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育蓓蕾
2021-04-14张功业
张功业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爱与爱的流动,教育需要建立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最终实现和谐共荣。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更要与学生之间架起德育的桥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育蓓蕾。
【关键词】德育教育 平等关爱 理解尊重 和谐共荣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1-0023-02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品格形成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思维已经足够独立,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同时不大愿意接受周围人,尤其是家长的意见。在独立面对学习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难免会迷茫。因此初中生容易产生抗拒心理、自卑心理、困惑心理、虚荣心理等。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对初中学生至關重要。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我一直在德育教育的路上求索。
一、德育教育的基础——平等与关爱
爱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作为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心中时刻有学生的位置,班主任工作更是如此,要用心去观察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不要去做班级至高无上的管理者,而是润物无声的关爱者。
关爱要平等,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都闪烁着自己独有的光芒,教师不能一味地用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不能因学生成绩的高低或性格的不同甚至是家庭情况而对他们区别对待。同时,关爱不是溺爱,恰到好处的爱,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关爱。我们班级有一名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跟奶奶生活在一起。为了不让孩子感受到爱的缺失,奶奶对他“宠爱有加”,只要孩子想要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一定会满足,久而久之,奶奶的爱让孩子变得十分霸道。在班级中,这名学生心气很高,事事要拔尖,可是学习成绩和班级的各项活动表现平平。究其原因,无非是平时想要的东西太容易得到,总觉得自己不用通过努力就有一个好的结果,把一切想得理所当然,一旦得不到,也不会从自身寻找原因,导致恶性循环。作为班主任,在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我决定用爱感化他,但这种爱明显区别于奶奶的爱。
在一次小测试中,他的成绩仍然不理想,拿到试卷后,我注意到了他愤怒又有些不知所措的表情,于是我走到他的面前,告诉他这张试卷有一定难度,还有很多“陷阱”,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去。他看着我说道:“老师,我就觉得我不能考得这么不好,看来就是试卷的问题。”随即转悲为喜。他的回答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即使我不这么说,他也会为自己找到无数的借口。我接着对他说:“那老师一会儿讲题的时候,你认真听,下课后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会做错,你答题时是怎么思考的,好不好?”“好啊!”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课后的交流中,我让他自己去发现问题,关键时刻提点一二,最后,他把这张卷子的问题都解决了。看着他充满胜利的笑容,我轻声说:“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好像并不难吧,求人不如求己,以后自己想得到的,咱自己努力去争取,怎么样?”“嗯嗯嗯!”他一边频频点头一边说道。后来,我们又有过几次交流,当我发现他又开始犯老毛病时,就会及时提醒,耐心沟通,让他感受到老师时刻的关爱。我们共同约定每次测验进步一点点,到期末考试来一次较大的飞跃,虽然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但是求上得中,他的成绩已经跻身班级中上游。
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反复,需要我们以爱为起点,以爱为根基,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平等看待每一个孩子,才会让每一孩子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关爱可能是一丝温暖,一句良言,一次呵护,但关爱更是时刻地关注,长久的关心,适度的关怀。
二、德育教育的关键——尊重与理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前提就是彼此尊重,师生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
初中生虽然未成年,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价值观初步形成。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比较在意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和看法。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做到时刻尊重孩子,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不能一味发泄自己的情绪。
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出发点是学生,终点也是学生。我们要想学生之所想,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充分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班级中,总会有个别学生被定义为“学困生”,有点学习困难户的意思,这些学生往往是让各科老师最为头疼的。过分尊重理解他们,可能会被他们理解成好欺负,从此,你的课堂他做主;严厉对待他们,又会说你不近人情,坐在那里不出声也不听课。其实这些所谓的“学困生”,我们可以把他们作为最具潜力学生来培养,当然培养的过程相当艰难。
我们班就有这样几名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缺少集体荣誉感,并且屡教不改,严重影响班级日常管理。我在与他们的多次交流后,发现他们身上有个共同点,就是总说别人不够尊重他们。一开始,我也觉得有些可笑,自己没有做好,还总想着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给班级扣分,还要老师和同学理解,但是,在后来与他们的一次深入交谈中,我转变了对他们的看法。
学校在一次课间检查时,发现我们班的这几名学生在走廊大声喧哗,甚至打闹,于是交给我严肃处理,我当时非常生气,毕竟这是每天强调的纪律问题。在与他们谈话时,他们竟然觉得自己没有错,大声喧哗是因为隔壁班级有同学出言不逊,差点儿打起来是因为隔壁班级同学要动手,可是学校来人的时候,他们跑得没有人家快才被抓。我越听越生气,又在找别人的原因,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自己的问题。想到上一次谈话后,几个孩子态度很好,我们也约定都心平气和说话,随后让他们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看到我没有劈头盖脸的训斥,反而听他们的解释,就你一句我一句地把事件和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这次,他们都承认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不应该那么激动,给班级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希望我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作为班级的一份子,被其他班级同学欺负,他们自然要出头,我这次并没有直接发火,而是让他们先说,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接下来,我与他们一番长谈,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同时,欣然接受批评。
经过几次这样的谈话,他们已经变成了最有潜质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行为习惯也有很大改变,我也发自内心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和理解,也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们才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想得到怎样的肯定,春风化雨远胜于狂风暴雨。
三、德育教育的归途——和谐与共荣
德育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理想并努力实现,让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同时教师也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和谐共荣正是教学相长的结果,是德育教育的归途。
作为初中班主任,我深知,知识可以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现在,但道德却可以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在班级管理的首位,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文明礼貌,学会待人接物,形成良好班风。班集体成立之初,我们就民主地制定了班规,班规中第一条就是做文明人,行文明事。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我也在学生面前表态,要以身作则,在教育學生的过程中,绝不出现不文明的话语,也绝不打骂学生,我们之间互相监督。有个别学生不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或者是上课违反课堂纪律,老师批评时甚至会顶撞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我便会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与学生沟通交流,让他们主动跟老师敞开心扉,承认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我会让这样的学生在班会上总结自己的行为,目的不是表面上的承认错误,而是深层次地反思行为的后果,并能够很好地提醒班级同学,一定不能冲动,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坚决不做有悖于文明礼仪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还会经常表扬班级中充满正能量的同学,让同学以他们为榜样,每周班会评选出文明礼仪标兵和最佳进步奖。经过一学期共同的努力,良好的班风基本形成,班级中的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班级同学能够与每一位老师和谐相处,能够与同学和谐相处,能够与自己和谐相处。同学们共同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文明有礼的班集体。
“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必须要起到示范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自身修养的提升,并深刻体会到了德育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孟子曾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每一个人天生就具备这四心,每一个华夏子孙骨子里都传承着道德的基因,而教师恰恰是这些基因的激发者、推动者。
当今社会,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人民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教育的地位凸显,我们教师更应该沿着德育之路一路前行,一路培育,一路花开。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和谐共荣。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我会继续用德育之水灌溉我的蓓蕾,平等对待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让他们在关爱中一点点长大,一步步成长,在尊重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理解中,学会相互宽容,在共同营造的和谐环境中一起进步,懂得立身处世的根本,走向未来的欣欣向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唯愿春风化雨育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