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的中年人:人生后半场,要靠自己成全
2021-04-14本刊编辑帅晓婧
■本刊编辑 帅晓婧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作家白落梅这样说。
生活中,不同的烦恼和痛苦,总是一次次让我们身心俱疲。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如此疲惫和痛苦,是我们自己在为难自己。看不淡,想不开,放不下,所以才这么辛苦。
中年人幸福感最低
近年来,中年危机一直被反复提起,但也备受争议。因为有人有,有人没有。有人担心自己会有,有人觉得自己不会有。
英美经济学家调查了72 个国家居民的幸福感,发现人一生中的幸福感高低变化呈U 型曲线,儿童时期与晚年期幸福感最高,44 岁左右达到最低点,出现所谓的中年危机。
大多数心理研究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或老年人3 个时期,中年成了被忽视最多的时期。心理学家奥维尔·吉尔伯特·布里姆曾说:中年——30 到70岁,核心是40 到60 岁——是人类发展中最不为人知的领域。
我们的普遍认知觉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段时期仿佛是一个人的盛年,他能掌控人生。他至少活明白了。
其实不然。不管有钱还是穷,中年人的生活负担沉重,心理压力巨大。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担子卸不掉;工作、婚姻看似纹波不动,实则暗涌不停,稍有不慎就乱套。
中年代表人物——余欢水
中年人,最怕“想当年”。当一个人走到生命中程,而生活没有成为他梦想的那样,并且意识到自己老了,梦想可能永远不会实现了,于是那种悔恨、不满、沮丧、怀疑喷涌而上,甚至令人窒息。
《我是余欢水》的热播,让疲惫的中年人又惨出新高度。余欢水绝对可以入围最惨男主角。老婆看不起他,要离婚;老板嫌弃他,要他滚;哥们恨他,把他当猴子耍;连老天也想打击打击他,让他得癌症。本该是不惑的年纪,却被生活虐得抬不起头。
是痛苦也是机遇
不同的烦恼和痛苦,总是一次次让我们身心俱疲。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如此疲惫和痛苦,是我们自己在为难自己。看不淡,想不开,放不下,所以才这么辛苦。
如果说前半生我们比拼的是能力,而后半生决定一个人幸福的程度从来都不是能力,而是伴随时间,越发的睿智以及对生命意义深度的追求。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中年所经历的问题不一定是一场危机,反而是一个机遇,用来反思和重新评估人生。后半生,终究要靠自己成全。
很多人在中年时开始问自己:
生活就是这样了吗?如果这样下去,我会不会后悔?是不是需要改变了?换一份新工作?重新学点什么?或者去旅游放松一下?
当这些问题被问出的时候,改变就有可能发生。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认为,在人生的第七阶段,也就是成年期(35~60 岁),成年人面临着存在主义的问题,主要心理冲突是传承V S 停滞。传承不只是生育与教育下一代,也包括自身价值在工作、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传递,比如参与社会公益、写书拍电影、教书育人。
中年时期,如果能将“为我一个人而活”的心态转变为慷慨、感恩的智慧,放下那些“放不下的”,抛开束缚,有时候适当“叛逆”,你会发现不只是找回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更是找到了人到中年的底气与担当。
余欢水的改变,正是这样发生的。当他不再忍气吞声,把刻薄老板、冷漠妻子、霸道邻居统统怼一遍;主动出击问老板要钱,为自己而活的时候,他觉得爽是爽了,但不够,总觉得哪里不对。而当他在巨款和正义之间选择正义,在逃避和坦诚之间选择坦诚;在危急时刻不再只想自保,也想要救别人的时候,他才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年人的力量感。
中年人一定要学会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负重前行即使能走远,也走得不轻松、不快乐。同样都是一生,何苦为难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有所牺牲,才有所得到;有所放下,才有所收获。
学会给人生做减法,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有舍有得,有进有退,想要达到这种境界的关键,是一颗平常心。
中年人爱回首往事,总是悲从中来。可人生就是这样,总会有遗憾和怅惘,那些遗失在岁月长河的人和事,终究是教会我们要懂得珍惜。只有不纠结过去的人,才有勇气继续去探索生命的美妙和新意。就像破茧的蝴蝶,挣脱束缚它的蚕蛹,才能拥有新生。
后半生学会放下,不是妥协,而是跟过去握手言和,学会清零和重建下一步的精彩人生。
借用电影《卧虎藏龙》里的一句话:“当你握紧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愿今后,懂得放下,懂得从容,加油,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