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黔边行”到“新黔边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1-04-13沈松钦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1期
关键词:对话

沈松钦

摘要:2020年是中国决胜小康的关键之年,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贵州全省努力拼搏并已取得相当成功的决定性成就。作为贵州新形象传播的重要窗口,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文旅新闻部有效地将继承性和创新性融合起来,推出“新黔边行”贵州脱贫报告文学系列专栏,通过对35年前“黔边行”的吸收和改编,敏锐捕捉贵州黔边的脱贫故事,与1985年的“黔边行”进行互文对话,在这场对话中将贵州省域新形象、贵州人民新风貌、贵州新精神生动展现了出来。

关键词:新黔边行 对话 贵州新形象

在决胜脱贫攻坚即将全面收官的关口,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文旅新闻部特别推出“新黔边行”系列报告文学专栏。记者彭芳蓉只身一人在贵州省黔边一路行走,写下了108个黔边脱贫攻坚故事,抒写了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传奇画卷,将贵州百姓、贵州干部、贵州风貌真实且温情地展现在大众视野,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地弘扬了贵州时代精神,与1985年的“黔边行”进行了时空对话。

1985年,贵州日报社的两位记者刘庆鹰、蒙应富走过30个贵州省边沿县,100多个边境乡村,以激情真实的笔触写下了100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黔边故事。这场跨越35年的时空对话,见证着贵州35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对话中两者彼此渗透,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见证着贵州脱贫攻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明“贵州战法”是正确的,贵州省为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給贵州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贵州35年的巨大蜕变

(一)从二者对话看贵州媒体新发展

从1985年到2020年,从“黔边行”到“新黔边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时间上的推进,还有传播媒介的多元,1985年的“黔边行”,《贵州日报》这张报纸是它唯一的传播途径,文字也成为它表现的唯一载体,如今的“新黔边行”却是在融媒体环境中孕育而成。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方式也更多样,“新黔边行”结合时代特征,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结合起来,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传播转发,给予大众更加全面深刻的阅读体验。从“黔”到“新黔”,从一个方面见证了贵州35年发展的成果:新闻传播渠道多元化、移动化和平台化成为资讯传播的主流,短视频成为媒体争夺受众的关键,阅读者、生产者、消费者角色日益并存,社会传播者大量涌现。

(二)从二者对话看贵州建设新风貌

以前的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喀斯特地貌地质复杂,交通落后,被封闭在重山之中,特色山货和产品销不出,外面先进的技术和产业进不来,贵州与湖南、广西、四川、云南接壤的黔边地区更是被偏僻化和角落化,在黔边的山窝窝里面,老百姓喝的是泥塘水,走的是竹梯路,种的是雷公田。而现如今的黔边已经形成了乡村“颜值高”、百姓“生活美”的新风貌,农村生活进一步丰富,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在任何一个文本当中,都能不同程度以不同形式辨认出其他文本的影子。从“黔边行”到“新黔边行”,我们始终能捕捉到黔边老百姓的转变,这一转变中最关键的是黔边人民意识形态的转变,向内看是死角,向外看是窗口,他们逐渐形成对外合作的思想,加强了区域联动的经济合作,大着胆子,顺着江、顺着河、顺着山区公路打出去,即使是置身边地和边缘,同样能够走向前沿与深刻,这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

在“黔边行”两位作者的笔下,安龙县德卧镇生猪养殖产业不仅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且还远销到云南、广西等边界地区;松桃自治县有二十几个乡与四川和湖南毗邻,这些乡就是松桃“内出外进”的窗口,县领导鼓励农民将花生、木货、药材、水果、核桃等山货就近销往外省,还支持他们从省外直接购进五金、百货等工业品。同样在”新黔边行“记者的笔下,我们也看到了边地政府和百姓走出去与外界互话的实际行动。桐梓县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将重庆、上海和贵州三个市场串联起来,搭建起当地农户和市场无缝对接的桥梁;道真自治县大塘村的张季琼建了一家华侨客栈,暑热之时就接待30公里以外来避暑的重庆游客,这给她的生活提供了稳定方便的经济支持。黔边人民虽处边地,但她们始终用热情和智慧与前沿进行互动交流,加快了与外部经济合作交流的步伐,随着一座座高架桥和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35年后的黔边人民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力证明新时代的贵州已经形成了内外联动、互利高效、安全稳靠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从旧貌与新颜的对话看贵州脱贫新形象

“贵州”,虽名为“贵”,但在外界眼中,贵州最醒目的标签是“穷”。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从“黔边行”到“新黔边行”,贵州在这场时空对话中一直在创造奇迹。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守旧落后是贵州常年的标签,百姓当中有敢干肯干者,但是碍于技术和交通的落后,更多的人在其中体会到的是创业的辛酸和失败。当时兴起的产业大部分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依赖型经济,没有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黔边行”时代,大部分乡村产业形式都是以开采煤矿、运卖木材为主,更多就着身边的自然资源寻找致富之路,“工农结合,靠煤致富”的标语随处可见,荔波县茂兰煤矿资源丰富,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投资开采,但是资源毕竟有限,而且极不利于生态环保,百姓出一趟门回来全身都是黑的,到后来响应国家的号召发展生态经济,实行原煤统管,老百姓不得不改变致富之道。35年后,茂兰在当地扶贫干部的带领下,百姓转变了思想观念,改变了产业结构,桑蚕养殖、百香果种植、稻花鱼、蔬菜产业遍地开花。与“黔边行”时代相比,当今的贵州百姓已经抓住了脱贫致富的特色和重点,依托天然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发展特色经济,将短板转变为优势,生态贵州、数字贵州、科技贵州、多彩贵州的名片已经打得响亮,目前贵州是西部唯一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省份。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八十多座在中国,有四十多座在贵州,这些桥梁架在万重黔山之间,包揽了当今世界上的全部桥型。捕捉天外之音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吸引了科学家们的目光,贵州平塘成了世界之星。全球首个自由行大数据实验室落地贵州,标志着贵州大数据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数博会、酒博会在贵州的召开也持续为贵州的数字产业发展锦上添花。另外,作为资源大省,贵州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省份,瀑布、森林、湿地、峰林、溶洞、民族村落等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保持着良好的生态和天然的气候。

在这场跨时空的对话中,从100个故事到108个故事,新时代的黔边百姓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脱贫产业形式进行了吸收和转化,两者相互参照,彼此牵连,生动真实地展现了贵州旧貌变新颜的风雨兼程之路,弘扬了贵州新时代精神。

二、见证时代变迁的边地歌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首要任务,在祖国神州大地全面打响脫贫攻坚战。“中国脱贫看贵州,贵州脱贫看黔边”。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始终牢记嘱托,推出一系列有效精准的“贵州战法”,推动贵州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两度沿黔边采访的文本中,在脱贫攻坚这场持久战中,涌现出一批批典型的“先行者”,他们敢于尝试,敢去行动,诞生了一个个真实的脱贫故事。贵州日报作为贵州脱贫攻坚战的“见证者”,它以真实温暖的笔触描绘贵州人民的脱贫精神;一代代的“书写者”用专业的精神和勤奋的态度将真实和温暖呈现在读者眼前,给大众留下了真实且珍贵的历史画面。

(一)脱贫报道的时代先锋

在贵州全面脱贫战中,常态化的报道已经相当饱和,为了在这次脱贫攻坚中写出更有特色和创新的报道,兼有文学和新闻特征的报告文学是首选。文学要求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以及调动艺术语言等文学手段;新闻也要涉及两方面,首先要具有报道的价值,其次要具有生命的真实,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朴素地讲好黔边脱贫故事。新时代的媒体人勇担时代责任,走在时代前沿,“新黔边行”的策划人李缨将这个行走与记录的重任交给年轻的记者彭芳蓉,她肩负时代的责任与担当,以年轻的视角抒写人间的厚爱,见证家乡发生的深刻嬗变。接过“黔边行”记者刘庆鹰、蒙应富的重担,彭芳蓉与“黔边行”的两位记者进行了互文对话。

1985年的“黔边行”两名男记者历时半年,行程1.5万公里,访问了30个边沿县,100个边境乡村,发表“纪行”100篇,将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要求对外开放、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客观真实地报道出来,同时也提出了贵州在脱贫攻坚路上面临的许多问题。踏着“黔边行”两位记者的脚印,“新黔边行”记者彭芳蓉在黔边大地走了两圈,一共呈现出了108个展现黔边大地脱贫攻坚优秀成果的故事,她用专业能力和务实精神,写出了壮阔的篇章,歌颂了黔边人民艰苦奋斗奔小康的伟大精神。

由两个人到一个人,在这漫长的35年的时间段中展现了新时代贵州交通枢纽新面貌、贵州脱贫奔小康的新形象。“新黔边行”重走了不少35年前“黔边行”专栏中走过的路,1985年的两位记者耗时大半年完成的全部路程,记者彭芳蓉一个人历时5个月全部完成,说明贵州交通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助推了贵州经济的大开放、大发展,贵州交通的改善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也将贵州人民脱贫致富的心团得更紧。

(二)展现脱贫路上的英雄风采

“新黔边行”和“黔边行”都涌现了很多为家乡出谋划策的艰苦奋斗者,他们耐得清贫,心灵高贵,坚守执着,竭力奉献,传递希望。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徐祥峰是水城县蹉播村的“万事通”;学成归来的“赤脚医生”何明权当上了平亭村百姓的“健康守护神”;紧握扫盲教育者接力棒的中心学校校长柴培是加鸠镇每个孩子受教育的希望;在云南学技归来坚持走差异化路线的“花农”朱宗友是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好榜样。但并不是每一次脱贫致富的创业和经历都是一帆风顺,在东莞开叉车的杨志因为母亲病重被迫回到老家竹坪村,在这里,他发现了生猪养殖的商机,但是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因为跨区域不便管理而拒绝合作,杨志就主动寻求政府的帮助,由政府出面洽谈,最终杨志成功养上生猪,成为养殖场的法人代表。还有许许多多和杨志相似的典型代表,他们养鸡养牛,但是因为技术不成熟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买来的幼苗成片成片地死亡,但是他们不言放弃,继续寻找合适的商业致富路。

每一副面孔都值得凝视,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倾听,每一种声音都值得我们心动,它们都表现出了农村干部和平民大众在脱贫攻坚路上付出的努力、智慧。不管是“黔边行”记述的农村干部,还是“新黔边行”描绘的普通百姓,他们都是脱贫路上各行各业的奉献者和劳苦人民的缩影,他们有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有的默默无闻,心系百姓,他们为国为家而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是因为内心深处有着牵动他们的家国情怀,柔软且伟大。在每一个故事中没有公式化的歌颂,没有符号化的口号,只有发自内心的对故土的热爱,他们以身体力行的奋斗精神,表达出他们对家乡深深的牵挂之心,唤醒了观众对家乡的独家记忆和深厚感情,用笑与泪激荡着读者的心。家乡情怀是心灵的归宿,家乡的一切都在变好,但是百姓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一直没变,为改变家乡而努力的精神也始终不变。让我们在这些脱贫故事中定格温暖的瞬间,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结语

跨越35年的两次报道,是脱离单一文本视角的互相参照,让读者积极参与进贵州脱贫攻坚的互动当中。“新黔边行”对“黔边行”的吸收和扩展,书写了黔边百姓一脉相承的奋斗精神,见证了贵州黔边35年的翻天巨变,深化了民众对黔边人民奔小康的认同。一代代的报纸人忠实地记录贵州的每一次华丽转身,真实地记录贵州的每一次惊人蜕变,将人间百态真实地展现出来,是贵州脱贫攻坚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傅守祥.论决战脱贫攻坚的中国样板与世界意义[J].观察与思考,2020(10):83-89.

[2]蒙应富.难忘的黔边行——回顾24年前的一段采访经历[J].新闻窗,2009(01):30-31.

[3]蒙应富.难忘的黔边行[J].新闻记者,1986(02):14-15.

[4]陈沐.迈开双脚黔边行——贵州日报《黔边行》专栏[J].新闻战线,1985(11):37-38.

[5]李缨.新时代,新女性[N].贵州日报27°黔地标,2020-9-25(07).

[6]王瑾.互文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对话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对话,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