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苷肌肽辅助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2021-04-14裴双温昌明李燕飞
裴双 温昌明 李燕飞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南阳473000)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短暂性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及软化,占全部脑卒中的70%,且已成为我国死因第2 位[1]。研究表明,脑梗死后痴呆率为30%,认知障碍率为65%,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针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以药物为主,以改善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要目的[3]。现临床基础治疗中常采用常规降压、降糖、抗感染等药物治疗,但研究发现脑梗死病情发展迅速、病因复杂、病死率高等特点,其单纯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需配合其他类型药物共同治疗[4]。脑苷肌肽作为临床常见脑保护剂,具有营养与供能、神经保护、神经再生等多重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因此,本研究探究了脑苷肌肽辅助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道德,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选取2018 年9 月~2020年5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30 例脑梗死患者为受试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危险因素、梗死灶体积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n 性别[例(%)]男女年龄(岁) 合并危险因素[例(%)]高血压 冠心病 高血脂 梗死灶体积(cm2)观察组对照组t/χ2 P 65 65 37(56.92) 28(43.08)40(61.54) 25(38.46)0.287 0.593 60.54±4.73 62.21±5.16 1.923 0.057 17(26.15)20(30.77)2(3.08)3(4.62)0.111 0.946 12(18.46)13(20.00)7.26±2.14 7.34±2.51 0.196 0.845
1.2 纳入标准 (1)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脑梗死[5];(2)首次发病,且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4)存在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简易精神状态评定(MMSE)量表评分≤24 分。
1.3 排除标准 (1)临床资料不完整者;(2)因外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者;(3)合并活动性癫痫者;(4)怀孕或哺乳期女性。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包括控制体温、调脂降压、溶栓、抗凝药物改善脑血循环、降低颅内压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苷肌肽注射液(国药准字H22025046),静脉滴注前使用0.9%的氯化钠溶液250 ml 混合,5~20 ml/次,1次/d。14 d 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1 个疗程。
1.5 检测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 d 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取血清保存待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亲环素 A(CyP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1)水平,试剂盒来自上海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人脑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试剂盒来自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6 神经功能评估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6]及 MMSE 量表评分[7]评价。其中 NIHSS量表总分0~42 分,根据分数的高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性,0~1 分为基本正常,2~4 分为存在轻度缺损,5~15 分为中度缺损,16~20 分为中重度缺损,得分>20 分为重度缺损。MMSE 量表包括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注意力等维度,共30 项,得分>24分为正常,21~24 分轻度认知功能缺损,11~20 分为中度缺损,≤10 分为重度缺损。
1.7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 后神经功能(NIHSS 量表、MMSE 量表)、促炎因子(PAF、CyPA、MCP-1)、 血 清 神 经 生 化 标 志 物(S100β、MBP、NSE)变化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估其用药安全。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MMSE 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14 d后,两组NIHSS 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MSE 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NIHSS、MMSE 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NIHSS、MMSE 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n 时间 NIHSS MMSE观察组对照组65 65治疗前治疗14 d 后治疗前治疗14 d 后13.25±3.21 5.24±1.24#*13.59±4.12 7.01±2.05#15.25±3.24 24.45±3.15#*15.26±3.56 19.14±3.45#
2.2 两组PAF、CyPA、MCP-1 水平比较 治疗14 d后,两组 PAF、CyPA、MCP-1 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 3 两组 PAF、CyPA、MCP-1 水平比较()
表 3 两组 PAF、CyPA、MCP-1 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n 时间 PAF(pg/ml) CyPA(ng/L) MCP-1(μg/L)观察组对照组65 65治疗前治疗 14 d 后治疗前治疗14 d 237.75±28.58 104.07±14.81#*238.12±29.10 160.17±15.18#6.14±1.59 2.57±0.28#*6.51±1.83 4.48±0.49#125.36±15.24 70.23±8.57#*125.31±15.34 92.16±6.58#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用药期间均无持物不能、四肢无力等严重症状。观察组畏寒、低热、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疹、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 S100β、MBP、NSE 水平比较 治疗 14 d后,两组血清神经生化标志物 S100β、MBP、NSE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S100β、MBP、NSE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 5 两组 S100β、MBP、NSE 水平比较(μg/L,)
表 5 两组 S100β、MBP、NSE 水平比较(μg/L,)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n 时间 S100β MBP NSE观察组对照组65 65治疗前治疗14 d 后治疗前治疗14 d 5.35±1.04 2.23±0.82#*5.34±1.05 3.27±0.83#8.46±2.27 3.12±1.53#*8.17±2.46 5.84±1.97#18.18±3.35 9.52±2.14#*19.24±5.68 13.83±3.72#
3 讨论
脑梗死通常指的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动脉血流灌注突然短暂性减少。该病可造成脑组织损伤,出现生理功能丧失、认知障碍等,临床称为损伤级联反应[8]。脑梗死后最为常见的症状为认知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中心坏死区脑细胞虽已死亡,但其周围缺血组织部位依旧存在大量具有活性的神经元细胞,故临床针对该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以恢复缺血区血流灌注,降低炎症反应,激活神经元细胞功能为主[9]。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其神经细胞坏死程度越严重,而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因为脑梗死患者机体内谷氨酸含量过度增加,促进S-位点半胱氨酸富集蛋白(Scr)激酶磷酸化,进一步引发门控通道开放,促使Ca2+内流,激活钙依赖性蛋白激酶活性,以致细胞快速死亡,且还可引起大量基质的溶解,以CyPA 及MMP-8 为代表的基质过量表达,参与组织病变中,影响病情发展。再者,正常生理情况下,S100β 蛋白作用于脑神经元,有助神经细胞的生长及识别,但研究发现,该蛋白在组织坏死后,可产生一定的神经毒性,影响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10]。以往常规治疗中常采用多种基础药物以对症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快、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病死率高等,常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于短期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总体治疗效果不佳,不利于病情的控制[11]。因此,寻找另外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现临床研究热点。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NIHSS 量表评分、PAF、CyPA、MCP-1、S100β、MBP、NSE 水平降低更为明显,而MMSE 量表评分则得到更为显著的升高,提示,脑苷肌肽对脑梗死患者疾病恢复有积极影响,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及修复。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脑苷肌肽于临床属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拮抗剂,其主要成分为神经节苷脂,具有较强的感知及传递信息的作用,可参与神经细胞的黏着及分化等生理过程,通过对兴奋性氨基酸的抑制作用进行提高运氧能力,且该药物还可同时发挥抗氧化作用,进而有效保护神经细胞。张红心[12]研究发现,脑苷肌肽可通过对细胞内Ca2+浓度的调节,进而发挥对脑梗死患者体内CyPA、MMP-8 及S100β 蛋白表达能力的抑制作用,可减少血清中各项指标的含量,预防细胞内钙超载,进而抑制神经细胞损伤。
近年来诸多研究指出,脑苷肌肽虽在治疗脑梗死方面具有理想疗效,但其不良反应较为严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畏寒、低热、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考虑可能是因为该药物为多组分生化药,其来源、成分、结构不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已知成分中神经节苷脂为半抗原致敏物质,进入机体后较易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进而成为抗原,引起超敏反应的发生,而根据反应的速度及类型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态反应,出现畏寒、低热等。本研究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但发生后仍需及时停药,并给予针对性处理。综上所述,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脑苷肌肽辅助治疗确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且还可显著降低炎症介质水平,但其不良反应较多,需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