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与优化策略
2021-04-13詹绍文王新明
詹绍文,王 磊,王新明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55;2.陕西省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710055;3.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1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城市群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1]。随着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形成以城市群为空间组织的新格局[2]。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载体[3],城市群域内各城市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形成强有力的乘数效益、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4],并集聚人口和产业,兼具科技、金融等优势,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经济在城市群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旅游生产要素能够在城市群各旅游目的地之间自由流动和集聚扩散,城市群内部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城际动态旅游流的横向联系日益加强,旅游溢出效益明显[5],强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同时协同带动了城市群经济走向转型和升级,为城市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6]。从实践来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华盛顿—纽约等成熟城市群以旅游经济为突破口,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常态[7],其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已经突破了“中心——腹地”模式的局限,开启了更高级别的网络化结构发展进程[8]。在宏观层面上准确把握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的结构特征,是制定城市群旅游经济政策和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同时对区域经济优化布局和协调发展产生影响。
学术界对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究,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演化过程、优化路径、旅游流空间结构等[9]。相较而言,关于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空间和新兴城市群的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的研究则颇为少见,亟待应用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理论与相关方法对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是国家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西部开发水平,于2018 年1 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共识。《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中明确要求把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随着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开启了网络化结构的发展模式,而相关研究尚属空白,对于其网络空间格局的把握和旅游网络空间的优化配置亟待理论的支撑。基于此,本文在社会网络和经济地理等理论的指导下,使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运用UCINET6.645 和ARCGIS10.2 软件研究并可视化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形态,探索优化策略,以期有助于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业的优势,推动各节点城市旅游产业互补合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文献回顾
研究区域旅游网络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主要有点—轴理论[10]、空间一体化理论[11]、核心—边缘等理论[12],而社会网络理论被认为是研究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的绝佳范式[13]。①研究内容方面。国外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集中在旅游地网络结构[14]、旅游政策主体与客体的网络特征及关系、旅游业相关组织之间的网络关系结构[15]、区域旅游营销网络结构[16]等。Kimbu A N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的关系网络,认为紧密高质量的目的地合作网有利于集权协调和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而让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的分权旅游网络又可以提高旅游发展成功的机会[17]。国内学者多采用社会网络分析[18]、空间计量[19]、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20]、核密度分析[21]、重心分析[22]等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绩效、旅游经济联系与旅游经济空间演化等[23]。②实证研究方面。王俊、徐金海、夏杰长使用引力模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时间演变,并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省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效应[24];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综合运用UCINET6 和GIS 软件分析了我国12 个重点城市入境旅游空间网络的节点结构特征和整体结构特征,提出了旅游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相关建议[25];鄢慧丽、徐帆、熊浩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有海岛型城市群之称的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特征进行了演化及角色定位研究[26];虞虎、陈田、陆林等研究了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提出了优化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的空间发展模式[5];喻琦、叶持跃、马仁锋等用旅游经济引力模型和网络模型分析了泛长三角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与演化效应[27];王磊、高苗苗使用中国银联的刷卡消费数据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的网络空间特征[28]。
在上述关于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的研究中,行政区域为界限的省、经济区域为界限的城市群是大多数研究者选择的研究区域。相较而言,跨省际的经济区域——城市群的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的研究更具有价值[18]。作为国家级城市群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其旅游经济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迄今为止,对于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的研究还非常缺乏。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多数研究者在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时仅考虑了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地理距离等因素,未将具备增强现实解释力的因素——交通可达性纳入其中[29]。为弥补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研究的不足,本文将可达性因素加入引力模型,使用2018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业相关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UCINET6.645 和ArcGIS10.2 软件对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进行探析,为优化其网络空间格局提供建议和理论指导,进而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
2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关中平原城市群位于我国内陆中心,是西部地区面向中东部地区的重要门户,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关中平原城市群地跨甘肃、陕西、山西3 省,涵盖西安、宝鸡、渭南、咸阳、商洛、铜川、天水、平凉、庆阳、运城、临汾等11个城市,国土面积10.71 万km2,2018 年国内生产总值2065.42 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9%,年末常住人口4425.31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18%。关中平原城市群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包括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在内的5A 级风景区10个、4A级风景区109 个。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收入6523.51亿元,接待游客7.24 亿人次,分别占全国的1.18%和13.17%。
2.2 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缘起西方社会学,是在群体动力学的视域下,结合图论的思想考察社会实体(个体、社会组织等)间的关系连接及其结构特征的一种研究取向[30]。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通过对关系数据的处理,以及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分析得出研究对象相互作用力的方法,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理论范式[31]。迄今为止,社会网络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经济、管理、社会等各个领域,其中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旅游问题被认为是一种绝佳的范式[32]。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区域间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的特征主要从整体网络、个体网络、核心—边缘等方面进行分析[33],关键在于获得关系数据和使用恰当模型。通过大量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大多采用引力模型的方法来确定空间经济关系。然而,在旅游经济区域网络空间关系研究中,所使用的引力模型只涵盖了旅游综合收入、旅游接待人次、地理距离等指标,并未考虑交通可达性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将可达性因素加入引力模型以增强模型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并应用于测度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以2.00 为截断值,构建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二值化矩阵,选取表示整体网络特征的网络密度、网络关联度、网络等级,表示个体网络特征的网络中心度,以及核心—边缘模型等指标对其进行网络空间分析。
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本文借鉴学界内研究旅游经济使用的引力模型,加入可达性影响因素,并以最短通行时间代表可达性。基于现有交通路网、2018年陕西省交通地图、2018 年甘肃省交通地图、2018年山西省交通地图、以上3 省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ArcGIS10.2、高德地图等大数据进行基本数据可视化(如图1 最短通行路径),使用ArcGIS10.2 软件,以各地市为节点,进行可达性、最短通行时间的计算,进而修正引力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ij为城市i 对城市j 的经济强度值;Kij为城市i 在城市i、j 之间旅游经济联系中的贡献度;Pi、Pj和Gi、Gj分别代表城市i、j 的旅游接待总人次(万人)和旅游总收入(亿元);Dij是城市i、j 之间的最短交通距离(km);Aij为城市i 到达城市j 的最底通行时间成本。
图1 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间最短通行路径
2.3 数据来源
本文涉及的国家旅游总收入、国家接待旅游总人数等统计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门户网站,地方统计数据分别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甘肃省统计年鉴》《山西省统计年鉴》,其他数据如最短交通距离、最短通行时间是参照各省市2018 交通地图、高德地图等大数据网站,基于ArcGIS 10.2 软件测算得出。
3 结果及分析
本文依据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使用2018 年关中平原旅游相关数据构建二值化的关系矩阵,并运用NETDRAW对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进行可视化(图2)。
图2 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
3.1 整体网络结构特征
从图2 可见,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在空间上均存在普遍联系,不存在孤立的节点城市,呈现出典型的网络结构形态。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地市旅游经济网络较为密集、旅游经济联系比较密切。其中,西安处于该网络的核心位置,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呈现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发展模式,同时宝鸡、渭南、咸阳3 市的旅游经济对外辐射能力也较强。
网络密度:通过应用UCINET6.645 软件测算出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密度为0.5,说明该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这与各地市基本实施“旅游兴市”的战略和城市通达性的提升有关,但旅游经济发展提升空间仍很大。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初步形成了以西安为首要核心,宝鸡、渭南、咸阳为次级核心的“一大三小”放射状空间结构,且“一大三小”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区域内辐射带动效应较好。
网络关联度:网络的关联度的测算结果为1,说明关中平原城市群各节点城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溢的出关系。这与图2 所呈现的结果互为印证,即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存在普遍联系,旅游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同时,也印证了先前关中平原城市群在探索区域合作所做的关中—天水区域旅游城市协作体、《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合作规划》等尝试的成效。
网络等级:网络的等级度计算结果为0.281,网络等级偏中下,说明关中平原城市群部分节点城市的旅游经济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且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并非等级森严。当前,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地的旅游产品逐渐走向多元化与多样化,这使得关中平原城市群各节点城市跨区域旅游活动已成为常态,进而导致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呈现出较低的等级。
核心—边缘分析:借助核心—边缘分析,可判别关中平原城市群中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初步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整体网络来看,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商洛、运城6 个地市(图3),核心区范围占总区域范围一半以上,关中平原城市群建立的成效初现。但从空间分布来看,核心区基本位于关中平原城市群中部,虽然呈集中式组团状,但是该区域“两翼”旅游经济发展较弱,分布在边缘区。
图3 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核心—边缘分布
3.2 个体网络结构特征
度数中心度:从图4a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度数中心度测算结果看,西安的度数中心度值最高为85,说明西安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经济和旅游中心;度数中心度居二、三位的城市是宝鸡和渭南,度数中心度值分别为75 和70,表明宝鸡与渭南对其他城市的辐射线较强;度数中心度位居后3 位的是天水、平凉、庆阳,度数中心度值分别为15、10、10,表明这3个市与其他节点城市所发生的旅游经济联系较弱,有待进一步提升。
西安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域内是最高的,拥有国际性交通枢纽,产业发展资金、技术、人才、平台集聚度等方面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大遗址保护、主题景区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演艺生产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是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合作的首选地之一。因此,西安控制旅游资源的能力强,与周边节点城市的旅游经济存在广泛空间关联,对区域内其他节点城市的影响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而宝鸡和渭南分别是联系甘肃和山西两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旅游资源禀赋较为丰厚,人文与自然景观配合的相得益彰,且两市整体经济发展排名前列,使得二者成为次级核心。天水、平凉、庆阳3 市的地理位置则较为偏僻,距离其他各市均较远,交通可达性较差,尤其是平凉和庆阳,至今还未开通高铁,导致这3 市表现最差。
中间中心度:由图4b 分析结果看,关中平原城市群各节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相差悬殊。其中,宝鸡和西安的中间中心度分别为16.67 和16.37,遥遥领先于其他9 个节点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禀赋组合优势,使得宝鸡在中间中心度表现最好,但就经济、人文等发展全局来看,西安仍处于整个旅游经济网络中的主导地位。两者在整个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对其他城市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在与区域内其他各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的关联关系中起着重要桥梁和枢纽作用。渭南、运城、咸阳、商洛的表现不相上下,中间中心度均属于一般水平。而天水、平凉、庆阳、铜川、临汾的中间中心度为0,因为地理位置的偏远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这些城市受到其他节点城市强力的控制,在旅游经济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侧面反映出其旅游资源利用效果不佳。
图4 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网络中心度
接近中心度:依据图4c 的测度结果看,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点出、点入接近中心度均值为18.72。其中,表现前5 名的依次为:西安—点出接近中心度10,点入接近度中心度17;宝鸡—点出接近中心度11,点入接近中心度18,渭南—点出接近中心度13,点入接近中心度17,咸阳—点出接近中心度14,点入接近中心度17,商洛—点出接近中心度14,点入接近中心度17,运城—点出接近中心度13,点入接近中心度18。以上5 市的点入、点出接近中心度均小于整体均值,而其他城市的接近中心度皆高于整体均值。
接近中心度位居前5 的城市通达性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这与各城市交通可达性系数值基本契合(图5)。从图5 可见,可达性系数越小的城市通达性越好,并且它们进行对外旅游经济联系时不容易被控制,在旅游经济网络空间中扮演着中心行动者的角色。表现较差的后5 个城市容易受其他节点城市控制,这些城市发展旅游经济对其他节点城市的依赖性较高。就接近中心度值而言,各节点城市的接近中心度值差距较大,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协调度不高,有待提升。
图5 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可达系数
3.3 城市角色定位分析
本文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学者Lew A A和Mckercher B[34]的旅游目的地划分标准,把关中平原城市群11 个地市划分为首要核心旅游地、次级核心旅游地、窗口旅游地、普通旅游地、边缘旅游地。
首要核心旅游地:西安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国家中心城市,2018 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54.81 亿元,接待游客24738.75 万人次,在区域内排名第一。在该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空间中,其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各位居榜首,而中间中心度以微弱的差距排名第二,仍占据了绝对的核心地位,是集旅游中枢、旅游集散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地首要核心城市,因其在该区域内旅游产业规模最大、旅游发展水平最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组合好、吸引旅游投资能力最强,当之无愧地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次级核心旅游地:宝鸡、渭南、咸阳为次级核心旅游地,其网络中心度各指标分别位居二、三、四位,且位于核心区域。宝鸡是陕西联系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法门寺、太白山、炎帝陵为代表的高品位旅游旅游资源分布各县区;渭南是陕西联系东中部的重要门户,以华山、司马迁祠堂为代表的人文自然景观较多;而咸阳在西咸一体化的影响下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以乾陵为代表的遗产旅游产品,以袁家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及通过四季划分的踏青赏花、避暑采摘、冰雪浪漫温情、休闲旅游产品的组合独具创意与魅力。以宝鸡、渭南、咸阳为次级核心旅游地将会增强整个区域的旅游辐射带动作用。
窗口旅游地:商洛和运城为窗口旅游地。二者的网络中心度虽然不高,但是都位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并且地理位置均处在省际交界处。商洛是关中平原城市群连接东南和中原的重要枢纽城市,其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拥有金丝峡5A级景区1 个,以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4A级景区5 个,气候宜人,是全国康养之都;运城则是关中平原城市群联系东部地区的窗口城市,夏朝诞生在这里,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以关帝庙、鹳雀楼、尧帝陵为代表的人文景点和以女娲、嫘祖、大禹为代表的中华寻根线路的旅游产品组合,使商洛和运城对外旅游交流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窗口旅游地。
普通旅游地:天水和临汾的网络中心度较低,旅游经济联系主要依赖以上6 个城市。但天水和临汾旅游产品的品级较高。天水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次级核心城市,拥有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5A 级风景区1 个,以伏羲庙为代表4A级景区7 个;临汾拥有洪桐大槐树寻根祭祖园5A级旅游景区1 个,以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区为代表的4A级景区6 个。然而,二者的旅游产品组合较差、交通路网密度较小,旅游经济发展大多依赖于首要核心和次级核心城市,成为普通旅游地。
边缘旅游地:平凉、庆阳、铜川均位于边缘地区,网络中心度各指标排名靠后,与其他旅游地产生较弱的旅游经济联系。平凉、庆阳、铜川3 个城市基本以矿产业为主,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在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处于较低位置,和其他城市沟通能力不足、中介能力较差、处于被支配地位,加之与其他城市旅游经济联系较少,使得这3 个城市成为边缘旅游地。
4 结论与优化策略
4.1 结论
本文在修正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 个城市的旅游综合总收入、旅游入境总人次等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UCINET 6.645软件和ArcGIS10.2 软件对其进行网络空间格局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较为紧密,空间结构呈现“中部强、两翼弱”的态势。从陕西、山西、甘肃3 个省份而言,陕西与山西的旅游经济联系较为活跃,而山西与甘肃的旅游经济联系较薄弱。原因之一是,陕西与山西交通可达性较好,而山西与甘肃的可达性较差。从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来看,西安、宝鸡、渭南、咸阳、商洛、运城6 个市处于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核心区域,各自旅游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而临汾、铜川、庆阳、平凉、天水位于该网络的边缘区域,说明关中平原城群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②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呈现出以西安为首,宝鸡、渭南、咸阳为次级核心的“一大三小”的发展模式。因为西安是该区域内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且地理区位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所以西安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中的“龙头”核心。③各节点城市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组织间合作等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旅游经济格局形成与旅游城市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处于边缘旅游地和普通旅游地的城市,在设计旅游产品、旅游路线、配套设施方面需加大经费、智力、人员投入,方可提升自身在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中的地位。
4.2 优化策略
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呈现出网络等级低、发展模式单一,边缘旅游城市和核心旅游城市分布不均的特征,不利于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健康与持续增长。优化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目的在于理顺域内旅游开发顺序与重点,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域内经济合作,促进整体经济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本文建议从4个方面着手优化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网络空间格局。
首先,建立健全涵盖政府、企业与协会的合作、协调、推进、监督机制体制及其实施办法。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网络呈现陕甘与晋陕联系密切、晋甘联系薄弱,以及整体协同发展能力不足的特征,与目前仅有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城市协作体、《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合作规划》所设有省级协调小组现实情况相吻合。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的一体化协调发展需要11 个节点城市的共同努力,协调机制不能只停留在政府层面,或者只是晋陕、陕甘之间的合作,还需加强晋甘合作。关中平原城市群实施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需突破省际壁垒,在进一步提高发展共享共赢的前提下,建立起由各省级旅游部门组成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区域内旅游发展政策实施、跨地区执法、旅游突发事件处理、各合作协定推进进度的监督;实行由区域内各城市旅发委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出全国各地人均可申请但只能在关中平原城市群中获得文旅消费优惠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文旅惠民卡”;组建区域内实力派旅游企业联盟,推动区域内各类旅行社、景区路线、配套设施、景区管理、招商引资、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市场化合作;建立由区域内高校、政府职能部门、旅游企业、旅游协会组成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一体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智库保障。
其次,强化西安龙头引领作用,创新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链。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已呈现出“一大三小”的发展模式,其中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的最大核心城市,为华夏文明旅游带和“一带一路”旅游带交汇区与关键节点,应利用好西安旅游业综合优势和西安已有的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合作发展的经验,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创新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链,分主题设计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产业搭接产业链条,从而助力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设计历史文化传承类旅游路线。如,平凉崆峒山与丝路世界文化遗产地联动,临汾尧庙、洪洞大槐树与天水伏羲庙、宝鸡炎帝陵等景区的华夏寻根文化游。②打造红色革命路线,贯穿晋陕甘。③打造自然生态类如黄河壶口瀑布、晋陕大峡谷、秦岭北麓精品休闲带,陈仓古道路线,以及民俗类、宗教类、专题类等旅游路线。充分利用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旅游资源,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产业链,为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进一步扩大交通供给,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可达性是影响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交通路网有助于提升旅游城市地位和吸引更多的客源。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可达性,有助于加增强区域内旅游合作,促进旅游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西线”和“兰西线”两条高铁路线,但仍无法做到区域内任意城市间高铁直达。因此,应继续推动“西康线”和“西银线”高铁的建设进程,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建设,合理加开旅游专线高铁、普通列车、城际公交等班次,以改善关中平原城市群内城市间的交通条件。
第四,推动智慧旅游建设,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更新升级。通过与百度、阿里、腾讯等合作,利用大数据资源,建立智慧旅游平台,推出关中平原城市群智慧旅游APP,加强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由各省政府牵头建立关中平原城市群信息交换机制,实现区域内旅游信息共享、客源互送,促进城市间旅游品牌共建,增强省际间联系与文化交流,从而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