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象学视域下教育生活化探析

2021-04-13陈攀文李效阳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现象学

陈攀文 李效阳

【摘要】现象学是西方哲学重要的思潮。现象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回到实事本身”、“交互主體性”理论、“生活世界”理论。当前的教育由于存在对教育本质的误解、对生活体验的忽视、主体间的断裂、生命价值的遗忘等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日常生活。回归教育教学本质、重返教育生活世界、搭建教育实践交往是通向教育生活化的现象学路径。

【关键词】现象学  生活世界  教育生活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胡塞尔意向性理论及其效应研究”阶段性成果(16YBA111)。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036-02

现象学是西方哲学重要的思潮。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研究态度以及对现象学方法的共同理解将众多共同见解的哲学家联合在一起,形成了欧洲大陆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运动之一——现象学运动。现象学提出“回到实事本身”、“直观事情的本质”、用“还原的方法,描述事情的本质”,强调“生活世界的在先给予性”。现象学对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前的教育学领域,诸多学者也主要是现象学方法对人类日常生活体验进行描述并探询其意义。

一、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一)回到实事本身

“回到实事本身”是现象学的鲜明口号,同时也是现象学哲学家共同的态度。在胡塞尔看来,“事实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自身显现中、在感性的具体性中,所被具体把控的对象;二是在哲学探究领域中所涵盖的相关的实际方面的问题,它和远离实际的问题、成见等具有本质的区别。[1]从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理论的角度来看,任何社会人文科学,如果追溯本源,最终会体现在生活源泉和基础这个层面。如果要回到事实本身,必须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贯彻现象学的方法过程之中,无论是还原方法,还是描述方法,都必须重视“面对事实本身”这个话题。

(二)生活体验

在现象学研究过程中,生活经验是其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归宿,在现象学探究过程中,生活经验也属于核心内容。教育现象学研究过程之中,注重人物的普通日常生活,挖掘其潜在的感性体验,同时注重对生活体验的具体反思,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去概括和提炼。现象学研究的目的,是在对生活经验实质探究的基础之上,借助文本的形式对之进行表达,揭示对生活、对世界的具体体验。因此在现象学研究过程之中,要求对世界注重考察体验,尤其是注重直接体验,将研究的出发点回归到生活的源泉和基础,因此需要在生活体验过程中,捕捉生活的点滴体验。

(三)交互主体性

为更好的突破先验唯我论,胡塞尔提出了交互主体性,且经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发展以及完善,对其拥有的先验以及哲学方面的目的进行了淡化,逐步向生活实际进行靠拢。“交互主体性”,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影响以及产生的联系,并将之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交互主体性的主体,一方面彼此之间具有独立性,另一方面,相互之间又具有认同感,彼此尊重。

(四)生活世界

在现象学研究过程中,人类生活的世界既是其研究的来源,同时也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胡塞尔指出,“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但有效不是出于某个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2]人们生活的世界不是受某个意图、课题约束而形成的,并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它所涵盖的目的,均是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即便是某些普遍目的。因此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并不是虚构的,而是我们生活的真实的世界,他具有前科学的、在被给予的特点。现象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科学面临的危机进行拯救,从其面对的问题来看,是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纪的背离,对生活世界而言,它具有交互主体性,不仅有认知功能主体,同时也涵盖了整个交往以及活动的社会实践。

二、教育生活化的日常偏离

从现阶段拥有的知识教育状况来看,已经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从传统教育实践生活这个层面来看,教育和生活的裂痕属于常态。

(一)教育本质的误解

当今的教育中,书本是教育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教育的本质中追求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以及完整性,教育的方式多具有机械化特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实施题海战术,学生和老师之间欠缺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学习本身披上了功利化的外衣,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透过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育状况仅注重知识的教育,和生活实践具有脱节的表现,这种因循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和当今社会教育的价值和本质相违背,机械僵硬化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教育的价值追求。知识教育如果仅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堆砌,那么教育的目的和人们生活的追求将变得毫无关联,这和个体幸福生活的追求相违背。

(二)生活体验的忽视

人们掌握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经验的获得是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生活经验进行不断的更新以及积累,这样才能真正增加知识和经验的厚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的主体学生,人们常常是做凭借自己的能力而获得知识,并不是获取人生经验,而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归纳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或智慧的提升,并不是帮助学生获取人生经验,知识和经验进行了分离,即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进行了分割。在当今的知识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便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标准,学生被动进行学习,学习的目的便在于掌握书本中的特定的知识。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便属于死知识,很难和生活实践进行融合,整个教学的过程充满机械和呆板性,欠缺活力和趣味性。

(三)主体间的断裂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是知识学习的主体,更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和学生生活世界的交流和互动,要明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教育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学生在获得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应该使自己的生活得到丰盈和充实,但是从现实的教育来看,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践缺少必要的关联性,并没有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充实与更新,教育教学的过程,仅仅演变为知识的传授以及知识积累的过程,对学生的生活实践产生的影响会意义较小。在当前的知识教育中,对儿童的生活需求有巨大的忽略,教育的本质仅仅追求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较小,因此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便具有极大的被动性。在教育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儿童未来的发展,将教育的过程视作时未来美好生活的基础,当下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未来创造美好生活所打下的基础,对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关心较少。

(四)生命价值的遗忘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便在于对人的关注,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等。作为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应该从此目的出发,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培养,在知识的传授中,要能构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之间的互动以及联系,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得到有效的改善,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帮助人们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从当今阶段的教育发展状况来看,受科学世界观等因素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追寻的主导原则便是理性主义,人们比较注重理性知识的获得,认为这才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而对其他的领域,如价值的实现、情意领域的体验等往往有极大程度的忽略。实施教学活动,目的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特定的能力,而对其他领域的获取,仅仅属于知识传授的衍生品。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把学生仅仅视作是掌握知识的一种工具,教育的本质在于增加学生知识掌握的厚度,注重知识教育之间的价值,至于知识和外界世界的联系,则有极大程度的忽略,即对知识具备的内在价值关注较少,不能真正把控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的提升。

三、通向教育生活化的现象学路径

在众多学者的研究领域中,很多人都将生活世界视作自己研究的主要对象,尤其是在当下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它也演变为重要的价值取向,这也引发了教育领域的一场变革。在知识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将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引领人们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借助知识引导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赋予学生记住知识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力量。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这是知识教育的目的,并不简单对生活的回归,而应上升为对生活的引领和超越,实现更高的价值追求。

(一)回归教育教学本质

在知识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知识的体验以及感悟,掌握知识的属性,否则知识的掌握会有失偏颇。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若要实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仅仅依靠理论知识和明确的逻辑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把控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借助个人体验以及感悟,搭建和生活联系的桥梁,对生活进行再现和引导。这样才能借助自己掌握的知识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对“掌握知识”这个概念进行理解和把控时,应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其中的基础,需要从个体的层面出发,注重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二)重返教育生活世界

知识教育的过程应逐步走向生活化,对学生的个体生活世界要进行重点关注,将知识教育的过程和个体的生活进行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开展知识教育的传授。因此若要实施知识教育生活化,既要将个人生活作为逻辑起点,同时也要将之作为终极旨归。这样才能将教育和知识进行融合,摆脱过去欠缺价值的空洞式教学的约束,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进行知识教育过程中,之所以追求生活化,是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个体所接受的现实遭遇,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实施知识教育生活化,既是对个体的一种尊重,更是对个体所追求的幸福生活的一种尊重。

(三)搭建教育实践交往

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觉以及思维与记忆,更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人体经验,能够借助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自己解决生活的困境,将课本知识转换为生活知识,这样知识便不仅具有抽象理论框架,更多的是能够对生活进行引导和帮助,使人们的生活得到充实以及完善。在知识教育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更要让学生明确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所学知识能融入個体经验以及精神中,因此在教育中需要立足生活实际,通过知识实现学生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拓展知识的广度,帮助学生构建美好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融知识和生活为一体,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15-416.

[2]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61.

作者简介:

陈攀文,男,江西赣州人,讲师,博士学历,研究方向:现象学。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现象学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让幼儿教育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质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