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在自我服务中建构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
2021-04-13王琴
王琴
【摘要】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简单的自我服务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我把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纳入课程,结合本园的“数学生活化”的课题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本文将由此介入,全面分析如何针对大班幼儿的心智成长特点去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育活动,以便切实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关键词】幼儿 数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0-0129-03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的基本生活能力。幼儿期是培养自我服务能力的关键期。“数学教育生活化”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从生活中来”,即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操作材料等来自生活,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二是“到生活中去”,即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之所以要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体现出生活化教育理念,有两个重要意义,一个是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保证大班幼儿可以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由此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意识;另外一个是要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使其懂得照顾自己,能够自主迁移数学知识,及时解决现实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去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呢?
首先,我们先与幼儿共同寻找并确定生活中自我服务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认真观察,那么可发现,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比如生活中有许多形态各异、结构鲜明的几何图形,还包含丰富的数与代数知识,如幼儿的身高、体重等因素都需借助数字、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等数学知识进行表述。因此,要想组织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以便及时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那么便要切实观察现实生活,从生活资源中确定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关键内容,引导幼儿利用生活经验去分析数学问题,自主归纳数学道理,且要尽量在真实环境中渗透数学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开学初,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很多花草,把植物角布置得很漂亮,他们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花房”。这么美丽的花房由谁来管理?要怎样照顾这些花草呢?老师准备和幼儿来一次讨论,观察幼儿并根据生成的问题推进活动开展。
活动开始,我带着幼儿到花房中谈话。
师:花房里可以做哪些事情?
孩子们说出了很多花房中的工作,如浇花、施肥、拔杂草、擦叶子等。
师:谁来照顾它们呢?
幼1:值日生来照顾。
幼2:谁早来谁照顾。
幼3:谁有经验谁来照顾。
看到孩子们讨论,他们虽然很喜欢这些植物,但对怎样照顾好它们都没有信心,没有经验。应该怎样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呢?
于是我提出:“懂得照顾植物的小朋友都可以得到贴纸的奖励哦。”
孩子们似乎对奖励有了兴趣,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愿。
幼4:我想去照顾植物,但我不喜欢贴纸,它很容易丢的。
幼5:贴纸不好玩,能不能奖励有意思的东西。
幼6:我去过星期八小镇,在那里工作,是有分工资的,还可以拿着工资买东西。
幼7:我参加兴趣班时,老师奖励的积分累积起来,最后可以换礼物的。
幼8:我们银行里也有假钱,用它来当工资吧。
讨论越来越热烈,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能够联系生活中自己的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选择用积分的形式进行奖励他们的工作。这就可以为后续的教育活动做准备,可切实优化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使其积极投身于数学实践活动,以便尽最大可能去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其次,教师应做好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在幼儿教育阶段的纲领性文件中,幼儿的自主性备受关注,也由此形成了新型的师幼关系。常规的幼儿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幼儿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参与各类活动,及时接受教师的全面指导。但是,如果直接忽视幼儿的自我发展能力,那么也必然会影响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并不能让幼儿一生受益。因此,在利用数学生活活动去锻炼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要突出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切实改善幼儿的活动体验,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实践活动之中。如此,则可切实提高活动效率,为幼儿的长遠发展做准备。
孩子们对于怎样赚取积分和消费积分作出了较为合理的分配,孩子们有着自己的分配想法,这些想法是那么地合理。不知道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呢?教师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会提出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回答幼儿的提问,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此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有耐心地对每一个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同时还应该深入幼儿生活,认真观察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然后再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条件。
孩子们为了赚取积分,争先恐后地照顾小花小草,每天逗留在花房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越来越有事情做了。每做完一件事,他们都会对照规则上的奖励标准来领积分。
但没几天我们发现,有的花一天被浇了十几遍的水;松土松得太频繁,把根都露出来了;施肥时没有施在土里,而是把肥料直接撒在叶子上。
老师组织幼儿讨论对策。
幼1:我们浇水之前可以用手摸一摸,看看土是干的还是湿的,湿的就不要浇了,干的可以浇水。
幼2:可是我去浇水的时候所有的土都是湿的,我没有事情做,就不能赚积分了。
师:其实我们班上除了花房,还有很多地方也需要你们用劳动来赚积分,想想可以为我们班级做些什么?
幼3:我帮大家整理书本,这样可以赚积分吗?
师:可以的,只要是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为同伴劳动,都可以获得积分。
接下来,孩子们又讨论了很多赚取积分的方法,他们甚至把赚取积分的活动延伸到了一日生活中,比如整理椅子、收拾桌布、整理衣服、拖地板、擦桌子,这些劳动都可以兑换2个积分。他们通过为自己服务、为同伴服务来赚积分。
通过案例可以看到,如果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生活化数学实践活动中,那么则可切实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使其产生更加强烈的体验欲望,可保证幼儿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实现长远发展,逐步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同时,孩子们还可通过本轮数学实践活动感受亲自参与劳动的快乐与成就感,尤其是当孩子们看到植株正常生长起来的时候,显得十分兴奋、激动,也因此产生了更加强烈的主观操作欲望,所以他们在后续劳动中有了很好的表现,且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取积分,而是能够真心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与愉悦感。如此,则可很好地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将对幼儿的现实生活、未来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在积分兑换活动中,感受数的有趣和有用。
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此,则可切实培养幼儿的数学欣赏意识,使其能够积极迁移数学所学,有效解决现实问题。这样一来,便可进入正面循环状态,即幼儿越来越喜欢学数学,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愈发积极,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也越来越理想,而这就可进一步优化幼儿的数学学习态度,使其产生持久的数学学习动力。
孩子们把积分赚取与兑换贯穿到一日生活中去,处处都可以看到他们努力的样子。
在工作、消费了一周后,孩子们的积分到底还有多少。我们在每周的周五有个“积分分享会”,让孩子们数一数自己的积分还剩多少,与同伴说说这周的工作情况和消費情况。
师:现在你们钱袋里还有多少积分呢?
孩子们打开钱袋开始数起来,他们有的用一个一个点数的方法、有的用群数的方法、有的用目测的方法、有的用默数的方法数出自己的积分。孩子们把结果统计在柱状图上,这样更清楚、更直观地看到大家的积分情况。
结果最多的那个孩子积分29个,最少的孩子一个积分都没有。
师:你是怎么赚到积分的,用到哪里了?
艺心不高兴的说:“不一定积分多的才是好孩子。我本来积分有17个的,我用3个积分兑换了新玩具,用5个积分请老师给我拍照、送我照片,还用3个积分吃水果了,所以我只剩下6个。
妍妍:我每天都早早地来幼儿园,帮助小朋友擦桌子,一天都有一个积分,5天我就有5个积分了。
师:你是怎么用积分的?
妍妍:我觉得积分还不够多,不想兑换掉,还要再赚一些。
贤贤:米奇厨房里有水果拼盘,我想吃,就用3个积分换了。
霖霖:我想做的事情他们都抢着做了,我没事情干,所以一个积分都没有。
师:想要积分,就要比别人勤劳一些,用你们勤劳的双手,肯定会赚到更多积分的。
原来他们有着不同的消费观念。
积分统计表
没几天,孩子们又想出了很多新的赚取、兑换积分的方法,常常把想法画下来,与老师同伴交流。有的说:可以帮助老师点名,赚积分。有的说:“我想用积分换当小老师的机会”……
客观来讲,积分统计表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让幼儿及时回忆自己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同时也可无形中激发出幼儿的竞争意识,使其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更多的方式去换取积分,而这就可切实培养幼儿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其善于观察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劳动机会,由此改善幼儿的劳动意识,逐步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活动后,幼儿、家长与老师都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两周下来,孩子们有了很大的变化,班级管理不再是老师跟在他们后面不停地唠叨:明天要早来园、把衣服整理好,要多喝水等。孩子们的自我服务意识、任务意识慢慢地增强了,从不会照顾植物,到会自己回家主动查找照顾植物的方法。从玩具到处乱丢,到会协助同伴整理玩具。从常常迟到,到早来园赚积分。
家长们经常与幼儿分享兑换积分的经验,他们看到孩子们的进步,觉得在自我服务中学习数学的形式,不仅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加、减的数学概念,还能让孩子 变得更自觉。
妍妍妈妈说:我再也不担心孩子上小学不会加减运算了。
安哲妈妈说:能不能把活动延伸到家里,让我们在家也能轻松地教育孩子,这样才能家园一致。
……
通过父母的支持,我也尝试通过家园合作活动去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去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为此,我便与家长共享了数学教育计划,按照分类指导、数数活动、统计活动等多个主题去设计家园合作教育方案,由家长与幼儿一同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切实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自我服务能力。比如有的家长会让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且要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大小进行合理归类,让房间变得整洁、干净;有的家长则让孩子负责清洗水果,使其在劳动时观察水果的几何结构、颜色等特征,进而再让孩子数数,等等。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尝试使用了积分制度,会根据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难度、频率引导孩子积分,让孩子通过积分去换取自己想要的零食、玩具或衣服。这样一来,则可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也可让孩子养成爱干净、爱整理、爱劳动的好习惯,切实优化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幼儿的一生成长都有重要影响。
总而言之,在自我服务的活动中,让数学从高深、抽象,走向平实、形象,吸引着幼儿将数学与大自然、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数学帮助我们解决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带给我们很多的便利。因此,幼儿教师应该要认真分析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对于发展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好处与意义,且要及时引导幼儿参与自我服务活动,使其在实践中逐步建构数学知识,由此掌握数学道理。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3-8岁儿童的数学经验(第五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