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治疗应用研究综述
2021-04-13刘乔丹宗传玉万璐莎
刘乔丹 宗传玉 万璐莎
【摘要】绘画艺术治疗是一种通过绘画体验活动实现绘画者心理健康预期目标的心理治疗方式,它让绘画者通过绘画,将个性特质、兴趣能力及内心关注反映在画作中,从而有效评定绘画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针对绘画艺术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梳理和分析,分别从其概念解读、起源与发展、应用现状研究和研究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绘画艺术治疗 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绘画艺术治疗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应用研究》(XJK20CXL004);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重点课题(课题编号:XJKX21A01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155-02
一、绘画艺术治疗的概念解读
绘画属于艺术范畴,与心理学属于截然不同的领域,但绘画艺术创作也是人类心理状态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创作的源泉正是人类丰富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基于此,衍生了绘画艺术治疗这种看似神秘但又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绘画艺术治疗以绘画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它让绘画者通过绘画,将个性特质、兴趣能力及内心关注反映在画作中,在调节情绪冲突、发展自我意识、增强社交技能及干预不良行为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治疗师通过绘画作品进入绘画者的潜意识世界,创造性地帮助他们整合身心和完善人格[1]。它的主要焦点并不是探讨画作的艺术美感,而是关注绘画这一过程所发挥的治疗作用。绘画艺术治疗目前正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实践中,帮助心理疾病患者缓解心理症状,帮助心理健康人群实现人格完善。
二、绘画艺术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在国内,最早的绘画艺术治疗详细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庄子》中也有人类使用艺术冥想来进行自我心灵缓解的详细记录。国外绘画艺术治疗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意大利Lombroso医生首次鼓励精神病患者用绘画揭示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内心世界。
在国外,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最开始关注绘画艺术治疗,他通过仔细观察精神病患者的自由绘画作品,发现了精神病诊断的规律,并试图将其作为精神病诊断治疗工具。荣格特别注重心灵的非言语表达,他认为,精神病患者的幻想承载了很多具有较强激发力的无意识信息,因此,他鼓励患者在冥想和做梦之后进行自由绘画,从而让无意识信息得以显现,并从这些无意识信息中重构患者的内心世界。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博格是美国绘画艺术治疗创始人,她是精神分析流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追随者。她认为,绘画是打开绘画者潜意识的钥匙,绘画艺术治疗可以让绘画者将潜意识中的情感和冲突通过绘画艺术创作得以释放和宣泄。通过绘画,患者的潜意识可以避开心理审查机制的约束而被直接表达和展现出来,从而能够帮助治疗师对患者形成真实清晰的了解。
目前,绘画艺术治疗已经演变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并获得研究领域的高度认可。目前常用的绘画艺术治疗操作技术包括绘画艺术评定技术以及绘画艺术干预技术[2]。绘画艺术评定技术是一种投射性的心理测验,治疗师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分析,可以有效帮助绘画者进行自我认知和探索,情绪感知和调试;绘画艺术干预技术拥有一系列规范化和体系化的心理干预模式,主要是针对心理危机群体,能够帮助绘画者发现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对自身人格的全面认知,准确找到自己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些绘画艺术治疗的操作技术高度契合了当代社会科技发展理念,为具有心理疾病的危机人群和一般心理问题的正常人群提供了实现心理健康的有益途径。
三、绘畫艺术治疗的应用现状研究
(一)国外关于绘画艺术治疗的相关研究
国外的绘画艺术治疗已形成了日趋完整且系统的体系和架构。美国艺术治疗大师阿瑟·罗宾斯借助真实生动的治疗案例,详细阐述和论证了心理学理论和美学表现是如何实现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的。玛考尔蒂具有丰富的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研究经验,她认为,绘画可以有效为儿童和治疗师之间搭建超越言语的沟通桥梁。因此,治疗师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绘画规律,方可促进对其思想和情感的深入探索。Conn(1991)寻找了一批具有抑郁倾向、自杀意愿和贪食症状等消极的思想行为模式的青少年,并对他们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绘画艺术治疗后发现,他们可以通过绘画创作重新审视、认识和表达自我,有效改善并逐渐摆脱这些消极的思想行为模式。Conway(1999)针对无家可归妇女的自我认知进行了绘画干预,干预后发现,绘画艺术治疗可以帮助她们提升自我意识水平,进而帮助她们恢复社会化的正常发展。Singh(2001)在其绘画干预研究中,鼓励曾经受到过家暴的儿童学习绘画,期待他们通过绘画这一渠道,充分宣泄和表达内心深处的压抑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绘画治疗干预后,他们的情感创伤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纾解。Williamsburg和Taylor(2004)将绘画艺术治疗干预模式应用于曾经遭受过性侵害的监狱女囚群体,并对治疗前后她们的自尊自信水平和创造力程度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将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达到了显著差异,这说明绘画艺术治疗的干预模式对因创伤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危机隐患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Gussak(2007)曾选取部分佛罗里达州的监狱犯人为研究对象,探究绘画艺术治疗的矫治效果。他们因常年关押在监狱,导致交流能力大幅度下降,并伴随相应抑郁症状。在对他们定期进行了绘画心理干预后发现,绘画活动有利于促进其交流能力提升,并减轻其抑郁症状。Hughe(2010)筛选了一定数量具有应激情绪的低生育力女性进行了持续绘画心理治疗,以实现对其情绪的干预,结果发现,在接受了一段时间治疗后,她们的应激情绪基本得到减轻。Forzoni(2010)对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的焦虑情绪进行了研究,发现绘画艺术治疗可以让他们的焦虑情绪得到显著缓解,促使其树立治疗信心,明确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OsterI (2014)也对部分乳腺癌患者实施了定期的绘画心理治疗,发现她们在治疗期间通过自由绘画能显著降低其在化疗期间产生的抑郁焦虑情绪,帮助医生有效提升对她们的癌症治疗效果,从而帮助她们重建和谐稳定的心理世界。
(二)国内关于绘画艺术治疗的相关研究
国内对绘画艺术治疗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目前国内的绘画艺术治疗已经成为一种被认可的心理诊断评估工具,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梳理国内相关研究发现,国内绘画艺术治疗研究主要是针对心理疾病群体和具有相关心理困惑的正常群体。
一方面,在心理疾病群体中,绘画艺术治疗主要集中于对精神病、抑郁症、神经症、情绪障碍患者及自闭症儿童的干预研究。费明(1991)和刘晋洪(2003)先后将绘画心理治疗应用于精神病患者中,发现绘画干预对其衰退症和阴性症状具有显著的缓解和改善作用。陈侃和徐光兴(2008)对神经症患者定期进行了“房树人绘画测验”后发现,该测验可作为神经症患者的临床诊疗工作。王燕萍、雷杰鹏、张爱华等(2011)对抑郁症患者实施了绘画艺术治疗发现,其抑郁情绪大幅减轻,社会功能逐渐恢复。贾敏(2012)对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儿童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绘画艺术治疗,治疗后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的检测发现,他们的情绪障碍得到了基本控制,大部分可以逐渐恢复平稳情绪并基本可以实现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廖圣德、姚文豪、朱强等(2015)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精神分裂症和抑郁患者,并将绘画艺术治疗的干预模式应用于他们身上,促使其严重心理症状逐渐改善,认知逐渐理智清晰,情绪逐渐稳定可控。李家俊和何灿(2019)在自闭症儿童群体中,系统地使用了绘画艺术治疗的干预形式,帮助他们逐渐缓解了自闭的消极情绪,增强了情绪控制力和自我效能感。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也将绘画艺术治疗应用到具有心理困惑的正常群体中,并发挥了显著的应用价值。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绘画艺术治疗相比于言语交流,可避免学生的掩饰,帮助咨询师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4]。它能使学生在受到尊重和接纳的前提下,充分暴露潜意识中的问题,从而让咨询师充分挖掘学生优势并帮助其获得心灵成长,是一种综合价值较高的心理咨询技术[5]。康凯(2009)对2008年5月汶川地震中的受灾学生进行了绘画心理干预,使得其悲伤和压抑的消极情绪得以宣泄,从而修复了自我认同,重塑了对生活的信心和追求。杨在攀(2013)首次将绘画心理治疗运用于高职学生群体,以绘画辅导的形式对具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高职新生进行了周期性心理干预,发现这可以缓解其抑郁症状。田媛(2014)将绘画艺术治疗运用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研究,发现这对建构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具有一定的指引意义和积极效果。张芯木(2016)以女性失恋导致的心理创伤问题为切入点,对失恋女性进行了绘画心理干预研究,他鼓勵失恋女性通过自由绘画来宣泄因失恋产生的低落、自卑、压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结果发现,绘画可以准确识别她们的心理症结并有效干预其心理创伤。邓彩艳、刘树辛(2019)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对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定向干预,干预后发现,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并促使其自我和谐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王斐然(2020)立足于双创背景,研究了绘画艺术治疗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压力影响,通过持续且稳定的干预后发现,绘画艺术治疗对于缓解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创业竞争中所产生的焦虑和忐忑等负性情绪效果显著。
四、对绘画艺术治疗的研究评价
国内外绘画心理治疗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探究了绘画心理治疗的原理规律和应用情况,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后发现,研究大致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1.研究成果充足。在中国知网以“绘画艺术治疗”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涉及到的绘画艺术治疗的相关论文就有上千篇,说明之前的研究者对绘画艺术治疗已经有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探讨。2.研究领域丰富。目前,绘画艺术治疗研究主要涉及领域包括自我成长、人格障碍、问题行为、心理创伤治疗、物质及药物滥用、神经症及精神分裂症治疗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心理发展和治疗的各方面。3.研究对象多元。目前,绘画艺术治疗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心理疾病群体和具有相关心理困惑的正常群体两类,并针对于每类群体,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艺术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研究者普遍对绘画艺术治疗领域的研究十分关注和热衷,且已取得较多具有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成功运用于心理治疗矫正和学校教育教学中。但是,这些研究尚有待完善和充实之处。首先,研究对象的分布不均。对心理疾病群体的研究多于正常群体,尤其在正常群体中,针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就更加偏少;其次,研究角度有待扩宽。当前诸多研究都主要是从病理性角度出发,揭示的是绘画心理治疗是如何作为一种临床诊断工具而发挥作用的,而较少有研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揭示绘画心理治疗促进正常群体心理发展和成长的规律。因此,对于绘画艺术治疗的研究,仍亟待持续和深入,才能让它更好地将其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周丽.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独特作用的综述[J].江苏社会科学,2006(51).
[2]赵玉婷.国内绘画疗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3]王宁,平雅,蔡佳佳,刘亚平,陈冉,王巍.绘画艺术疗法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1).
[4]巩丽群.绘画艺术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应用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
[5]王晨光.绘画治疗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D].南昌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刘乔丹(1992年-),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宗传玉(1982年-),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心理学、设计教育。
万璐莎(1990年-),女,苗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艺术教育、艺术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