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体结合——体育人才参与劳动教育课程
2021-04-14徐晨哲
【摘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了为加强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将全面构建体现现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具体包括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的总目标、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确定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其中劳动课程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本论文将分析高校劳动教育存在问题,为体育人才参与高校劳动课程提出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4-0156-02
一、研究背景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关键环节,劳动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劳动价值观、精神风貌、劳动技能掌握程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以体力劳动少、酬劳多来衡量个人能力的高低、职业的贵贱,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影响了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的溯源
教育的本质是反映了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自身生存的先决条件。劳动教育首次出现是在19世纪英国纽克兰纳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实验中,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此后马克思在著作《资本论》中论述道“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三、高校劳动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认知的片面性。劳动教育认知主要存在两种错误:一部分人认为劳动教育即参与高强度低技术含量的人工体力活动,这种认知是对劳动认知的原理性错误将简单原始的生产劳动代替了劳动整体与马克思强调的是以现代科学素养,机器为工具的劳动相悖;另外一部分认为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劳动价值、劳动意识、劳动文化教育。马克思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劳动中创新、发展、再创新、再发展,广泛的劳动涵盖了人的任何动作,以偏概全的劳动认知显然是错误的。
(二)劳动教育边缘化。重视考试升学至上的社会风气使劳动教育边缘化。虽然大学已度过高考,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考研成为“第二次高考”,据调查统计2021年考研人数高达377万,约占高校毕业生人数41%,所以学生在高考前追求考试总分、排名,进入高校后追求学分,绩点。劳动教育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没有分配学分,学生课程评价也流于形式。
(三)劳动教育的利益化。高校活动大多会有经费补贴或作为评定三好学生考评条件,高回报的劳动教育活动往往受到师生的追捧。劳动实践流于形式缺乏考核标准,劳动思想教育掐头去尾、只言片语鲜有系统性。
四、劳体结合的意义
劳动课程是劳动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劳动课程是对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
(一)有利于完善劳动实践课程建设。劳动课程建设首先要突出体力特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体育教师长期在室外的环境中工作具有一定的艰苦性,体育人才的参与能够确保劳动实践课程每堂课合理的负荷量度与负荷强度。过去劳动教育被泛化,实际上是用文化课的学习去取代真正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由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应利用好学校每一个场地设施,每个学校及专业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劳动实践课,例如结合地质學专业的特点可在劳动实践课程上模拟地质工作者工作环境安排负重障碍跑。劳动实践课程不易在教室及走廊等空间相对狭小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体育教师对学校室外区域的了解是其他专业教师无可比拟的。
(二)有利于实现学生目标性与兴趣性。劳动思想教育结合劳动实践就相当于实践与认知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与认知中不断深化劳动认知培养劳动技能。高校将劳动思想教育结合劳动实践,是将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劳动的过程就是在主体意识引导下进行的客体实践,在客体实践中进行发现、归纳出新的主体思想,这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结果,是养成正确劳动观培养劳动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预设的整体培养目标,但每个个体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因为个体之间的独立性,所以在通过系统学习后掌握劳动技能与形成的劳动思想是不同的,而体育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体力培养与学生亲身体验与以思政主导的劳动思想课程相结合,就是要以这个过程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取向一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实现学生的共同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五育并举”协同发展。顾明远先生剖析中国教育的六大弊端中指出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教育被视为上层建筑是政治服务的工具,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一直受到批判,直到十六大后被官方引用才成为共识。在过去体育“学”“练”培养人才口号是“为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今天的教育还存在认识错误主要存在一些家长、老教师仍认为智育至上,以畸形的认知过分肯定智育对人的重要性。想要搞好劳动教育就应以智育为脑、德育为魂,美育为手,体育为躯才是一个完全的教育体。体育的参与使劳体紧密地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加强五种要素相互协同发展。
五、体育人才参与的路径
(一)劳动教育活动参与。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高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内容包括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使学生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强化服务性劳动,自觉参与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体育人才应做好标兵模范作用,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参与完整的劳动过程。亲自参与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之中,组织好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帮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正确的劳动观。
(二)设计劳动实践体力评价指标。劳动素养的认定是将过程性评价及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利用大数据、互联网进行监测,定期进行劳动能力考核将平时表现评价与考核评价相结合作为一个学段的劳动实践成绩,再结合劳动思想理论成绩得出綜合成绩。在此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劳动能力成绩评定是生产力水平,由于个体之间的外形特征、性别具有差异,应设定每个个体的体力考核指标与生产力结合的综合指标。所以需要体育人才参与制定与生产力相结合的体力量化标准。
(三)创新劳动实践方式。劳动孕育了体育,如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地更新了游泳的各种技能,根据人类的生理构造特征并模仿自然界生物泅水法,如狗爬式、蛙泳、扎猛子等。劳动与体育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体育,人类也在体育中提高了劳动能力,所以在劳动实践课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劳体合作,在互相协同过程中,共同发挥协调育人的作用。
六、总结
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阵地,面对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弊端,要始终跟随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引领下,寻求具有时代特征、专业特色、以生为本的可行性路径。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制建设专兼职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的劳动教育培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课程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课程中去,有的放矢地开展劳动教育,发展多样化教育方式,拒绝教育与实践出现脱产现象,加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要素相结合的教育体系。高校大学生处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境过渡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高校是青年学习的机构,是青年进行劳动教育的关键地,社会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场所,为高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实时信息和不竭资源,更是未来高校劳动教育成果的输出地,三者有机融合对于劳动教育取得良好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终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劳育应融入五育中,形成德劳、智劳、劳体、美劳,贯穿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董伟武,龚春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26-28.
[2]王逸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4):125-128.
[3]茹丽燕.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与重构[J].晋中学院学报,2020,37(6):13-16.
[4]人民教育编辑部.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J].人民教育,2020(8):12.
[5]曾成栋.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徐晨哲(1998年-),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