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灵枢·经筋》论经筋

2021-04-13杨威郭斯印易志勇黄旭东韩清民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3期
关键词:经脉

杨威 郭斯印 易志勇 黄旭东 韩清民

【摘 要】 十二经脉已深入人心,而十二经筋却不被重视,两者同属十二络脉,既相辅相成,又有本质区别。以《灵枢·经筋》为依据,阐释经、筋及经筋概念,对比经筋与经脉关系,挖掘经筋病、经筋及经筋辨证论治思想内涵,结合临床病例阐述经筋辨证论治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倡导树立临证经筋辨证思想,以求治病求本,提高疗效。

【关键词】 《灵枢·经筋》;经筋;经脉;经;筋;经筋辨证

几千年前,古代医家将慢性劳损的关节附近肌肉、韧带及周围组织的硬结、条索、结块等病灶称为结点,将这些有一定走行规律的肌肉及其周围组织称为经筋,编纂成《灵枢·经筋》。《荀子·正名》曰:“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即“名”是为区别其他事物而对某些特定事物的高度概括,古人尤其善于将相互对立又彼此关联的事物分类进而抽象凝练,“经筋”是继“经脉”形成之后而又明显有别于“经脉”的某种特性的集合。笔者结合现有文献、跟师学习及临证使用心得以《灵枢·经筋》为依据,浅谈经筋起源、经、筋和经筋内涵以及经筋辨证思想,并以临床案例论述经筋辨证论治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1 经筋的起源

经筋病最早起源于甲骨文,记载“手病,关节病”等病名,《周礼·天宫》有“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等论述[1],在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中《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最早提出“经络”,但无经脉和络脉的提法,是经筋的雏形;更有学者认为,《足臂十一脉灸经》是经筋原著[2]。《脉书·十一阴阳本》维持足臂本的循行,以阴阳为纲,并提出“是动病”“所产病”,与经筋病致病机制类似。“经筋”一词首次出现在《黄帝内经》,其中《灵枢·经筋》系统总结了经筋的分布起止循行、病因、传变规律、诊疗原则及具体治法等,集中记述了循筋疼痛、支挛转筋的痹证,是经筋理论基础。

2 经筋的本原

2.1 筋的本质 “经筋”一词最早见于《灵枢·经筋》,按照汉语构词法,它是一个偏正结构,“经”和“筋”属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3],“筋”最早见于《易经》,《易·系辞》曰:“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说明筋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为五体之一。筋字从竹、从力、从月旁,竹者节也,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文解字》曰:“筋,肉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灵枢·经筋》云:“骨为干,筋为刚。”说明筋是具有带动骨骼关节活动的韧性组织,正如《素问·痿论篇》所云:“宗筋者,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元唯安等[4]认为,筋是指具有一定生物力学性能的纤维组织,包括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等。刘斌[3]以《灵枢·经筋》为依据,认为筋为五体之一,且与肉、脉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筋伤泛指除骨组织病变或损伤以外的软组织疾病,即除骨以外,筋、脉、皮、肉四体均归于“筋”的范畴。

2.2 经的内涵 “经”有两种属性,字面而言本身有空间属性,同时内涵上更强调时间性[5]。一指空间性,如《灵枢》中《经脉》《经筋》《经别》和《经水》等,代表人体三阴三阳的空间序列关系,《释名》云:“经,径也。”意指道路。《说文解字》云:“经,织也。”即像织物的纵线,取类比象,意指客观存在实物的空间立体特征。另一种指时间性,《传》明确记载:“经,度之也。”即为法度、规则、界限、天道之意。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天道”的内涵便是时间规律。《道德经》记载:“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指上天不分亲疏,大自然时间变化没有规律,经常眷顾顺应天道的人。《灵枢·始终》曰:“谨奉天道,请言始终,始终者,经脉为经。”此处“始终”代表生命延续周期,也是诊治疾病中的关键。如《灵枢·根结》所云:“九针之玄,要在始终,故能知始终,一言而毕,不知始终,针道咸绝。”笔者认为,“经”有两类认识,具体理解还需结合其组配词或语境,由本文经筋来剖析“经”的含义,可能蕴含人体组织空间关系和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界度。

2.3 经筋的本质 《黄帝内经》中“经脉”“经筋”等均是以“经”为纪,将其抽象化,区别于实体的“脉”或“筋”。就“经筋”而言,代表一类具有“经”特性的筋,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所言:“各经皆有筋,而筋又有病,及各有治法,故名篇。”现代学者对经筋实质的探讨可归纳为:筋肉学说、神经学说、筋膜等结缔组织、神经肌肉学说和一种相对独立的循行体系,尤以筋肉和神经肌肉学说为主[6]。薛立功《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认为,经筋的实质是指主要包括解剖学中骨骼肌和关节韧带等的筋肉系统,是以经脉为纲,对人体肌肉、韧带及其周围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7]。以黄敬伟等[8]为代表的多数医家认为,经筋包含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和十二皮部,前者为核心,其实质是以神经肌肉组织为主的更多组织,与经脉结为“筋与脉并为系”的有机复合体。

西医学也发现类似的现象,徒手治疗师THOMAS[9]编著的《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是肌筋膜网络系统的集大成者,认为肌筋膜经线是基于标准西方解剖学的拉力线,围绕身体像经、纬线那样定位肌筋膜的位置和形状,传递张力与弹力,通过包绕骨骼的肌筋膜来协助运动并提供人体动态的稳定性,与中医的经筋学说极为相似。魏子耿等[10]进一步将经筋称为“肌筋膜复合体”,是由肌纤维及其筋膜、神经、血管组成的一个完整肢节动力结构,以分析“十二经筋”组织解剖结构。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检测或相关科技背景下,经筋的本质除了狭义的结构属性还当兼顾广义的功能含义,即由功能反推可能包含的组织结构。

3 经筋体系及功能

经筋体系是以《灵枢·经筋》记载的十二经筋循行分布、病候特征和诊疗原则为理论基础而建立,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同属于十二络脉,相伴而行,在生理、功能和病理上紧密相连,但又相互独立[11-12]。隋代杨上善于《黄帝内经太素·经筋》中注释:“但十二经脉主于血气,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头身四肢。十二经筋内行胸腹郭中,不入五脏六腑。”明代张介宾曰:“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各有定为。虽经筋所盈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说明十二经脉与十二经筋各有分工,十二经脉之气血濡養十二经筋,十二经筋维系四肢百骸,主司周身关节运动,护卫经脉,共同维持人体正常体位和运动功能[13-14],正如《素问·痿论篇》所云:“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灵枢·大惑》曰:“筋与脉并为系。”即认为经筋主要生理功能归纳为机械性和反应性[15]。杜旭等[16]也认为,经筋系统既有筋肉组织运动力学实体功能,也有感觉、取类比象等抽象作用。

《灵枢·天年》指出“肌肉解利”是经筋的生理形态,至于异常状态,《灵枢·卫气》记载:“搏于筋,则筋挛。”《灵枢·刺骨真邪》提出:“一经上实而下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说明“横络”“聚结”和“筋挛”等是肌筋的病理形态。笔者认为,经筋体系是独立于经脉系统而又与之密切相关的结缔组织系统,维持人体力学动态平衡,失常后表现为躯体疼痛,有时痛处可触及异常结节或条索等。

4 经筋辨证论治思想

十二经筋之病为之筋病[17],经筋病症总体的诊疗思想是以《灵枢·经筋》中“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放,阴萎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为纲。说明经筋病离不开寒热,主要表现为筋急、筋纵。诊察方法依据《灵枢·经水》中“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为因适而为之真也”。强调五诊合参,顺序因病情而异,重点在于触诊,《灵枢·卫气》和《灵枢·背俞》分别提及“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和“应在中而解”的触诊心法。《灵枢·经筋》提出经筋病总的治疗原则:“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通为腧。”《灵枢·卫气失常》也指出:“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即筋病治疗在于局部痛处。至于具体治疗方法,《灵枢·天年》和《灵枢·刺节真邪》均提出“坚紧者,破散之,气下乃止”的“解结”大法,用于早期治疗。《灵枢·邪客》和《灵枢·官能》分别记载“捍皮开腠理”和“揉节缓筋、按积抑痹”的按摩要领,即先开腠理而后揉按病灶。《灵枢·九针论》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形苦于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于按摩醪药。”指出五体患病,当以不同方法治之,必要时采用综合疗法。

由于十二经筋依赖十二经脉之气血濡养,经筋之病与经脉功能密切相关,当辅以经脉取穴原则治之。另外,足少阳筋病提出“维筋相交”理论,为左右交叉施治提供依据;“阳缓而阴急,阴缓而阳急”的跷脉筋病理论,为上下肢内外侧施治提供指南。笔者以为,经筋辨证重视局部辨证,重点在于痛处触诊,查找经筋病灶点,同时对人体十二经筋循行规律当烂熟于心,尤其注意经筋病灶点所属经筋及易传变经筋的诊治。

《病机沙篆》曰:“经筋所过,皆能为病,治之者须审系何经,方得应手取效。”即指分经筋辨治。经筋辨证治疗慢性劳损性疼痛疾病,疗效明显优于脏腑气血辨证[18]。笔者团队认为,经筋是不同于解剖学上脏腑、脉管的结缔组织系统,经筋病多与慢性劳损和外感风寒湿邪有关,症状多表现为局部疼痛或活动受限,经筋辨证论治的要点在于局部辨证,同时兼顾全身,其治法长于外治,如针刀、针灸、手法、拔罐、刮痧或贴敷等治疗。全身各处均可出现经筋病,比较常见的是颈肩腰背肌筋膜炎、腱鞘炎、膝骨关节炎、滑囊炎、腱末止点病、跖筋膜炎等,以顽固性跖筋膜炎为例论述经筋辨证论治。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62岁,2020年7月16日就诊。以左足底间断疼痛伴活动受限半年余,加重1周为主诉。患者半年前劳累后出现左足底疼痛,走路后症状加重,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行针刺和按摩等治疗3个月。当时略有缓解而后反复发作,尤以行走时疼痛明显,外用经筋通贴膏或凝胶剂后症状亦未见缓解。1周前劳累后疼痛肿胀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于附近多家医院诊治,考虑为足底跖筋膜炎,给予对症止痛处理。为求进一步诊治,特来就诊。查体:左足踝以下肿胀,尤以足背部红肿明显,足弓变浅,表面皮肤完好;左足背局部皮温高,指压凹陷,足跟后侧压痛(-),足背部压痛、足底后侧压痛明显,小腿后侧可触及明显压痛,足底后内侧周围可触及“黄豆”大小的条索状结节,足部皮肤浅感觉可;左踝关节屈伸活动略受限,足趾活动可,站立负重受限,明显跛行;左足背较右侧周径增粗约4.0 cm,足趾及踝关节屈伸肌力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精神、睡眠、饮食及二便尚可。辅助检查:左足跟侧轴位DR示左足跟骨底部少许骨赘形成;血常规未见异常,红细胞沉降率轻微增高,风湿三项阴性。诊断:左足跖筋膜炎,跟骨骨质增生,左足太阳、阳明足部经筋痹证(气滞血瘀证)。患者拒绝内服、外用药物等无创治疗。考虑为足太阳经筋痹为主,兼有足阳明经筋痹,治疗当处理足阳明经筋痹,辅助以足阳明经筋手法按摩。治疗方法:于左侧足底痛点及结节处,即经筋病灶点行小针刀松解治疗。于小腿以下循足太阳经筋及足阳明经筋行手法按摩,尤其对局部痛点揉按松解。嘱咐穿宽松软底鞋,多休息。

2020年7月30日二诊,患者诉足部肿胀已经消失,疼痛明显减轻,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精神好,按压足底轻微疼痛。于痛处行小针刀松解治疗,随后行足太阳经筋小腿以下手法按摩,被动活动足踝及足趾关节,尤其牵拉小腿、足跟及足底筋膜,嘱适当活动,揉按足底筋膜。

2020年8月13日三诊,患者诉足底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时足外侧轻微疼痛,舌象及脉象同前,按压足底及外侧无明显疼痛。于足外侧痛处小针刀略松解,局部按摩,足底及小腿筋膜牵拉,嘱坚持按摩小腿后侧、足跟及足底筋膜。

按语:本例患者足底和小腿后侧明显压痛为足太阳经筋痹,证属气滞血瘀。因足底跖筋膜慢性劳损所致筋结压迫局部血管神经而为病,治疗当解除筋结,活血通络止痛。由于患者前期针刺、按摩和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故给予小针刀治疗。本案以经筋理论为指导手法触诊经筋病灶点,采用小针刀横向剥离或纵向解结,随后循足阳明经筋和足太阳经筋按摩,针对小腿痛点或足底其余痛点点按松解,牵拉小腿及足底筋膜,以达活血通络之功效。本例患者为中老年女性,素体虚弱,当辅以温经通络方调理全身,但患者拒绝。而后电话随访,症状基本消失。

6 结 语

《灵枢·经筋》详细记录了十二经筋起止走形、病候特征和诊治法则,从古至今,多数医家认为经筋是经脉的附属筋肉系统,《针灸学》教材亦如此,以致有人只知经脉,未闻经筋,导致常以经脉理论治疗经筋疾病,疗效一般。笔者认为,经筋与经脉并列,结构上相互依存,功能上相互为用,地位同等重要,同属于经络系统。现代学者普遍认为,经筋是包含部分神经组织的肌肉筋膜复合体,主要功能是维持机体张拉力动态平衡。经筋痹痛普遍存在于广大劳动人群,表现为肌筋膜中的“横络”或“筋结”等,若以经筋理论辨证论治,達到“治病求本”,常屡获奇效。深刻了解经筋辨证、经筋、经脉、经和筋的含义,经筋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征,有助于临床医师建立起经筋与经脉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而临证时先辨别经筋病或经脉病,而后采用经筋辨证或寒热虚实、六经和脏腑辨证等,方能辨病辨证论治,运用经筋外治法解除局部病灶以及时减轻疼痛,兼以脏腑六经辨证遣方用药调理全身,以达标本兼治之效。

参考文献

[1] 冯广扬,易焕彪,黄敬伟.《黄帝内经》经筋学理论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2):15-16.

[2] 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4-17.

[3] 刘斌.经筋定义及特性之启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888-891.

[4] 元唯安,詹红生,杜国庆.论“筋主骨从”观念在慢性筋骨病损诊疗中的临床意义[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9):12-15.

[5] 陈佳丽,林星星,张文静.从时空角度探讨经筋理论的架构[J].中医杂志,2017,58(7):552-555.

[6] 李满意,娄玉钤,陈传榜,等.经筋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8):55-60.

[7] 于洋,董寶强,李春日,等.足三阳经筋与肌筋膜链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3):173-175.

[8] 黄敬伟,黄艺.中华经筋疗法的临床发掘应用研

究[J].中国针灸,1997,17(7):413-414.

[9] THOMAS MYERS.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M].3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26-67.

[10] 魏子耿,李丽肖,刘永强,等.《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组织解剖结构浅析[J].河北中医,2016,38(2):272-274,301.

[11] 郭蕾.试论经筋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67-68.

[12] 肖红,郭长青.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0):2860-2863.

[13] 闫明,张贝贝,贾红玲.十二经筋临床应用浅析[J].中医学报,2015,30(8):1150-1152.

[14] 杨颖,宋玉磊,柏亚妹.经筋理论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1111-1113.

[15] 李世华.经筋疗法的源起与发展[J].中国民间疗法,1997,5(3):49.

[16] 杜旭,陈泽林.试论“筋象”与拔罐疗法的“度筋论治”[J].中国针灸,2019,39(5):541-544.

[17] 陈能,陈国材,许学猛,等.经筋理论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2):36-40,43.

[18] 苏鑫童,马晓晶,薛立功,等.论经筋痹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4):381-382.

收稿日期:2020-10-15;修回日期:2020-11-12

猜你喜欢

经脉
一种通过经脉清除肺中病毒的方法
中医典籍的“天人合一”审美观念建构
脊柱推拿生物全息效应在健康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瑜伽体位对缓解高校女生生理期疼痛的作用
保养经络少生病
保养经络少生病
打通国企党建落地的“经脉”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自断经脉的苹果树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