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共同体:江苏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
2021-04-13刁翔正琚胜利
刁翔正 琚胜利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共同体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作为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高原,在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境外办学等方面开展了比较丰富的实践,为高职教育共同体构建作出有益探索。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背景下,“走出去”的江苏企业急需中外合作培养人才;而江苏高职院校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的办学能力差异大,急需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为此,需要强化高职教育共同体意识,推进基于群体认同的行动;为高职教育共同体提供保障,强化协同行动的制度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利均衡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 “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共同体;高职教育国际化;江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3-0056-05
2017年2月,在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提及6次,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出中国步入世界舞台中心的责任担当和现实追求。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群体认同的形式,在共同体成员之间依靠相互依存的合作机制或有机联系来维系的组织、团体及社群[1]。实施高职教育的各方行动者,基于共赢的价值认同和共识,有机结合在以团结合作的形式而形成的群体或组织中,其以实体或者某种形式而存在,既是伦理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2]。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观念、系列认知行动过程以及立德树人育人目标都本能地契合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3]。中国高职教育立足于全球治理的时代,从学习赶超逐步实现了趋前引领,深化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方向推动着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我国高职院校肩负着新的使命,在全球教育话语体系里融入高职教育,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实现跨越式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的“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中,江苏省占据19个席位,比2018年增加1所学校,占入选学校总数的 38%,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的20条重点任务中,“打造国际化平台”位列其中,要求提升开放办学水平,实施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建设江苏高职院校“一带一路”培养合作联盟。服务江苏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一批职业教育办学机构,面向国际推广江苏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4]。
江苏省现有高职院校90所,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2019)的高职院校有 20 所,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7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3 所,均居全国第一位。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中,超过7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超过79%属于“双师型”教师,他们兼有学术水平和职业实践经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时代背景,梳理和分析江苏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现状,分析江苏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探索和研究高职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策略,对奠定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社会根基,寻求政校企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共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意义重大。
一、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教育部出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要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协力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2019)提出:打造国际化的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由此可见,国家层面非常关注以全球视野谋划改革发展。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共同体将培养大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高职教育共同体是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织形式
为提升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认同感,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话语体系,对外文化交流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性内容。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因为其更强调技术技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所以能够有效回应 “一带一路”倡议。因“政校企”协同“走出去”需要应运而生的高职教育共同体,作为一种有效载体和形式,对内有利于我国职教文化发展,凸显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持续性;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拓展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和生存空间,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感[5]。
(三)高职教育共同体是实现国际化人才供需均衡的重要渠道
高职教育共同体通过“政校企”等多主体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互惠互利。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项目设备研究开发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走出去”企业在技能骨干、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等实习实训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为满足国际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会不断更新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備。在政府政策主导、资金保障的支持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高职教育得到企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能够促进沿线发展中国家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就业率和减贫脱困,并弥合文化隔阂,为促进社会公平作出重要贡献。高职教育共同体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供给的过程,就是优质职教资源开放共享的过程,更是创新培养“在具有民族意识的基础上,并要胸怀天下,习得在全球化社会中适应生存的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6]的世界性公民的过程。
二、江苏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为高职教育共同体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起步早、项目多、质量优
20世纪 80 年代初,南京大学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联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来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网的数据显示[7],截至2020年8月,江苏省有中外合作(本科)办学机构14个,项目88个,中外合作(专科)办学机构6个,项目179个,合计287个,居全国第一,“十三五”以来已培养 6 万名国际化人才。自2011年起,江苏省着力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及优质学院与江苏高校建设了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提升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于2012 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这是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2020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评审出西交利物浦大学等5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为“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经过20余年的引进和培育,江苏高职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获得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职教界的认可,其特色和优势日渐凸显,具备了教育“走出去”的基本能力。
(二)输出江苏职教模式,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意见》,鼓励高职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留学江苏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在江苏学习的来华留学生,2020年要达到5万人,江苏要成为外籍人士来华学习主要目标省份;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提出支持“留学江苏”纵深发展。在资金保障上,设有“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高职院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从2015年起,在针对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生均拨款政策等方面,高职院校开始与本科院校享受同等国际化政策支持。江苏省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留学江苏”计划的新兴力量。《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职来华留学生(全日制)的规模1.7万人[8],江苏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规模在全国占比49%。2016年江苏省遴选“留学江苏目标学校”,3所高职院校入选“目标学校”,占比13%;7所高职院校入选“培育学校”,占比41%,高职院校肩负起“留学江苏”教育项目的重任。
(三)创新教育模式,实施海外办学
2018年,江苏省实施《外国留学生优才计划高技能人才项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柬埔寨工业技术学院合作的“中柬合作电商谷及培训中心项目”等8个江苏项目,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评选的“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江苏省建设了众多海外职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分校,区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及非洲、大洋洲、美洲等五大洲,包括中新(南通)国际海事培训中心(2011)、几内亚江苏海院韦立船员学院(2016)、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2018)、江苏经贸德龙印尼学院(2018)等。
三、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江苏高职教育国际化走向共同体建设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走出去”江苏企业急需中外合作培养人才
国家发改委通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进展。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国已与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7份合作文件[9]。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打造“五通”之路,江苏省优质企业积极“走出去”。2007-2017年间,江苏省对41个“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新增项目数增速达到161%,从2007年的54个增加到2017年的141个;协议投资额增加了12倍以上,从2007年的1.51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20.51亿美元[10]。在实践中,“走出去”企业除了要面对一个全新的国际市场,更要面对企业在沿线国家快速拓展业务,急需大量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挑战。企业主动向教育界呼吁,期待高职院校支撑起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与企业携手“走出去”。第一,培养培训外籍员工实现本土化,培训内容包括对外汉语、优秀中国文化、专业技能技术和组织经营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第二,培养培训中方员工实现人才储备,目标是能胜任“走出去”企业实际需求的国际通用型中基层技术和管理骨干,要求不仅能胜任一般技术工作岗位,而且通晓国际理念和规则,尤其是掌握国际管理、国际金融和国际法律的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第三,合理设置满足对象国市场的专业,依据企业境外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的需求,围绕“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定位沿线国家需求量大的专业开展服务。
(二)院校“走出去”办学能力差异大,急需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
响应政府的政策号召,高职院校通过“走出去”办学既能检验自身的办学成果,也是抓住塑造自身职业教育品牌的机遇。积极主动“走出去”办学的院校,以“双高计划”院校或国家级示范(骨干)校为主。由于具备较长时期国际化办学的探索和较强的国际化办学资源,此类院校有意愿积极打造“走出去”的“标杆项目”,为提升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夯实基础。在具体做法上,通常遴选院校强势特色专业为试点,通过联合“走出去”企业或者境外院校建设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或者分校、共同制定教学标准、打造适用新课程、承办合作论坛或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为提升沿线国家对话交流效益架设桥梁。江苏省高职教育发展虽然总体水平较高,但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区域失衡现象也表现在高职教育发展上。第一,战略层面的政策引领和战术层面的具体项目无法有机结合,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认识不到位,而缺乏明晰的国际化发展方向、思路和目标;第二,江苏省的具体战略诉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先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导致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对象和合作方式上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第三,江苏省内“一带一路”智库刚起步和高职院校“走出去”决策亟需调研数据支持,凸显智库提供精准决策支持的能力不足;第四,受限于自身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师资水平等办学能力因素,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下,面对境外办学的高财务风险,部分高职院校犹豫不前。
四、高职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关键点在于“政府主导和保障”和“深度校企合作”两方面。应当本着合作共赢、资源共享的原则,确立以服务企业和高职院校协同“走出去”为宗旨,共同探索有利于多元主体均衡发展的运行机制。政府掌握公权力,主导政策制定与沟通、保障资金融通和实施有效监管;企业要确立人才培养的长远眼光,摒弃短视行为,着眼协同育人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育人主阵地,应不断更新职教理念和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谋取职教话语权,依靠政府主导保障,借力企业资助,完成育人目标。高职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设想[11]见图1。
(一)强化高职教育共同体意识,推进基于群体认同的行动
遵循合理的逻辑线路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其设计原则是:共同体意识—共识—群体行动。
第一,确立自觉的意识。在职业教育服务或产品的提供过程中,政府、院校和企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肩負不同的功能,唯有聚焦培养共同体意识,才能促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并破除传统的时空观念和组织隔离。第二,达成共识。这是一个“相互承认—反复沟通—理性取舍”的过程,三方就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和如何获取进行反复沟通,放弃差异,消除关于职业教育共同行动的分歧。第三,开展规范的集体行动。为确保三方协同行动,需要对三方的博弈关系制订行为规范和准则,排除任何一方享有决策地位的公共权威。推进职业教育实践,需要各方主体充分调动各自资源优势,用低成本化解职业教育难题[12]。
(二)为高职教育共同体提供保障,强化协同行动的制度建设
推进高职教育共同体建设,充分利用好公共权力,政府才能发挥主导性和保障性作用。
第一,政府主导制定职业教育的政策。通过出台与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发挥主导作用,在院校“走出去”过程中科学界定政府、院校、企业等各主体的权利和责任,重视清除政策性障碍。法律方面,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进程,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出台与“走出去”使命相契合的政策和条文,包括《高等学校走出去实施方案》《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管理办法》《高等学校境外办学专项资金条例》等,从而为推进高职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切实保障。第二,加强政府层面的制度建设。维系具有抽象性质的关系共同体运转,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需要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协调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商务部等相关部委,以及全国性重要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共同参与。融资渠道的探索立足多方,包括鼓励民办院校抓住机遇赴海外办学、面向企业和行业筹集定向办学资金,以及向爱国华侨及社会机构组织募集捐赠资金等方式,建立经费多元化筹措机制,支持院校的海外校舍建设、师资跨国派遣及提供留学生奖学金等。盘活中央和地方的资金投入渠道,向公共教育服务领域倾斜配置援外经费;设立职业教育国际化专项经费,由政府委托央企等集中统筹,解决“给对象国政府提供过多援外资金”和“对外援助不协调、不统筹”等痼疾,适度支持“走出去”的高职院校。第三,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监管体系,成立质量评估和监管系统,由政府负责统筹,成员包括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合作办学单位等共同组成,如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监管机构,高等学校境外教学质量评估机构等,对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办学能力实施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测,构建高标准的质量预警模式。
(三)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利均衡的协调机制
作为推进高职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亟需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明确主体治理职责,变“管理”为“治理”,建立权利均衡的协调机制,既能提升高职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可行性,更能提升建设进程切实性。
第一,实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成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作为管理理念的创新与丰富,治理是区别于传统的科层管理自上而下的模式。职业教育治理所强调的是治理主体的多元,从而鼓励利益相关主体的广泛参与,建立多元治理机制,包括各级政府、院校、企业等社会各界;产教融合得到各个层面共同参与,提供多方面的保障,为职业教育进行资源配置,营造良好“走出去”的发展环境。第二,划分主体治理职责,构建权利均衡的协调机制。共同体中“政校企”的关系处理正确,政府承担宏观管理、监督与调控职能,院校与企业承担微观生产职能,其他社会组织承担评价与监督职能。其一,多主体协作,专业化指导项目建设,包括构建共同体资源共享委员会、课程开发委员会、职业培训资格认证委员会等机构,加大机构保障的提供力度,促进共同体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学研究等。其二,多主体协商,建立与沿线国家的政府级别的职业资格通联组织,成立高级别职业教育高层磋商组织、职业教育交流委员会等,促进对象国开放职业教育市场,给与高职院校“市场准入”资格[13]。其三,多主体共建,开发和参加多边国际合作教育平台,诸如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2008,贵阳)、上海合作组织“教育无国界”教育周(2008,上海)、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2012,南宁)、中国—南亚教育论坛(2018,云南)等;调研和倾听区域间职业教育主体的利益诉求,探索和协调双边的标准对接,精准定位人才培养培训标准,提升“走出去”高职院校的培养培训效能。
参 考 文 献
[1]戴安娜·布莱登.反思共同体:多学科视角与全球语境[M].严海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96.
[2]赵军,马庆发.“职业教育共同体”理论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1):8-9.
[3]张慧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职业教育国际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85-89.
[4]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EB/OL].(2020-07-23)[2021-10-18].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0/7/23/art_55511_9324497.html.
[5]陈怀平,沈轩羽,李天姿.“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话语变迁[J].理论导刊,2018(9):86-90.
[6]杨勇,杨秀玉.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J].外国教育研究,2011(11):78-82.
[7]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EB/OL].(2021-04-28)[2021-10-18].http://www.crs.jsj.edu.cn/index/sort/1006.
[8]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43-45.
[9]“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最新进展:中国已与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EB/OL].(2019-11-18)[2021-10-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531563579678328&wfr=spider&for=pc.
[10]孙亚君,王荣,曹冬艳.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现状研究[J].时代经贸,2019(11):10-11.
[11]繆雄平,赖德富. 构建“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共同体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23-128.
[12]贾旻,王迎春.“政校行企社”职教命运共同体的涵义、机理与构建策略[J].职教论坛,2020(4):6-12.
[13]李欢,林克松.“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多重治理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8(19):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