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编写刍议

2021-04-12张海涛

文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材编写高职高专

张海涛

内容摘要:编写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要汲取近十年比较通行的《文学概论》教材的经验,要遵循四个原则:文学理论是基础,应用能力是目标的应用性原则;结合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前沿,反映文学最新变化、文学研究最新成果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原则;与文学史课程、写作课、文学鉴赏课等课程互补性原则;简明生动、深入浅出,难易适中的可读性原则。

关键词:高职高专 文学概论 教材编写

《文学概论》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主干课(有的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也把它作为基础理论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学批评能力、文学研究能力有重要作用,也是学好其他文学课的基础课,还是学生将来走向讲台,讲授语文课能够有自己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照本宣科的重要工具课。但是长期以来,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符合高职高专办学实际,满足高职高专师生需求的《文学概论》教材却少之又少,很多院校直接使用理论性、学术性、思辨性很强的本科教材,造成这门课理论程度深,实践能力差,学生不愿上,老师不好教,学了不会用等现象,这非常不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编写符合高职高专特点的《文学概论》教材成为当务之急,这是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合格语文教师的重要保证。

那么,该如何编写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呢?笔者认为汲取经验是基础。我国已有百余年编写文学理论教材的历史,编写的教材250余部(据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铭《文学理论·绪论》),前人的编写经验是最为宝贵的财富,而近十年的《文学概论》教材是最符合当前指导思想和文学理论实际的,因此要以此为基础。笔者研究分析了最近十年比较通行的20余种《文学概论》教材,发现编写情况如下:

从内容的编排来说,有的以理论为主,这类教材往往有完整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生发展论等方方面面都涉及,结构谨严,条理清晰,逻辑分明,而且每部分都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如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姚文放《文学理论》(第四版)、王元骧的《文学原理》(第四次修订版)等。有的既注重理论的阐述又注重实践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最有代表性的教材是何懿主编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它是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产物,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此教材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文学理论,共八章,分别从“什么是文学”“文学文本”“文学意境”“文学与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风格”“文学接受与鉴赏”“文学批评”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下篇是批评实践,共有10篇批评文章,用现实型文学理论分析了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用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分析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用象征型文学理论分析了波德莱尔的诗《忧郁之四》,用文学形象理论分析了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用文学典型的理论分析了巴尔扎克的小说《邦斯舅舅》等等,这些经典性批评文章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邱运华主编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与何懿的编写方法类似,也是有两个版块,一是基本理论,一是案例分析,只不过案例分析没有集中放在一起,而是对应放在每章之后,如第一章社会学批评,先用两节篇幅讲述社会学批评的基本理论,然后是第三节“社会学批评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方法,培养其实际运用能力。此外,张荣翼、李松著的《文学概论》和赵慧平主编的《文学概论》在实践教学方面也做了一定努力。

从编者的阵容来说,有的是集体编写,有的是几人合著或独著。绝大多数教材是集体编写,集体编写教材一般会由1-3位文学理论领域造诣深厚、广有影响的专家作为主编,成员要么来自同一院校要么来自不同院校。如杨守森、周波主编的《文学理论实用教程》和何懿主编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编写成员都来自本校教研室;王先霈、孙文宪主编的《文学理论导引》、余三定主编的《文学概论》、赵慧平主编的《文学概论》,编写成员从全国不同高校遴选产生,这种作者构成最多也最为普遍。少数教材是几人合著或独著,几人合著教材如董学文、张永刚的《文学原理》,南帆、刘小新、练暑生的《文学理论基础》,张荣翼、李松的《文学概论》;独著教材如周宪《文学理论导引》、王元骧《文学原理》、杨铸《文学概论》。

从编写的方法来看,绝大多数教材的编者是以文学理论研究者的身份来编写,力求系统条理、逻辑严密、充分透彻地阐述文学理论,努力展现文学理论的科学性、丰富性、学术性;少数教材的编者是以文学理论引导者、指路人的身份,以读者为对象进行编写,总是假想读者就站在自己的面前聆听自己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力求浅显易懂,易学会用。何懿主编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是第二种写法的代表性教材,她在后记中说:“我们不强求理论的高深前沿,而力求切合文学实际;不主张遣词达意雅洁、学术化,而力求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言说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文学实践中的体现;我们不是在编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理论教材,而是以早学了一些年,多读了一些书,对文学和文学理论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的身份向年轻学子讲述自己对文学理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这段话非常清楚地指明了此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写得较为浅显易懂的教材还有杨铸的《文学概论》、赵慧平的《文学概论》、杨守森的《文学理论实用教程》等。在編写方式上,绝大多数教材都是以“文论概述加古今中外文论原典加例证”的通论模式表达对文学各种问题的见解,而董学文、张永刚的《文学原理》则是努力避开这种编写模式,把举例论证减到最低,“采取了不通过他人的话来建立什么观点的论述办法,而是尽量用自己的理论语言来表达”[2]的方式以保持文学原理的自足性、逻辑性、学术性和有机性;曹顺庆《文学概论》、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童庆炳、钱翰《新编文学理论》则又特别突出原典阅读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目标的专科层次高等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生源结构等方面都明显不同,所以高职高专院校要立足自身实际搞好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笔者认为,编写符合高职高专实际需要的《文学概论》教材在学习以上经验的基础上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文学理论是基础,应用能力是目标的应用性原则

无论是语文教育专业还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还是教师。教师讲授语文课程,面对的就是讲析一篇篇作品,如何把语文课讲出高度和深度,讲出老师的水平,《文学概论》课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文学概论》教材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鉴赏作品、分析作品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学过这门课后,虽然靠死记硬背,记了不少文学理论知识,但是转化不成素质和能力,不能灵活运用到教学工作中。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把文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依据文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这一原则出发,这门课程的名字最好不要还以传统的“文学概论”命名,理论性太强,体现不出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核心思想和根本宗旨,最好改为“文学理论基础与实践”、“文学概论与实践教程”、“文学概论与案例”之类。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部分。“上篇”是文学理论基础,实质是作品论。主要围绕文学文本展开,诸如文学作品的类型、体裁样式、审美构成、叙事和抒情的技巧以及文学风格、流派和文学思潮等内容都集中在这一部分。“中篇”是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本部分内容首先阐述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而后是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实践。“下篇”是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编写模式首先介绍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然后是作品的鉴赏和批评实践。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将来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教材最后可以附录一些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文论原典或原典推荐书目。总之,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应该以文本论、创作论、文学鉴赏和批评论作为重点,这是上面两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讲台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作品论(文学理论基础)放在首位,是因为“文学作品处于文学活动诸要素中的中心地位”[3],作家创作的成果是作品,世界要靠作品来呈现,读者看到的东西是作品,因此,自然应特别突出“作品论”。

近些年,高职高专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在不断压缩,《文学概论》的教学时数也由原来的72节压缩至54节、48节,甚至36节,所以文学理论部分不宜写得过深过透,体系也不一定非常严密,而是要浓缩现行《文学概论》教材知识体系中的精华,提供给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

二.结合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前沿,反映文学最新变化、文学研究最新成果,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前瞻性原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新的文学样式、新的创作模式、新的传播媒介、新的文学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密切关注文学的新变化、新动向,及时在《文学概论》教材中体现出来,是编写者能够与时俱进,永不落伍的现实要求。

近十年通行的《文学概论》教材大多都具备这一特点,把它作为自己的编写原则之一。赵慧平的《文学概论》开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所做的《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规划教材总序》明确强调:“教材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趋势。”[4]因此,编写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要注意吸收文艺理论界新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国内国外,只要科学正确,都要借鉴吸收进来,融合渗透到既有的文学理论体系当中去;新的文学样式、新的文学现象,文学上的一切新动向新趋势,都应该敏锐捕捉,及时、全面而又深入分析研究,概括归纳总结,在教材的相应章节得以体现。实际上很多现行教材在这方面都是很好的典范,比如随着电子媒介和网络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群体、创作方式与传播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有些《文学概论》的编者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及时在自己的教材中体现出来。张荣翼、李松著《文学概论》在“文学体裁”一节中,专门讲到了“网络文学”,研究分析这种文学形态的特点;南帆、刘小新、练暑生著《文学理论基础》第八章“传播媒介”用一章的篇幅,从“电子媒介与文化”“文字与影像”“电子时代的文学”三个方面全面阐述科技时代文学的状况、变化和特点。这就是《文学概论》教材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三.与文学史课程、写作课、文学鉴赏课等课程互补性原则

显而易见的是《文学概论》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并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与文学史课程、写作课、文学鉴赏课关系密切。这些课程虽然各有各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是因为都和文学有关,所以难免会有内容上的重叠和交叉。比如文学鉴赏课和《文学概论》的文学阅读和接受部分就会有一定的重合,写作课和《文学概论》的创作论部分会有一定的重合,等等。如果不同课程的老师在同一教学内容上都花费时间,势必造成重复讲授,浪费时间精力;如果各自推断对方课程会讲,所以自己就不讲,结果对方也没讲,有可能造成教学内容的遗漏。

所以,编写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看似一门课程的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编写者目光不能只盯着这门课程本身,还要研究其他相关课程,使课程之间互相补充,做到既不重复用力,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又能精简有关教学内容,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

四.簡明生动、深入浅出,难易适中的可读性原则

《文学概论》教材是应该按照文学理论本来面目呈现给读者呢,还是应该在编者咀嚼消化后,用一种浅显易懂,大家都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呢?学术界对此有很大争议,但实际上要看各自所需,从事文学或文学理论研究当然是前者,一般性的运用后者就可以了,就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后者就行了。原因是高职高专院校不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目标,学生只需要掌握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技能,能高屋建瓴对文学作品和现象“评头论足”就足够了;再者,高职高专的生源从文化素质上来说,与本科生还是有一定差距,教材高深莫测,深奥难懂,学生学起来会非常吃力,甚至会出现厌学情况。那么,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一原则呢?

一是尽可能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的文学阅读基础、思维习惯、兴趣点等等。

在很多《文学概论》教材中,举例喜欢使用古今中外高大上的经典作品,这本无可厚非,也很有说服力,但对于文学理论基础基本为零,文学阅读极其有限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些闻所未闻的经典无疑和抽象的文学概念、原理具有同样效果,一样会让这门课枯燥乏味。所以,编写《文学概论》教材时,应该让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经典和在大学阶段文学课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中外文学经典占有相当比重,这样一方面会增加他们的亲切感,另一方面,用熟悉的作品理解抽象的道理,也容易使他们心领神会。

绝大多数《文学概论》教材喜欢把“文学本质论”放在全书之首,意图告诉读者文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类现象,它的特征如何,它的本质怎么样,而后再阐述文本论、创作论、发展论、接受论等等,这种内容的编排符合逻辑,也具有科学性,但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思维习惯。文学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学术界至今还争论不休的问题,本身就很复杂抽象,难以准确描述和概括,上来就把学生带到这样的困惑和抽象当中,学生在中学积累的对文学的一点儿热情和好感都跑光了。这部分内容如果放在文本论(文学作品的体裁和类型、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文学风格等)之后,先现象后本质,从学生熟知易懂的内容入手,逐渐过渡到深奥内容,不仅符合人的接受思维,还会因为文本论的内容容易和学生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内容接轨,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感。

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读图时代,手机、电脑、影视、电玩是他们感到最快乐的东西,他们的兴趣很少能象上世纪中后期的人一样,能静下心来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因此,《文学概论》教材中除了传统的文学理论以外,对于当今大学生感兴趣的“新文学”要有所关注和体现。上文提及的两部教材对网络文学的专门分析是关注大学生兴趣的很好例证,但是这种关注还很不够,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离当今大学生的需求有距离。

二是在行文和表述上尽可能浅显易懂,简明扼要,增强文学理论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中国古代文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总是用形象的语言阐述深奥的文学道理。比如《典论·论文》关于“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5]再如陆机《文赋》论创作构思中思维活动的特点: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5]

这些文论语段让抽象深奥的文学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浅显。虽然《文学概论》教材不能全部用这样的语言来写,但化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有趣应该成为编者努力的方向,因为深奥的理论并不一定要给读者以高深莫测的面目,让人望而却步。在通行教材中,有不少《文学概论》的编者也努力做过这方面尝试。如周宪《文学理论导引》就“十分注重行文的简洁明快,避免使用较为艰涩和学术化的表达;一些篇章不乏灵动有文采之处,切实增强了可读性”[6];鲁枢元等编著的《文学理论》“在保证自身的逻辑性、严肃性的同时,适当增添一些生动性、趣味性”[7];还有何懿的《文学理论与批評实践》等。

除了以上四个原则外,编写一部高质量的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需要考虑的因素实际上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更好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问题,如何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更加紧密问题,如何体现语文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各自特点问题,如何科学设计实践环节问题,等等。总之,编好《文学概论》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高职高专院校这门课程的教师共同协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懿.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201.

[2]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3.

[3]刘甫田,徐景熙.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4]赵慧平.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0,66.

[6]周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铭.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基金项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年度校级“质量工程”之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下《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教材编写高职高专
航空军械勤务专业装备类课程教材编写研究
对初中化学用语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之浅见
ERP沙盘对抗在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浅析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高中数学教材的心理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