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2021-04-13刘清白利闪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7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思政教育

刘清 白利闪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办好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实习实训、校园活动等环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本文从职业院校学生社团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着手,深入阐述职业院校学生社团与思政课程教育的关系、与思政课程教育相融合的有利条件、与思政课程教育相融合的路径三方面内容,力求为职業院校社团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学生社团  思政教育  路径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1年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暨双高专项《高校学生社团有机融入思政课程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RWSY1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7-0036-0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1]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着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效果“一般”“较差”的比例达到64.5%(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6),2017)[2]。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创新思政课程的施教模式、开发思政课程的施教新途径,是新时代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本文将学生社团融入思政课程,使其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新抓手、新载体。

1.职业院校学生社团与思政课程教育的关系探究

1.1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是思政课程教育的有效载体

传统的思政课堂更多地注重“第一课堂”教学,随着时代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思政教育要求做到入心、入脑、入行动,这就要求必修改变课堂讲授的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空间,而学生社团则是“第二课堂”的主要承载者,同时也是思政课堂拓展教育途径的重要载体。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专业社团的建设,可以有效实现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知行情合一”。

1.2思政课程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引

职业院校成立的思想类、文化类、民族类、文娱类、体育类、竞技类等多样化的社团,各自有着独特的个性化的社团文化,已有的社团文化符合潮流但未必积极正面,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对其进行正面、积极的价值引导,使其形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的具有正能量的,能够引导社团向更好方向发展的社团文化。此外,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迫切需要开展以爱国教育、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

1.3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职业院校学生社团需要正确的、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引,使其成为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如果缺乏理论武装,社团就可能会被错误的观点甚至是反动的思想所占领。社团成员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自觉抵制错误的观点。

2.职业院校学生社团与思政课程教育相融合的有利条件

2.1职业院校为学生社团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源

(1)硬件设施。职业院校为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职业院校建设的运动场、体育馆、形体房、演播厅、试听播放室及实训室、虚拟仿真室等场所,这些场所是学生社团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硬件设施保障,思政教师可以将思政课堂引入教室以外的场所,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并根据专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2)经费保障。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每年拨发一定金额的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用于开展各项社团活动,有经费的支持,学生更加积极地创新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讲座、演讲、辩论、话剧、文艺演出、技能比赛等社团活动,可以减少经费的顾虑。(3)项目保障。高校学生项目众多,如创新创业项目、志愿服务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通过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创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课堂搬到乡村、社区,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思政教育落实落地有了新抓手。

2.2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建设为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

(1)师资保障。职业院校思政教师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知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掌握国家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经验,是学生社团融入思政课堂的人员保障和专业团队支撑。(2)基地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加强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职业院校挂牌设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如领袖故居、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学生社团可以在思政教师的带领下前往教育基地开展实地学习,为学生社团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多种途径。

3.职业院校学生社团与思政课程教育相融合的路径

3.1夯实指导思想的价值引领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的思想价值引领既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开展党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培养社团成员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要以专业发展为主线,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教育,培养社团成员们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3.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的思政教育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制定的思政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应有所不同,根据专业特性体现专业特点,要有针对性、具体性、指向性、可操作性。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培养年限及在校时间而设定,教学内容将思想引领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任务,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强化职业院校育人的初心使命,从教育理念、设计、实施方法等各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全方位创新,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3健全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的长期有效开展,需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从教师层面,职业院校积极完善教学督导专家、同行专家、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可采取专家实地调研、现场指导、网络检测评估、学生匿名评估等方式,对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实施过程及成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3]。从社团学生层面,院校团委积极组织社团联合会对各社团思政教育开展情况,如活动开展形式、人员参与情况、活动效果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以此作为优秀社员、优秀社团、入党积极分子评选的重要依据。通过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高水平、高适应性地开展。

3.4开展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可借助于重要节日、纪念日,通过场景重现、情景模拟、角色互换游戏等教学方式开展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让社团学生深受感染、感同身受,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入行动的效果。此外,思政教师探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开展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改变传统思政教学的方式,立足社团特点,运用专业化的技术手段和平台,使之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让思政课从内容到形式全部“活”起来[4]。思政教师们积极探究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从社团成员思政教育开始尝试实施,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推广应用于理论课堂教学,使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服务于全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應用价值。

3.5内外联动创品牌促发展

职业院校校内相关部门就学生社团价值引领体系的确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确定、考核评价机制的制定、沉浸式教育模式的实施等内容协商一致,形成有效实施方案。各职业院校加强校外调研,主动学习其他高校学生社团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做法,并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融会贯通,不断提供新经验、新思路。在内外联动体制的助力下,创建学生社团品牌,品牌社团是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移动名片,同时也是思政教育成果的有效展示,为其他学生社团的建设树立标杆,从而推动学校整个学生社团队伍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职业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主动探索在学生社团中开展思政教育,这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学生社团作为思政教育的抓手和载体,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有助于职业院校健康向上校园文化的形成,有助于培养思想素质高、政治觉悟强、技术精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Z].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1.

[2]崔发周.“课程思政”是职业院校教改的必选项[Z].蒲公英评论网站.2021.

[3]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Z].教师函〔2021〕6号.

[4]高思美,高思悦,麻钧晢.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

作者简介:

刘清(1996年6月-),女,汉族,四川遂宁人,工学学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白利闪(1987年7月-),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思政教育
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