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2021-04-12肖梦华
肖梦华
内容摘要:阅读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及能力的主要途径。当前,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新的教学要求与挑战,传统阅读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各方面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存在对核心素养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欠缺、创新能力锻炼与核心素养培养脱节等现实问题,可以在“渗透地域文化,多感官刺激,激发创新表达;组织实践活动,重参与体验,促进创新创造;加强吟诵训练,用情境陶冶,挖掘文学之美”等方面着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社会对人才核心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新要求。在此趋势下,高中语文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的主阵地,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把握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具备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和品格,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理应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改革优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以确保所实施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新要求、新形势,为社会培养出善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人才而储备力量。
一.核心素养理念关照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整体上来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树立起素质教育科学理念,加快了思想认识与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语文阅读教学服务,切实增强了语文阅读教学价值的体现[1]。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仍然存在关照学科核心素养不够的问题,令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笔者归纳有以下几方面:
1.对核心素养培养不够重视。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默读、朗读和背诵课文,在此过程教师只需被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阅读问题即可。不够关注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全方位照射,无法从审美创造与鉴赏、文化理解与传承、思维提升与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这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入手,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导致阅读教学功能十分单一,只是照本宣读将文本文字内涵讲解和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削弱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发展[2],教师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接受消化和贯彻还不到位。
2.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欠缺。大部分高中生存在缺少创新意识、尚未形成良好创新思维、创新创造实践能力不足等创新方面的困难问题。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很少质疑文本内容,知识的获取多是处于单向被动接受状态,而没有在教学互动和教师科学指导下,与文本形成良好的深度交流,无法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创新火花,缺少机会通过合作获取更多创新动机,没有平台在实践操作中去锻炼创新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难免枯燥乏味,无法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创新能力提升阅读效率和质量,且不利于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形成。
3.创新能力锻炼与核心素养培养脱节。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顺应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时刻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进而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以及创新能力锻炼,促进学生各方面核心素养有效落实,令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学以致用,成为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主要要素[3]。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尚未达到这一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培养脱节较为严重,各行其道,没能有效融合渗透,二者尚未构建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不利于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出事半功倍的培养效果。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渗透地域文化,多感官刺激,激发创新表达
高中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只有产生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创新才能够活跃发展起来,自行利用现有语言知识、生活经验等综合能力,表明自己的观点。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面对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内容的阅读材料时,很难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对家乡特殊情感,也无法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表达意识[4]。教师将地域文化作为教学突破口,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联系到一起,在地域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学生家乡地域文化这一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题材,调动学生对家乡民族歌曲、民族服饰、特色美食、特色景观的浓浓的爱意之情,令学生可以将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对家乡的期盼以及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等新想法充分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联系生活和实际加深阅读理解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后,能够融会贯通深刻理解课文作者对家乡的情怀,进而树立起爱家乡、爱国家、爱人民的优秀民族精神,牢牢把握文本内涵。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借助家乡独特的乡土资源,将文本内容与身边熟悉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开辟了阅读教学的新途徑,学生既了解了文本的地域文化,也更加全面认识了家乡的地域文化,生活中自觉细心观察家乡的事情和变化,对家国产生愈加强烈的归属感,在情感上认同文本作者的表达,在语言上欣赏品析作者的应用技巧,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创造与鉴赏、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方面核心素养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国建筑物的特征》(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这节课阅读教学中,教师观察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情况,发现学生普遍兴趣乏乏,对于课文中“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等中国古建筑特征描述没有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深入思考和探究意识,无法将课文内容与自己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形成创新表达想法。阅读效果大打折扣。这时教师从创设创新表达途径入手,采取多媒体教学法把学生家乡的古建筑以照片、视频、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立体的、与单纯视角平面不一样的古建筑,耳目一新、兴趣倍增,同时学生看到熟悉的街道上熟悉的古建筑,一股亲切感也扑面而来,细心观察后将家乡古建筑的彩画、琉璃瓦、四合院、木结构、造型美、丰富多彩装饰等特征自然而然课文内容联系到一起,有了形象思维的依托,形成了新的学习体会,深刻体会到作者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钻研之深入,将自己对家乡建筑特色的认识通过口头表达或写作途径分享出来,同时融入自己的创新想法和观点,给学生交流讨论彼此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多平台。基于家乡建筑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情辅助下,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建筑艺术产生了学习兴趣与热爱之情,经过再次深度阅读课文,提升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并顺利将其迁移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上。家乡建筑在这节课阅读教学中扮演了“桥梁”和“支架”角色,帮助学生跨越时空与课文作者梁先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深度交流与对话,领会梁先生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写作手法和布局特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自信以及民族自觉。
2.组织实践活动,重参与体验,促进创新创造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局限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到创新实践能力的过渡,导致学生虽然存在创新想法,也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创新思维,却没有机会通过创新创造实践展示自己创新能力。对此,教师应树立起理实并重结合的教学理念,明确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积极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可以在“手脑并用”的途径下,得到全面锻炼,在阅读课堂上组织更多丰富多樣的实践活动[5]。为学生提供践行创新想法和展示个人创新能力的广阔平台,令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参与融入到实践操作中,成为自身实践体验的一分子,这对于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优秀人才而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例如,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部编版高中必修一)这篇课文阅读教学中,课文为新闻体裁,曾获取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奖项,是学生学习新闻题材文章写作技巧和经验的主要途径,然而,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虽然与学生共同完成了本篇课文的阅读学习,却没有充足时间和学生一起开展新闻体裁文章的课外阅读学习,这就导致学生对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与一般特征了解不够全面,在理解本篇课文将情感蕴含于新闻写作叙事之中的手法应用上存在一定难度,不能很好的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不利于学生将新闻写作技巧更好的应用在自己语文综合能力表达中。此时,教师走出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五分钟,为学生布置了实践型作业,改变过去书面作业的传统设计方式,得到学生积极响应,消除了学生抵触和厌烦语文作业的不良心理,使学生对实践性语文作业产生了更多期待和参与兴趣。教师要求学生课后以自己兴趣为方向搜集兴趣相关时事政治新闻,并将自己感兴趣的时事政治新闻摘抄、手机截图保存、打印等方式创造性地整合到一起,分享课外阅读成果。有学生们发挥创新能力,为了更好的报道自己感兴趣以及热点关注的事件,主动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搜集了很多新闻类型课外阅读材料,加大了对时事政治事件的关注,从各方意见中汲取了辩证思维,采取新途径体现个人创新展示能力;有学生们制作了新闻手抄报,并且在手抄报中对自己热点关注的事件写作一篇新闻报道,下节课上将自己的手抄报粘贴在教室语文课外阅读角墙壁,让其他同学阅读点评,促进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实践运用。学生将自己课外阅读所学习的新闻报道经验、多样化写作思维、语言应用技巧结合自己个性想法全部融入到自己的新闻报道创作中,向其他学生和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新闻报道能力。如让学生搜集了自己最喜欢的球星科比逝世新闻,并将自己对科比优秀品质的欣赏,融入到手抄报制作和新闻报道中,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共情。这种实践型阅读作业活动,在增强学生创新创造意识、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语言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
3.加强吟诵训练,用情境陶冶,挖掘文学之美
对照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诗词类型的课文占据比重有所增大,采取群读、默读、分角色读等阅读训练方法,不能很好的体现诗词类型文学作品的美感,不利于学生走进作品审美情境中,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共鸣和审美思维创新,无法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挖掘文学之美。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针对性的加强吟诵训练。实际上我国很多古诗词的创作过程,均有声乐舞美相伴,只是受条件限制,没有将载歌载舞,动情吟诵古诗词的创作和表演情境真实记录下来,但教师可以通过还原情境的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借助音乐的美感,在吟诵中感受和读出文学作品之美、之魅,弥补传统诗词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创新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审美方面、语言建构方面、语言运用方面、创新学习方面的心灵感触,结合音乐与舞蹈对自己心灵的触动,形成强烈心灵共振,能够从新角度重新品析诗词,产生新体会、新感悟,以实现顺利完成阅读教学目标,提高核心素养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6]。
例如,在《采薇》(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这首选自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的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结合诗歌内容选择相应的音乐,确保配乐能够与诗歌情感基调相符,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情境中,挖掘诗歌的美感,并将互联网资源中《采薇》舞蹈表演视频纳入本节课网络教学资源里,在课堂上教师播放动情音乐和舞蹈视频,一边简单挥舞肢体,一边声情并茂吟唱“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学生立即在有唱腔的吟诵中感受到军将士的思归情怀和艰辛生活,体会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走进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情境中,感悟诗歌透露出的征战之苦和御敌胜利的喜悦。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结合自身审美观念和创新设计,加入到创编《采薇》舞蹈表演中,将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采薇》吟诵之美、创新创造的独特魅力、语言素养的展现能力完美衔接到一起,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了吟诵这种阅读方法的应用。
三.结语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是当下高中教育各个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主要指导思想。尽管近年来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情况呈现逐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客观地讲,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核心素养培养不足、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欠缺、创新能力培养与核心素养培养尚未良好结合等问题,阅读教学的积极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出来,不利于学生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创新创造意识的激发培养,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塑造和形成。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目前课堂阅读教学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学生学情,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深刻把握教学大纲安排,采取创新教学策略,积极构建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不断提升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强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为学生成才之路奠定稳固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振平.核心素养培养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J].中学课程资源,2020(1):58-59.
[2]张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写作创新教学[J].散文百家(下),2019(11):81.
[3]黄新凯.依托文本提升阅读"评鉴、质疑、创新"核心素养——"五层次阅读能力"模式下的阅读方式引导[J].教育界,2019(32):9-10.
[4]王黄福.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闪耀出问题意识火花[J].数码设计(上),2019(11):88.
[5]韦卫柏.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南北桥,2019(9):121.
[6]孙海燕.创设良好氛围 尊重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意识[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0):26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省市级名教师工作室专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文本细读,浅教深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MS2019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春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