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政治认同培养
2021-04-13周占军
周占军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和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对于祖国和我党必须要有感情归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信仰。学校和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一点,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本文首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政治认同的培养进行了概述,然后阐述了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政治认同培养的要求,之后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培养的影响因素,最后论述了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培养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 政治认同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6-0041-02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政治认同培养的概述
核心素养培养是学科教学价值的重要体现,而政治认同培养则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政治时事,而且要有正确的政治认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一定要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核心素养背景下政治认同的培养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给学生全面讲解国家、政党等各种政治知识,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爱国主义情怀,无论是意识形态是实际行动上都能维护国家、维护民族。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利于让新一代接班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意识高度一致,对于日后的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政治认同培养要求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意识形态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程以考试为导向,以分数为目标,几乎很少涉及到意识形态上的知识。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课程不仅要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是要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政治认同本身就需要鲜明的情感立场,这是各种教学阶段都应该重视的问题。政治认同就是让学生对我国的政党和政治体系充满真正的认同感,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以及文化的价值观认同。
(一)国家认同
学生应该具有高度的国家意识,对自己的国民身份高度认同,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历史发展情况,始终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二)政党认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所以说,政党认同也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形式、理念、宗旨和各项政策的认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革,学生要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继承中國共产党的优秀精神。
(三)价值观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始终坚持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网络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渠道非常多样,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难免会存在认知障碍,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必须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精神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因素
1.课堂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会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道德水平,都对政治认同的培养有积极意义。思想政治课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打好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尤其是批判性思维模式,让学生能够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去思考问题,能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判断和解决问题。在遇到与政治相关的问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会被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所迷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会不断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政治层面会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因此,思政教师除了给学生教授理论知识之余,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关心国家大事,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当前的国家方针和社会政策,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2.课堂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课堂的日益开放,各种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思想政治课堂中来,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有明显的帮助。多媒体工具是思想政治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工具,通过它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所以,教学手段的变革也会影响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的培养。现如今,网络和手机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很多学生都是“网虫”,一天也离不开网络。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是政治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影响着信息接收方的政治认同。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便捷性,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板块,人们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就可以多多浏览哪些板块的内容。比如,在我党中共十九大召开期间,会场除了设置新闻发布厅,还设置了广播电视信号服务室,而且还开发了中心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这一系列措施,人们无论通过哪些渠道都可以了解十九大的实际进展,学生更是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工具及时了解和领会党的十九大彰显的精神。总之,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极大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个人因素
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身心还尚未发展成熟,外界的信息对他们会造成直接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通过具体的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在生活和学习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不仅存在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利因素,如果学生接触了过多的负面信息,就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思政教师应该要丰富课堂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只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要对他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传授,致力于培养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待事物能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增强,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了他们对于我党和政治制度的自信心。思政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多讲述这些内容,同时适当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可以开展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有更多了解,明白现在美好生活的不易,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认同。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培养的有效对策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首要的因素就在教师身上,因为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更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的点滴中融入政治认同培养的相关内容。教师在日常中要不断加强学习,将知识点进行细化,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思政教师要以核心素养和政治认同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同时,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教师,必须要树立榜样的作用,时刻营造正确的政治导向氛围,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校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文化中,不仅要进行绿化施工,还应该进行相关的人文建设,比如建筑雕塑、丰富校园图书馆图书等,给同学们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且,学校还应该用规章制度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比如有同学传播不当言论,学校要及时发觉及时引导,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开展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比如播放红色影视剧、张贴名言警句、参观革命纪念馆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政治认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的社会生活环境,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必须要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邢楚楚,董前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J].新课程研究,2021(3):56-58,61.
[2]项锐玲.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1(Z2):16-19.
[3]于仪.中学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2):101-102.
[4]余利平.论培育政治认同的基本逻辑:认知—认可—认同——以高中《思想政治》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章节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1(2):41-46.
[5]吴芳,杨蕾.“立德树人”视阈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教育教學论坛,2021(14):5-8.
[6]陈怡欣.浅议中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J].现代交际,2021(6):138-140.
[7]杨富婷.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J].公关世界,2021(4):77-78.
[8]盛海健.以真传情·以境育情·以实厚情——全媒体时代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