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保护法》:推进宜都绿色发展
2021-04-13中共宜都市委宣传部提供
文|本刊记者 胡 月 图|中共宜都市委宣传部提供
随着《长江保护法》的正式实施,长江沿线23万渔民陆续退捕上岸。拥有近50公里长江岸线的宜都,成为湖北长江沿线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2021年1月13日,长江宜都枝城段碧水绿岸航运忙 图/朱灿义
中国第一部有关流域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拥有9章、96条细则的河流法,将统筹协调长江上中下游,中央和地方以及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的关系,把保护长江生态落到实处。
这一法律的出台,缘起于2017年3月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首次提出的“关于制定长江保护法的议案”。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流、世界第三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随着人类活动对长江的索取,长江各流域水问题日趋严重,水生态面临巨大挑战,这就是我提出长江保护法议案的主要原因。”周洪宇说。
生态治理法制化
在国际上,“一条河一部法”已经成为近现代水事立法的重要经验,像法国的塞纳河、美国的田纳西河等,都建立了流域共治的法律机制。
实际上,周洪宇从2004年就开始关注长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在正式提出议案前,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水利、生态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开始对长江保护进行深入调研。
周洪宇代表的议案一经提出,就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2018年,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首先在湖北进行调研,随着调研工作的深入,议案正式进入立法规划。随后,专家学者就长江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保护对象、保护措施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交了《长江保护法(建议稿)》。2019年12月23日,《长江保护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该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中国已经有《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护法》《防洪法》等涉及水体和生态保护的法律,但从效果上看,为一条河流专门立法,规定特殊的体制和更严格的法律责任,能更好地遏制违法行为,更高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根据保护规划,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沿线23万渔民陆续退捕上岸。位于长江边的湖北省宜都市白水港村,有着240年的捕鱼历史。随着长江生态保护的落实,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渔村的转产阵痛
“我们从小就是跟着父母在渔船上长大的。刚刚听到禁止捕鱼的消息,肯定接受不了。”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白水港村村民刘泽奎今年60多岁,一辈子靠打渔为生。2018年,长江中华鲟保护区禁捕令发布后,刘泽奎和白水村360多名渔民一起,开启了转产生活,转产的阵痛让村民们感到彷徨和无奈。
“村里渔民大多数没有土地,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捕鱼,而且他们大部分人年龄都比较大,技能单一,谋求其他职业相对困难。”白水港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梅说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为此,宜都市政府在积极推进渔民退捕的同时,也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的安置和转产政策,如帮助就业、救助困难对象以及落实养老保险。针对渔民年龄大、技能单一的问题,从2018年起,宜都首先安排了一批后勤、普工、保安、巡护员等对技术和身体条件要求不高的岗位,对部分渔民进行培训,实现转产转业。宜都市红花套镇周家河村的渔民李士喜转型成为长江巡护员。“开始很焦虑,担心这么大一家人的吃喝开支问题。我不知道自己除了捕鱼还能干什么。”正当李士喜一筹莫展的时候,宜都渔政部门为他介绍了巡护员的工作,对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到宜都长江大桥之间的长江流域进行巡护,对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进行巡查劝阻。看着自己从小生活的河流越来越干净,李士喜乐在其中。“生态环境好多了,岸边空气都格外新鲜了。既然把这份工作交给我,我一定把这段河管好。”
与此同时,转产后的政府保障制度也迅速得到了落实。宜都从2004年就逐渐将渔民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为退捕保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针对完全靠捕鱼为生的渔民,当地政府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给他们按月发放生活补贴;针对副业渔民,政府按照标准的80%发放了补贴;针对上交渔船、渔具的农民,政府视情况,一次性给予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资金补偿。
2021年2月8日,退捕上岸的白水渔民舞龙闹新春 图/曹礼达
宜都市白水港村老渔民祖孙三代在渔民陈列室参观,找寻“捕鱼”记忆 图/曹礼达
长江宜都枝城段滨江绿道 图/朱灿义
“退捕禁捕,保护长江生态,也是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希望渔民上岸后,可以安心享受生活。”中共宜都市委书记谭建国认为,《长江保护法》对宜都是机遇也是挑战,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同渔民要共同应对这个挑战。
产业转型,绿色发展
《长江保护法》联通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长江中下游沿线十三个省、市,涉及退捕禁捕、流域污染企业转型、长江生态多样性调查评估、动植物系统的修复等各个方面。白水港村是《长江保护法》实施后长江流域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白水港村不但更新了基础设施,还设立起“渔民陈列室”“渔民驿站”等独具特色文化场所,让实干的渔民精神得到传承。
然而,如何在生态优先中求发展,成了长江沿线各省市面临的巨大挑战。
以宜都为例,宜都工业经济发达,其中精细化工是其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要求,拥有近50公里长江岸线的宜都,成为了湖北长江沿线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谭建国介绍,在渔民转产的过程中,宜都当地企业纷纷向转产渔民伸出橄榄枝。白水港村75%的渔民在周边的兴发、东阳光、华新等国企和民营企业实现了再就业。
随着长江沿线化工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开始,宜都进一步推动化工企业转型,27家化工企业关停5家、转产1家、改造升级11家、搬迁10家。“高质量发展是宜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化工企业的转型势不可挡。”谭建国认为,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不但是宜昌实现绿色发展的两个重要抓手,也将是宜都乡村振兴关键点。
“管理好河流、森林、草原和沿海生态系统,可以为减排做出重要贡献。”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首席战略官王会东说,2020年中国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战略的意志和行动目标,传递出中国经济正在迈向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