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2021-04-13聂碧园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双减小学

聂碧园

【摘要】本文立足于“双减”背景下,从联系现实生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合理设计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参考,在“双减”精神的贯彻引领下,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落实减负增效任务。

【关键词】“双减”  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6-0060-02

“双减”政策的提出与施行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表现,要求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这两项基本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对学生问题分析解决、创新创造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各种能力素养的全面培育。但是当前,深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其依旧面临一定的问题,如教学目标制定不科学、教学方式单一陈旧、课后作业设计不合理、过于强调教师权威等。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弱化《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还会限制学生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的培育,不符合“双减”政策的客观要求。因此,立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则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联系现实生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改进程的加快和素质教育的深化,使得越来越多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观点、教育方法,应用在教育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家长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立足于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个体的三观正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此时此刻,如果教师仅根据书本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讲解,则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会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教师要“双减”政策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要具备生活化的鲜明特征,实现教材课程知识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试种一粒籽”这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重视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载体,与电子白板上为学生展示种子成长的视頻。随后,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围绕种子成长视频进行交流讨论,分析种植成长的适宜环境、种植的各个步骤等。在这一环节当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生命的奥秘,加深对种子成长过程的理解,这对学生热爱生命的道德品质的培育具有良好作用,还可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设定,可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整合教学资源,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进行了高度概括。因此,立足于“双减”背景之下,对于教师而言,在面向小学生组织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时,要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运用多种途径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构建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拓宽小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可进一步帮助小学生降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理解难度,这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是贯彻落实“双减”精神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作为教师,则需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各个环节及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利用教辅材料、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丰富与之有关的教学内容,帮助小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实现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例如:在“家乡物产养育”我这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围绕家乡特产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或者现实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与家乡有关的物产、文化知识进行高效整合。整理完毕之后,各小组可派代表展示本组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可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面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最喜欢自己家乡的哪一种物产?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必定可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可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对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

三、合理设计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理念依旧植根在部分教师及家长的思想观念当中,繁重的课业压力让不少小学生喘不过气来。部分教师也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甚至会通过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考试成绩。面对此种情况,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双减”政策。通过这一政策的提出,力求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立足于“双减”背景之下,对于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而言,则需要始终以“双减”精神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下,高效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巩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第一,设计布置理论性作业。立足于“双减”视角之下,对于教师而言,其所布置的理论性作业与传统的抄写、背诵等作业类型存在明显不同,而是需要学生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之有关的文章及书籍,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后深化对教材中已有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教师可在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根据所讲解的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书籍,导入名言警句、诗歌、故事等,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如何孝敬父母”知识点的讲解时,老师可让学生通过翻找书籍、互联网查询等多种方式,收集与之有关的故事或者现象,如“卧冰求鲤”“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拓展小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还可进一步深化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知识点的理解,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符合“双减”政策的精神要求。

第二,设计布置实践性作业。立足于“双减”政策视角之下,对于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来说,以小学生为对象,在课堂知识点讲解完毕后,可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搜集与课堂知识点有关的内容,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操作之间的深层次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教师可在班级内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吉祥物”的设计活动,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班级吉祥物的主题,并进行实践操作,予以设计。制作完毕之后,各小组展示成果。在这一实践性作业完成期间,学生需要通过写作的方式共同制作吉祥物,对于组内成员所提出的意见看法,要予以尊重和理解,这对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强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双减”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设计中践行的重要表现。

第三,设计布置体验性作业。当前,在小学领域内,会出现一些漠视生命的情况。这些现象的出现,充分暴露出学生的生命意识不足。因此,面对此种情况,作为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来说,有必要针对小学生设计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的体验性作业,引导学生借助课后作业的完成更好地体验生命,感知生命的重要性,从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行为习惯,实现道德素质培养与生命感悟力增强之间的深度融合。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体温、心跳、脉搏等数据进行记录,通过数据观察的方式感悟生命,从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记住交通路上的各种安全标志,观看安全宣传动画片等,从思想观念中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加以反思,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思考自己在居家安全、消防安全、平安出行等方面,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更好地增强中高年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珍爱生命品质的培育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而言,要立足于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明确“双减”政策对教师能力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双减”精神为导向,做好《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实施及课后作业布置工作,减轻学生负担,落实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对“双减”政策及精神内涵加以全面理解。在此基础上,借助联系现实生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合理设计作业减輕学生课业负担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构建高效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作出积极正面的影响,确保“双减”精神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处于深度融合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洁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1(11):37.

[2]王银红.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43):70.

[3]许畅.探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0):165-166.

[4]彭蕾.创设生活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教学探究[J].天津教育,2021(29):35-36.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双减小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