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野下土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21-04-13王玫
【摘要】土族是青海特有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和乐都县。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土族人民创造出了灿烂的音乐文化艺术。土族民间音乐曲调古朴悠扬,婉转动听,有着浓郁的西北高原民族特色。其主要的音乐类型有民歌、婚礼曲、情歌和少年、安召舞曲、叙事长歌、宗教音乐等等,因聚居区域不同,各地的土族民歌风格也所差异。
【关键词】民族文化 舞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4-0165-03
一、土族的传承现状及问题
(一)传承的稳定性
黄翔鹏先生说传统是一条河流,这条河在不同时代的原野上流淌的过程, 是与现代文明不断冲突、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任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精神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质,它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各少数民族自建的,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表达其传统思想、传统信仰理想,所以说它有一定的稳定性。
土族传统音乐是在土族群众长期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与其人生礼仪,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息息相通。通过土族民歌我们可以发现,它们虽然经历了几多变化,也包含了丰富复杂的内容,但这些音乐又都囊括在他们的生活仪式活动之中。土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土族社会生活中各种功能的承担和发挥,在其文化生态系统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并长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二)传承中多元并存的合理性
土族所生活的河湟地区历史上是中原文化与藏文化,还有西域文化交流碰撞最激烈的地方,也是中原与周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在这里多种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交流与扩散,是彼此传播的桥梁。在这种这种特殊的文化地理背景下,土族在与周边民族长期生产、生活交往的过程中,大量借鉴和吸收了周边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长期形成了土族文化的有机整体系统。
土族民族音乐因杂居环境中周边民族的音乐,特别是汉族和藏族音乐,对其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突出的有汉语演唱的《梁梁上浪来》和土汉语的叙事歌、儿歌《太平哥》和《阿里玛》等。其次还有受藏族音乐影响的土藏语的舞歌和酒曲。土族民歌在音乐形态腔调骨架结构方面的普遍性,以及乐句结构的平衡性、衬词句浓郁鲜明的色彩等,都体现出它的独特性和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共性特征。当然,在与周边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其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原生态型的土族民歌,被作为土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有力地显示出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族群凝聚力、向心力,使其在与他民族音乐相融合时,尽可能保持其原生态面貌,这也是土族民歌音乐固有民族性的一种外化表现。
(三)我国对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政策
面對当前世界音乐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在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也确立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这一主题,它标志着“我国的音乐教育在历经了一个世纪的‘之’字形道路之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新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民族音乐文化的比重也大量增加。母语音乐课程体系的建构理应成为生态文明时期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1]。
(四)传承中的问题
其一,缺乏多方位的广泛交流。自古以来,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是促进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必经之路。土族聚居地因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其民族音乐文化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自身独立的缓慢发展,不能及时汲取外围多种文化营养,导致自身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土族传统音乐要改变目前的生存状态,需要组织大量的向外宣传活动,还需要深入与现代各种音乐文化进行交流碰撞,广泛汲取各种艺术文化养分以及其他文化的生存经验,还要与其他民族交流发展经验、探讨发展方向的可行性,以探寻丰富自身生存经验。
其二,缺乏对“自我”资源的了解。对任何文化来说,要想在现代社会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其文化内容、发展,就要对自身条件、环境有清晰的了解。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发展的血脉和根基。土族母语音乐是土族社会文化传统的核心,它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因素合力的结果,也是土族文化整体性进一步发展的生态环境和基础。土族的母语音乐是土族民间音乐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土族基因和文化要素、土族文化能量和土族和谐发展的生态链,是土族独特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正是土族母语音乐让土族音乐成为成为联系个人、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渠道。
土族传统音乐的形成与传承的环境是在特定的民族区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土族传统音乐急需要从传统的社会背景中过渡到现代社会,还需要从特定的地方性背景过渡到大众多元化背景,多样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土族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境遇。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土族传统音乐必须要清晰的了解自身的生存环境,掌握自身的资源、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三,缺乏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创新。在现代社会创新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面临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根本要求。作为独特的土族音乐,不仅要对自身资源有明确清晰的认识,还要对当前生存环境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广泛与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交流,紧跟时代文化要求发展的步伐,努力促成民族传统音乐的创新,生产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音乐作品,才能在快速发展中得以生存。
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广义传承角度方面
首先要从“广义传承”的角度上,依托土族现存传统音乐资源,加强战略部署。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文化部门两次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对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搜集和整理,完成了四部民族音乐集成,即《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每部集成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立卷,共计120卷,成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百科全书。集成的编撰和后来的修订,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收获之多,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然而这些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除了被少量的民族音乐学家少量的进行音乐形态分析外,在创作方面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我们要对搜集整理的现有土族传统音乐资源多方位的分析研究和汇总,依据土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积极开发土族地区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例如在各土族聚居地设置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试点,并且及时根据现实情况修订志书、编撰可广泛使用的民族音乐文本资料,充分发挥原有传统音乐资源的的重要作用,还要尝试在本土教育中重新构建土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民族文化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早在2007年,教育部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将“支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突出高等院校音乐教学特色和民族文化传承”作为11个专题之一被纳入教育研究范围,这标志着我国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发展方面进行了战略部署,在国家级层面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进行了战略性思考。
其次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沟通不同学术层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细化土族传统音乐,实现有效的保护。近年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学界重点讨论和探索的课题,学者们深刻地认识到每个民族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保持其原生态性就是在保护其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在面对异文化的强势发展压力下,土族传统音乐文化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传承工作的落实。首要的任务是细化土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尤其是一部分濒临消失的音乐类型和年龄较大的艺人,还有珍贵的文本资料等,要以全面保护的方式进行传承。对于已经加入新元素、新概念,具有一定传播意义的音乐类型则可以大力的宣传发展,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传播和创新。
(二)侠义传承方面
杨民康对狭义性传承的概念是,在封闭性时空环境中,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通常为纵向的内部传承,其传承的路径、走向和表现方式是单一的、纵向的,传承观念和文化立场是主位的、局内的。在这种狭义传承中,文化个体是零散的、孤立的。并且“带有本土文化‘小传统’的性质以及强调“族群—地域”范围内文化认同的意义。[2]在这个范围中,更多地依赖于本土的传承者或局内人,体现在他们自觉对民族文化的维护和传承上。因此,局内人对其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方面要有清晰、坚定的认识。
作为族群中的局内人不能以一种“随波逐流”的方式去消极面对在时代潮流中变迁的民族音乐文化,相反,每个局内人都应以主动建构的方式,以传承发展的思维去应对这种变迁发展。人类学家科塔克说,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不仅是外部力量强制扩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身处其中的行动者对外部景象与信息洪流进行修正、诠释和加工的过程。作为局内人对待族群文化要一定的民族意识去保护、传承和发展。
“对于民族音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是单一的,某方面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良好的传承发展应该是从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发展更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持续的,不可停滞的过程。”[2]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發展,我们的每个民族独具的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都是不可替代的,这不仅仅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还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有效地对土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各个层面的干预策略和研究,以期土族传统音乐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承并发展,并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崔明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2]杨民康.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狭义性和广义性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
作者简介:
王玫(1975年9月13日-),女,甘肃武威人,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