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探究

2021-04-13王晓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幼儿园

王晓玲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建设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对于构建创新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创新发展,提升各级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极大促进和保障作用。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开展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研究,对于丰富幼儿教育资源、途径和方法有极大丰富性作用,同时也是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落实。文章以当前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现状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策略的探究,以期为幼儿园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  协同育人  机制探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Z02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7-0126-02

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学前教育工作实施创新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与质量提升。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下,会极大程度的丰富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丰富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健康从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但是当前关于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存在一定的现状问题,导致协同育人机制先进性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加强相关内容的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性意义。

一、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现状问题

(一)协同育人理念意识不清,缺乏统筹规划与监管

在我国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以幼儿园教育工作为主体,家庭教育作为辅助和配合,社会层面的参与较少,且社会层面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未受到应用重视。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部门有关政策的出台及制度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庭和社会两大主体关于参与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视性。但是在责任分工、具体实施策略的研究与落实方面仍存在较明显的意识不清现象,导致三方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与有效监管,无法保障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高效性。该问题存在使得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仍以幼儿园为主,家庭和社会教育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且不利于幼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对于幼儿全面发展有一定阻碍性作用。

(二)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足,缺乏强烈参与主动性

关于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性方面,家庭、社会两大主体缺乏积极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由学校为主体,缺乏对家庭教育在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影响作用。同时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家长自身教育知识匮乏,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以及教育工作方法欠缺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致使家庭教育缺乏体系性,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只是按着幼儿园提出的相关要求开展一定的配合教育工作。社会层面参与幼儿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合作制度规范,导致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得实践教育工作中,由社区层面组织和开展的幼儿教育活动极少。

二、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探究

(一)完善协同育人管理制度与体系

完善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有关政府部门、教育单位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及政策引导作用的发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扭转三方教育主体传统教育观念,增强三方教育主体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的重视性和积极参与性。特别是对家庭、社会层面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其从被动教育转为主动参与,适当减弱幼儿园的专制性,使三方教育主体可以有效融合。为了增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效率,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措施进行规范。科学划分三方教育主体教育职责和任务,加强对三方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协作,通过有关政府部門进行资源统一管理与分配,加强教育跟踪与管理等来促进协同育人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二)加强三方育人主体交流与沟通

在开展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幼儿园仍作为主体机构之一,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性和组织性,以自身教育活动的开展作为协同育人机制三方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我幼儿教育工作搭建更广平台,促进家庭、社会教育的参与。在开展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之间不再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需要在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家庭教育工作积极性,使家长以主体之一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来,而不是单纯的听从教师或幼儿园的安排,处于被动地位。幼儿园需要加强对幼儿家长教育观点的尊重与采纳,使幼儿家长充分感受到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家长参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开展家校沟通活动中,改变以往家长听教师汇报的交流形式,增加家长意见的发表以及相关决定权。教师多听从家长对于幼儿的评价、教育方式的建议等,了解更多幼儿在家情况,进而和家长通过结合幼儿在园、在家情况,共同商定针对性教育策略和方法,提升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教育工作职责划分方面,可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等作为家庭教育主要任务,加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园的开设是依附在社区、社会层面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挖掘社会层面教育资源过程中,幼儿园需发挥自身媒介作用,和社会有关机构比如社区委员会等取得联系,通过借用社区场地、组织幼儿到社区养老院等场所开展德育教育、幼儿活动等。同时还可邀请社会专业人士,到园开展育人知识讲座、幼儿心理教育等活动形式,增强社会层面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幼儿园还可通过当地政府、社区委员会等组织部门,与有关社会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提升协同育人机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等需充分发挥自身制度管理及监督作用,运用多媒体、信息网络发布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重要意义相关的宣传内容,权利促进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发展。

(三)增强三方育人合作机制紧密性

在构建三方育人机制平台过程中,需加強机制紧密性建设工作,也就是需要将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教育主体进行紧密融合,使之相互依靠,通过合作、互利、共赢关系,来全力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幼儿园协同机制。幼儿园要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委员会代表家长履行家校沟通事宜,定期了解分析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问题,及时沟通,使家园沟通日常化,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配合。

二是举办家长学校。作为一般家庭,家长对教育大都不太懂。家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文化素质多元化,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具体经历也不一样。幼儿园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保持尊重、真诚的态度,一切为孩子健康成长着眼。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使家长乐于接受意见,有效配合。家长学校要采用学习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方法,提高家长履行家庭教育的能力。

三是办好信息交流平台。在信息时代,网络业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电脑、手机,特别是手机,已经成为每个家长了解社会的通道。幼儿园开通微信或者其它APP终端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手段,实现家校沟通便捷化。当前,智慧城市、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等技术已经普遍,未来5G技术将加倍速度实现信息沟通即时化。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让家校沟通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四是用好家长开放日。家长还希望到幼儿园了解孩子的学习表现,幼儿园要及时或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深入课堂、寝室、餐厅等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饮食等实际情况,以民主开放的态度,诚恳办园,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园沟通无死角。

五是让有专长的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教育的重要性促使不少家庭把孩子学习成长当成家庭唯一大事。为此,有的人辞职在家全力以赴参与孩子教育成长工作,有的虽然不是从事教育行业,但由于学历和家庭教育的实践经历让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经验和能力,有的在家庭育儿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幼儿园把这些优秀学生家长代表请到学校,或发挥自身专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或帮助老师处理某些课外工作,共同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六是搞好家访活动。家访是幼儿园沟通的最好形式。通过家访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尤其是思想情况有了全面地了解,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家访增进了宣传思想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之间的真实情感,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使学生主动接受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也是对学校老师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教育,他们亲眼所见一些家庭生活的不易,看到家长渴望孩子读书成才的眼神,着实增添了其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

三、结束语

由上述内容的分析与探讨可以看到,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已是必然发展趋势。为全年推动幼儿教育工作实现创新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需充分发挥三方教育主体优势,使家庭教育从被动转为主动,使社会教育资源充分运用于幼儿教育活动中,增强三方教育主体的交流与沟通,使之关系不断紧密,进而达到创新幼儿教育体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晓倩.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关系政策的演变与启示[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0(3):17-21.

[2]刘曲,马利娜.“三位一体”合作模式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有效实施的策略与建议[J].现代职业教育,2018(33):6-7.

[3]刘曲,李迪迪.“三位一体”协同培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89-91.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爱“上”幼儿园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