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同情疲劳真实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 整合

2021-04-14何怡庆周红高祖梅

护理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质性同情护士

何怡庆,周红,高祖梅

(1.长江大学 医学部,湖北 荆州434020;2.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护理部,湖北 荆州434000)

同情疲劳是指护士在日复一日照顾病人的工作中出现过度同情而遭受身心二次创伤, 对病人同情能力下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生理上:体力不足、失眠多梦等症状;心理上:急躁易怒、情绪疲惫、消极抑郁、工作倦怠甚至辞职等[1]。 同情疲劳影响护士身心健康和护理质量,增加护士离职率,影响护理团队的稳定[2]。 国内外研究显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容易产生同情疲劳,86%的护士有同情疲劳的危险,特别是肿瘤科、ICU 等科室护士发生同情疲劳的可能性处于高危险水平[3-4]。 因此,深入挖掘护士同情疲劳的真实体验,了解其内心感受与情感需求,对今后护理管理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关于护士同情疲劳的质性研究逐渐增多, 而相关Meta 整合较为缺乏。 因此,本研究通过检索国内外护士同情疲劳的相关质性研究, 并进行Meta 整合,以期为预防或改善护士同情疲劳的实践提供相关循证依据,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P(population):临床护士,具有一定沟通能力;自愿参加研究;(2)感兴趣的现象I(interest of phenomena):临床护士同情疲劳的内心感受与真实体验;(3)研究类型S(study design):质性研究;(4)情景C(context):同情疲劳的护士身心遭受创伤,同情能力下降。

1.1.2 排除标准 (1)混合性研究的文献;(2)无法获取全文或仅有摘要而无全文、 重复发表的文献;(3)非中英文文献。

1.2 文献检索 检索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 EBSCO、 CINAHL、 The Cochrane Library、Scopus、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护士同情疲劳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 年3 月。 此外,采取追踪法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5]。 中文检索词包括:“护士”、“同情疲劳”、“同情心疲乏”、“共情疲劳”、“质性研究”、“定性研究”、“现象学”、“感受”、“访谈”、“体验”;英文检索词包括:“nurse”、“compassion fatigue”、 “sympathetic fatigue”、 “experience”、“interview”、“phenomenology”、“qualitative research”。检索策略以PubMed 为例,见图1。

图1 PubMed 的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由2 名研究员独立进行,如遇到分歧,由第3 名研究员裁决。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研究者、国家、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时间、研究结果。

1.4 文献质量评价 本研究采用“澳大利亚JBI 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6],由2 名接受过系统循证护理学习的研究者独立对所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按A、B、C 3 个等级分类,若评价结果有分歧,由第3 方裁决后决定是否纳入。 最后纳入质量等级为A、B 的文献。

1.5 资料分析 本研究采用澳大利亚JBI 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汇集性Meta 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6],通过多次阅读纳入的文献,将研究的结果进行分类,汇总成新的类别,最后将类别汇合成整合结果并进一步解释描述。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后共得相关文献306篇,使用NoteExpress 软件剔重后获得文献128 篇,阅读文题和摘要初筛后,获得36 篇文献,阅读全文复筛,最后纳入7 篇文献[7-13]。 文献检索与筛选流程见图2。

图2 文献检索与筛选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详情见表1;经文献质量评价后,所有纳入的文献对于研究问题、 研究目标和资料收集方法都有清晰说明, 但是均未说明研究者自身状况及研究者与研究间的互相影响、 文化背景及价值观,有2 篇[10,13]文献在伦理规范的评价结果为“不清楚”。 故7 项研究的总体评价均为B 级。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续表1

2.3 Meta 整合结果 研究者从纳入的7 篇文献中提炼出41 个明确的结果,对相近的结果进行归类后形成8 个新的类别, 最终综合成4 个整合结果:(1)同情疲劳个体因素;(2)同情疲劳社会组织因素;(3)自身积极应对;(4)良好社会支持。

2.3.1 同情疲劳个体因素

2.3.1.1 类别1:情感耗竭 护士长期暴露于创伤性情境中,不易从创伤情境中解脱出来(“很多时候都会想某些病人,是不是我更加努力,更加细心,病人就会康复,就不会死去”[10]);自身经历过创伤事件的护士, 更易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产生过度的情感投入(“我家里人也有人也得这种病,我面对病人时就会想起我的家人,我更能够对病人感同身受”[7]),出现情感耗竭的现象(“有时候真的很想去好好的关心病人,但是很难做到对每个病人有同理心”[10]),导致同情疲劳。

2.3.1.2 类别2:缺乏相关知识与临床经验 在临床上,许多护士缺少对同情疲劳相关知识的了解,缺乏对同情疲劳的正确认识, 不能在护理实践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直到最近,我才听说同情疲劳,缺乏对同情疲劳的认识可能使得我们的处境更糟糕”[12])。 有些低年资的护士临床经验不足(“刚开始上班,工作能力有限,好多东西不明白,病人的病情又严重,自己就会担心着急,睡不着觉,工作时间长一点,工作熟悉后就好多了”[8]),和病人沟通存在障碍(“年纪较大的病人跟他沟通起来很困难, 应付他们我觉得很累,回家我都不想说话”[8]),自己期望提供的护理质量与真正提供的护理质量存在差距(“回家后,我觉得我没有给予我的病人我想给予的照顾”[13]),因此也易导致同情疲劳的程度较高。

2.3.2 同情疲劳社会组织因素

2.3.2.1 类别3:工作强度大,环境复杂 医院环境嘈杂,人员流动大,护士长期处于这种复杂环境中工作,易发生同情疲劳(“我常常觉得自己在一个不安全,不舒服的地方工作,太累了”[11]);并且护士作息时间不规律,长时间轮班(“连续上3 个夜班让我十分疲乏,不愿意和病人说话”[7])、高负荷的工作与高水平的工作压力(“我在一个压力很大的护理环境中工作,工作太忙了,我们每个护士要护理6 个病人”[9]),使护士成为同情疲劳的高危人群。 许多护士常常不能把握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我努力去寻找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我不知道怎样做,我做不到,我也不想不开心,但是我改变不了”[13]),导致工作倦怠(“我觉得很累,我经常在晚上醒来,想着工作”[13]),加剧同情疲劳。

2.3.2.2 类别4:缺乏认可与支持 许多护士认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有时候我下班回家会说我今天很难过,有个病人怎么样,发生了什么,家里人就会觉得我的话很负能量,影响心情,我儿子还跟我说你不要老是讲一些这种事情了”[8]); 得不到病人的尊重(“病人和家属对我大喊大叫,希望我们先去给他们进行护理操作, 但是我这边在抢救别的病人,他们这种行为我感到很烦恼”[8]);没有获得身边同事与领导的支持(“工作中我总想着做更多,帮助他人,但是有人支持我吗,我想可能没有,我也为此付出了代价”[12]), 这些因素容易导致护士工作热情减退,出现同情疲劳现象。

2.3.3 自身积极应对

2.3.3.1 类别5:积极应对 认识同情疲劳,努力积极应对,有助于提高护士对不良情绪的认知和管理,能够有效减轻同情疲劳, 是护士面对工作和生活困难的保护因素。护士可以通过自我鼓励和自我认可,得到积极的心理反馈(“找到对自己的认可,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医护人员”[7]);通过与他人沟通(“与朋友联系能够减轻我因为工作产生的压力, 使我心情变得愉悦”[12]),倾诉(“我要把我的不良情绪全都倾诉出去”[7]),来减轻压力,保持正性情绪,缓解自身同情疲劳的现象。

2.3.3.2 类别6:自我调节 学会调节自身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可以有效改善同情疲劳。 因此,护士可以通过丰富业余生活,转换心情,缓解工作压力和不良情绪(“我在上班的时候天天面对着一群痛苦可怜的病人,真的情绪低落,所以我下班之后,尽量不去想上班发生的事,做一些心情好的事情”[7]);护士也可以通过积累同情疲劳的相关经验, 避免同情疲劳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工作产生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帮助我在以后临床实践中, 避免同情疲劳的发生”[12])。 同时, 护士要学会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当觉得自己被工作压力快压倒时, 要学会为自己花时间,在医院外充实自己的生活,这是减轻同情疲劳的一个策略”[12]), 避免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影响自己的生活。

2.3.4 良好社会支持

2.3.4.1 类别7:提供心理层面的支持 提供心理情感支持,关注护士的心理动向,能够提高护士的心理调适能力,减轻同情疲劳。例如为护士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课程培训, 可以调整护士的心理状态(“我所拥有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是参加课程, 这些课程可能会帮助我处理情绪变化”[13]); 同事支持鼓励能使护士在工作中积极的面对压力(“虽然急诊工作又累又忙, 但是工作的氛围挺好, 来了危重的病人,大家一起过来帮忙,平时互相帮忙,既是同事也是朋友,工作起来也就也不觉得辛苦了”[8]);病人或家属的表扬和认可也使护士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到自身价值,能够更好地调节在工作中的不良情绪(“病人和家属送的卡片或者口头感谢就是我为什么继续留在护理岗位的重要原因”[12]);同时,获得医生的认可,能提高护士的同情满意,(“来自医生的反馈对我来说很重要”[11]);家人的支持理解也可以使护士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稳定自身情绪, 调整心态(“我平时会把自己工作中的烦恼和不快像倒垃圾一样向我家人倾吐,说完后心情会好很多”[7])。

2.3.4.2 类别8:改善工作条件 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合理排班,保障护士工作与生活平衡(“周末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如果能休息,我觉得对于减轻我的压力是好的”[11]);完善基础设施,给护士提供一个能够放松的场所(“我们工作的环境即忙又吵,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重新调整精力并放松,我们医院有一个玫瑰园,休息时在那边待上几分钟,有助于防止压力积聚”[11])。 护理管理者通过改善科室的工作条件,使护士能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临床上护士同情疲劳的发生。

3 讨论

3.1 个体因素是影响护士同情疲劳主要因素 本研究发现, 个体因素是影响护士同情疲劳的主要因素,出现情感耗竭或者缺乏临床经验的护士,发生同情疲劳的可能性较高。 考虑其原因可能是护士长时间在创伤性的情境中工作,近距离地接触病人,目睹其遭受创伤后的场景或者患病的痛苦经历后, 不易从病人创伤的情境中脱离出来, 对病人产生过度的情感投入,出现情感耗竭的现象,造成护士同情能力下降,发生同情疲劳。 而缺乏临床经验的护士,由于工作年限不长,业务能力不足,自身不能很好地处理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正处于工作上升期,需要在工作中投入较多,压力较大;但是因为临床经验不足,缺乏对同情疲劳相关知识的了解,缓解工作压力的能力较弱, 无法很好地调节工作产生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同情疲劳程度增加。

3.2 社会组织因素对护士同情疲劳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发现,医院工作环境、护理工作强度、社会支持认可等组织因素对护士同情疲劳程度有重要影响,在复杂环境中,进行高强度护理工作,缺乏社会支持认可的护士,发生同情疲劳的可能性较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工作, 导致护士遭受身体或者言语上的暴力的风险性增加, 往往会给其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同情疲劳。护理工作繁琐辛苦、技术性强、要求较高,这种长期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容易造成护士体力及精力不足, 并且自身情感在长期投入病人的过程中被过度索取, 更易造成身心疲惫和情感枯竭,引起同情疲劳。与一般职业相比,护士夜班次数较多,作息不规律,休息时间不固定,这就造成护士与朋友及家人的联系较少,在面对压力与困境时, 不能合理利用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无法及时通过沟通交流等方法缓解心理压力,时常感觉缺乏社会支持与认可, 容易对护士自身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心理压力增加,出现同情疲劳。

3.3 护士自身积极应对是减轻同情疲劳的关键本研究发现, 护士积极应对自身出现的同情疲劳现象,是减轻同情疲劳的重要条件,故及时发现同情疲劳并且自我采取相应措施非常关键。本研究Meta 整合结果可以看出,护士进行自我鼓励与自我认可,可以得到积极的心理反馈, 有助于在护理工作中正确对待不良情绪,提高自身对消极情绪的控制,从而提高自身在面对突发或不良事件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减轻同情疲劳。 护士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保持

工作与生活平衡,避免护理工作占用自身大量的时间精力,可以有效调节自身情绪,转换心情,从而用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可以有效缓解同情疲劳。 护士还能通过参加心理调适等培训,学习同情疲劳的相关知识,降低同情疲劳带来的不良影响。

3.4 良好社会支持可改善护士同情疲劳 强有力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护士缓解负性情绪, 减轻护士心理压力,改善护士同情疲劳,故给予护士充足的心理与工作上的支持, 对缓解护士同情疲劳现象十分重要。本研究Meta 整合结果可以看出护士期望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社会支持,包括病人、同事、医生以及家人朋友的支持。 护理管理者通过加大对护士的心理层面的支持,主动关心护士的心理状态,提供相关的心理培训项目,建设和谐互助团队,加强医护、护护之间的交流协作,让护士感受到关怀与支持;家人及朋友也通过加强与护士的交流沟通, 耐心听取护士分享自己工作中的经历和内心的感受, 为护士提供来自家庭朋友强有力的支持, 帮助护士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同情疲劳[14-15]。 并且护理管理者还应该加大对护士工作层面的支持,合理排班,改善工作环境,为护士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氛围,缓解护士同情疲劳现象。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1)由于语言限制,本研究只检索了中英文文献,且仅纳入7 篇来自不同国家文献,不能完全展现护士同情疲劳真实体验的全貌, 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2)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多使用现象学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在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上仍有欠缺。(3)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均为B 级,对研究结果的诠释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护士同情疲劳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医院或者科室的现况调查,对护士同情疲劳真实情感体验的质性研究关注较少。 因此,今后研究者可以从护士同情疲劳的内心感受、个人经历出发,结合我国现阶段医院管理政策,探讨护士同情疲劳真实情感体验,开展更多关于护士同情疲劳的质性研究以及更高质量的Meta 整合,以期为今后护士同情疲劳的干预研究及护理管理提供科学、系统的循证依据。

猜你喜欢

质性同情护士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护士工作安全感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女性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动机的质性研究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援鄂护士林燕华的元宵节
不该有的同情
“旅游理论建构与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在美国当护士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