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教学法研究

2021-04-12华文楠

文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学习任务群情境教学法

华文楠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椎》(2017年)提出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革命精神传统教育也逐渐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锻炼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水平,厚植爱国情怀。但是在目前对该任务群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结合该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笔者认为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到整个任务群的教学中,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都有助于该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从而将伟大的革命精神真正被学生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革命精神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学习任务群 情境教学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椎》(2017年)提出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革命精神传统教育也逐渐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锻炼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水平,厚植爱国情怀。但是在目前对该任务群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结合该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笔者认为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到整个任务群的教学中,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都有助于该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从而将伟大的革命精神真正被学生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提出的背景与实际教学状况

(一)提出背景

1.时代背景

在慶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帜。”[1]最能体现中国革命精神的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革命传统作品严谨优美的文笔、性格鲜明的人物、励志感人的精神,为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和审美熏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面对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我们更应当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独特的革命精神,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2.学科背景

2017年新修订并发行的《普通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其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渗透着“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理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新课标新增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对继承伟大革命精神,感悟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等做出了规定。

(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学习内容贯串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足以见得其重要地位,但是据调查发现,在目前该任务群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存在对该任务群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不够深刻等问题,导致学生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兴趣不足,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比较肤浅。主要分析的数据引用自李玉婷在其2019年硕士论文中进行的部分调查结果[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该任务群的教学没有足够的信心,且很多教师没有进行过该任务群的教学,对其不够重视。在对学生是否喜欢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调查时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兴趣不大,处在“不太喜欢”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这一阶段,说明他们心中没有完全排斥这类作品,教师如果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伟大,相信大部分“不太喜欢”的同学会逐渐喜欢上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二.“中国传统革命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应用情境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国传统革命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应用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1.中国传统革命作品的时代性和真实性。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具有时代性。众多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也都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依托,描述近代中国的苦难与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现在出生在和平年代的高中生,对近代中国的革命史比较陌生,接受起来未免枯燥乏味,因此对革命作品所反映的伟大革命精神也不容易接受。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具有真实性。无论是从作品内容、塑造人物,还是所创设的情境来看,都是以特定时代的真实事件或真实人物为依托,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正是因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贯穿任务群的研习是必不可少的。针对目前该任务群的教学现状,有必要采取情境教学的方法,面对革命传统作品这种具有时代烙印的作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近代中国的革命历史,从中感受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就显得尤为重要。

2.新课标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描述蕴含了情境教学的理念。

笔者引用张华教授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对情境教学的定义,来找出在该学习任务群众蕴含的有关情境教学内容的表述,张华教授认为“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4]

从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中的表述来看,教师创设真实、恰当的情境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中国传统革命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应用情境教学的可行性——情境教学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对情境教学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理解是: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促进新知和旧知的顺应和同化。

2.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

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由于革命传统作品的时代性,学生存在接受困难,如果不加以情境代入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因此只有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共鸣,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革命文化内涵。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将人类的学习活动分成了三类,分别是体验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其中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为体验学习。教师可以让同学用体验式的学习,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观察环境,发现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解决问题,近距离接触作品中的年代、事件、人物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情境教学法在“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注意原则和实施建议

(一)情境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条原则

1.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

情境教学法在“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应用和普通单篇课文教学有所不同。郑桂华教授提到“学习任务必然带有具体的学习情境,但是反过来看,有学习情境不一定就属于学习任务。”[5]“中国传统革命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强调任务性的教学活动,从新课标中对其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学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此时情境教学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贯穿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具有整合性。

2.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原则。

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展开,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是教师有目的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以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为主体的、包含具体活动的、能够供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场景,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认知和情感的需要和体验,建构知识框架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6]因此教师在该任务群教学时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对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锻炼和提升,避免出现单纯的革命作品内容赏析,情境创设形式化等问题。

(二)情境教学法在“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实施建议。

1.以生活入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相关联。从前苏联心理学专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结合新课标对该学习任务群的表述中多次提到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见闻,因此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情境,否则,学生头脑中没有与该情境相关联的信息图式,学生自然不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对知识的吸收非常有限,甚至面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例如老师讲解《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时,如果只是一味讲解诗中描写的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以及中国必将解放的坚定信念,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浅表层面,甚至会对此类诗歌的主题形成刻板印象。如果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或故事情境:设想如果没有解放军解放南京,革命局面将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此幸福,如果没有解放军的坚持取得最终的胜利,我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围绕这几个主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让他们从中领悟出战争的残酷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适时展示解放军战斗时的图片、视频资料,这样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2.以真实入境——创设真情实景的教学情境

革命传统作品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要注重情境的真实性,革命的历史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革命英雄的无畏精神,就必须要在真实的情境中来进行。例如教师例如要讲解现代作家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作品,各个阶级形象鲜明,这部小说篇幅长,规模大。教师在向学生讲述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的时候,只靠单纯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很难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保卫延安》的影视片段,图文声并茂地让学生观看,留给他们的印象更深刻,学生对书中所展现出的勇敢无畏、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与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保卫延安》中涉及到延安精神这一抽象的概念,“延安精神”官方的解释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学生该如何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老师可以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历史文化馆等地方參观领悟,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寻找老一辈的革命者或经历过革命的人老者,听听他们的讲述。在这些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不仅更加容易接受革命作品的内容,其中渗透出的精神理念也更深入人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以体验入境——创设个体体验的教学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立开展的言语实践活动,包括在活动中获得的个性化的听说读写经验、记忆思维和情感体验等。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使人的认知和能力发生变化,他将学习结果分成了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教师可根据本堂课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目标以及学生学情,创设具有实践性的、体验性的教学情境。例如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诗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的豪迈气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假如我是毛泽东,我会怎样读”的朗读比赛。学生要读好这首诗,需要仔细揣摩作品、思考人物形象、考虑朗读方式等,最终呈现表演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朗读时的言语表达属于言语信息,采用的一些肢体语言属于动作技能,揣摩朗读情感、思考文本内涵等促进了学生智慧技能的提高,最后学生通过朗读,完成了个人对这首诗的体验,形成了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到看法。因此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创设个人体验性教学情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情境教学法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能够很好地贯彻该任务群的相关教学要求,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文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探索出促进该任务群良好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路径,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理解和继承伟大的革命精神,还可以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年第7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玉婷.“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D].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19.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77.

[5]郑桂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7(3),10.

[6]马巍,王民.情境教学的课堂评价与教学改进研究——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为例[J].地理教学,2020(4):11.

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SJCX20_1088.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学习任务群情境教学法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法探讨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