环境中;相应地,在句法环境“一手VP1,一手VP2”中单解的“摹状义”才得以确定。

(三) 机制和动因

1.机制——必要条件

数量短语“一+身体类NP”,唐代以后对举结构的用例越来越常见,元代以后在状语的位置高频出现,引发“一+身体类词”构式化和语法化。除了这样一种任何语法化和构式化都赖以发生的频率机制(高频使用)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机制:

隐喻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把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投射”。“一+身体类NP”具有“用该部位做事”的语义属性(如例29),它和后面的抽象名词一起构成一个隐喻,表示“独自做某事”(如例30),亦由此发展出关联的意义(如例32)。

“类推指的是现存形式对已存构式的吸引……类推则是沿着任何个成分点都能作选择的「替换轴」操作。”[6]在一+身体类NP构式群中,一手、一脚、一口、一头等均为一处身体部位之义。在此基础上,首先出现摹状的用法是“一手”(如例29),而其他身体类NP在“一手”的类推下也产生了相似的变化(如例35)。另外,“一手”的关联用法类推至“一脚”(如例36、例37)。

(35)有樊亢进步向前,手摇金环,一脚踏门两开。(《全相平话五种》)

(36)行时须一脚先,一脚后,相待而行,方始行得。(《朱子语类》)

(37)走路需要有人搀扶,一脚高,一脚低,踉跄前进。(《大放光明》)

2.完形动因——充分条件

上述三种机制都是“一+身体类词”语法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引发“一+身体类词”语法化的充分条件(即动因)是“完形动因”[7-9]驱动下的信息结构的图形重塑。

“一+身体类NP”作为主语、宾语、补语及小句主语时,句子的焦点一般都落在句子的谓语部分。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当“一+身体类词”充当状语的时候,由于描摹凸显动作状态,因此,句子的焦点重音落在了当“一+身体类词”上,句子的信息结构是以“当“一+身体类词”为前景而形成句子的信息完形结构:

(38)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鎗,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水浒传》)

此时“一手”作为前景出现,是句子的焦点。

当“一+身体类NP”处于“一+身体类NP”+VP1+“一+身体类NP”+VP2的句法环境中,凸显VP1和VP2作为信息结构的前景提升为句子真值谓语,“一手/脚……一手/脚”处于背景位置,因此被重新分析成一个超命题的框式结构,其关联作用得到了实现:

(39)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佛语录》)

上例的“一手……一手”作为框式结构,共同处于背景的位置。

结 语

本文讨论了构式“一+身体类词”的句法语义功能表现,并对其语法化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该构式在表数量是表摹状和关联的语义基础,表数量义,描摹义和关联义的“一+身体类词”具有不同的语体分布倾向;同时该构式内部在语义功能上也有细微的区别;再者,不同的语体中该构式有不同的语义表现。同时,需要关注“一手/脚”的关联义在不同语体的发展情况。

该构式在“一+身体类词”+VP、“一+身体类词”+VP1+“一+身体类词”+VP2这两类句法环境中高频出现,隐喻和类推,导致句子的句法结构发生重新分析。形成动因是“完形动因”驱动下的信息结构的图形重塑。

猜你喜欢

构式句法语料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
濒危语言与汉语平行语料库动态构建技术研究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