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山丘陵区生态旅游绿道网规划设计研究

2021-04-12孙慧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设计研究

摘 要:文章将生态旅游概念融入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绿道开发中,基于对该地区生态旅游绿道网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分析,制订规划目标与原则,进而通过提炼绿道网在串联旅游业态与生态环境方面所具有的“藤、脉、蔓”效应,提出了三项实施策略,以期推动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旅游业发展,并为我国生态旅游绿道网的建设提供路径指导。

关键词: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生态旅游绿道网;设计研究;规划目标;旅游业态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2020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20201slktyb-016)、大连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2020101410801010556)研究成果。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绿道”理论及实践经过演变与发展,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与资源、提供游憩休闲空间,以及促进产业发展的生态网络系统。鉴于生态旅游绿道网在区域发展中所表现出的生命力,近年来辽西北低山丘陵区也逐步推进生态绿道网的建设。该区域由西部的努鲁儿虎山、松岭、医巫闾山,以及东部的科尔沁沙地和小凌河沿河沙地的低地平原共同构成,面积约620.9万公顷。

辽西北低山丘陵区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但受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近十年间,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治理和保护工作的推进,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开发。如果在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绿道建设中更好地与生态旅游结合,将会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增强旅游景观的体验感,推动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产业经济发展。

一、现状分析

随着国内生态绿道网的开发建设,旅游业藉此平台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生态旅游绿道网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绿道理论及其規划设计的探讨,分析得出以下问题:

(一)缺乏与生态治理相结合

辽西北低山丘陵区拥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区位,具有前沿性的生态屏障作用。而在经济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缺乏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治理,造成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稳定性受到削弱,出现水土流失严重,干旱严重,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威胁严重的环境问题。

同时,在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发展旅游型产业中,忽视了人口、资源和生态保护屏障修复与建设的矛盾,城乡环境整治力度较弱,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调整完善相对欠缺,从而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文化遗产的呈现度较低

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具有北方地区独特的地域文脉条件,拥有历史古迹、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但目前在旅游业发展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合理利用,历史遗迹呈散状分布。部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价值极高,但知名度较低,缺少对珍贵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难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例如朝阳市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呈现度较低;辽西北三市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旅游绿道网建设中未充分发挥其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辽西北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也缺乏一定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掘区域得天独厚的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将分散的文化遗产纳入整体网络之中,使其充当生态旅游业中的重要角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产业资源特色体现不足

近年,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特色产业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的有力支撑与强大后劲,但在探索特色产业的联动开发上还缺乏解决方案。比如,辽西北三市形成的特色种植、林果业、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玛瑙工业以及阜新农庄经济和发展农业新技术的特色产业以新业态出现,这些产业资源构建了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径。

但在这些特色产业中,能够融入生态绿道网建设过程并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的项目很少,进而忽略了特色产业对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潜在增值作用。针对丰富的产业资源,如何能够以生态规划概念,合理有效地参与生态旅游绿道网络体系建构,同样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目标与原则

生态旅游绿道网是以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为依托,以绿道为架构,以促进区域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体系。因此,本文提出在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将绿道网络体系与生态旅游有效融合的整体建设思路。具体目标与原则如下:

(一)生态保育优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生态保育主要包括栖地保护和环境复育,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与栖地多样性,针对已受破坏或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与重建工作,以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生态旅游绿道网的合理开发是体现生态保育价值的关键,能够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和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发挥绿道对生物廊道的保护与建设作用,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物种多样性的修复,形成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同时很大程度上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改善生态环境。

但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空间治理从单纯的线性整合向网络集成的方向转变,遵循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生态自然格局,强化对生态用地重要性的认识,强调不同类型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效链接和生态用地作为一个网络体系的特征。保护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功能区,挖掘生态基底,形成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运营和管理,把生态保育价值的提升贯穿旅游绿道网建设的全过程。

(二)网络化景观覆盖

目前区域内的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尚处于散布状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网络化梳理及规划,通过生态绿道的有机串联,使其具有连通性,优化绿道节点和路径,使各个旅游景观形成网络状结构系统。让各个节点间产生有机联系,构造“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发挥景观整体效果的同时,加强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节点的沟通,使区域特色与文化氛围得到强化和放大,这对辽西北低山丘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作为代表性的生态绿道,与独特的地域特色有机结合,在规划设计中发挥生态环境的基底作用,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整体效应,将生态环境与旅游景观融为一体的同时突出特色景观的感官体验。加强作为绿道网组成部分的绿廊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绿道建设发展节点、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的网络化构成,使景观得以更好地发挥欣赏与情感寄托的功能,在构建生态旅游绿道网的环境下,实现彰显景观文化氛围、烘托历史主体地位的效果,以满足旅游者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

(三)旅游业态多样化

在产业融合浪潮的带动下,传统旅游业也面临着多样化转型发展现状,需要与其他相关产业进行不断的沟通、融合,不断进行继承与创新,以产生新兴旅游业态,例如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等,构成具有新动力的旅游业态。目前,国内多地旅游业已实现了与林业、工业、畜牧业等其他产业的结合。因此,辽西北低山丘陵区也应在原有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有效融合生态绿道的各项功能,进行补充和更新,发掘其他产业融合价值,促进旅游业态向多样化发展,实现生态旅游绿道网的创新,制定乡村旅游的开发战略,构建乡村旅游格局。同时,根据实践和建设情况,将旅游资源与郊野型绿道、都市型绿道相融汇,在拓展旅游产业开发路径的基础上,形成全方位的旅游型绿道网,从而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策略

我国开展绿道旅游的实践相对较晚,在绿道建设上也与国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对生态旅游的开发缺乏整合载体,而生态绿道网则能够弥补这一欠缺。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针对性策略:

(一)以绿道为“藤”,串联沿线生态景观

选线以生态环境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和城乡绿地系统,确定生态绿道网整体框架,建立生态保护体系。由于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生态脆弱性限制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通过以植被覆盖度治理、水土保持治理、土地资源整合为主的三大整治理念进行生态保育,落实推进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级生态建设工程和千万亩经济林、青山工程,以及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等省级建设生态工程。

近些年,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实施了在干旱地区贫瘠山地栽植多涵养树种的生态保护政策,在重点水土流失区建设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利用油松、樟子松、白榆、刺槐、沙棘等植物进行水土保护所形成的山林,形成了具有生态屏障作用的林地景观;采取水平槽、竹节壕、梯田、谷坊等方式治理荒山、荒坡、荒沟处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而形成了梯田、谷坊与山林构成的特色景观。

除生态建设工程外,辽西北低山丘陵區拥有朝阳喀左凌河第一湾、凤凰山等优质的自然景观,与生态建设工程共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形成优选绿道网串联的生态节点,确定绿道选线布局密度与绿道容量控制,从而通过绿道以“藤”状结构串联各分散的生态景观,来构建具有生态保育的旅游绿道,构建生境链和生境网络,防止生境的割裂与退化,维护和保持现有的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

(二)以绿道为“脉”,整合沿线人文景观

自古以来,辽西北都是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与辽海文化三股文化之流的交汇处,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性,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旅游资源。因此,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历史古迹资源丰富,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就位于朝阳市境内。朝阳市还具有数量庞大的化石资源,被誉为“化石王国”,同时还是三燕王朝的都城(陪都),朝阳由此被称为“三燕古都”,形成了浓厚的三燕文化。它体现了一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也体现出丰富的民族特色——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大融合。作为辽东重镇和辽海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铁岭,拥有具有浓郁关东特色的绘画、曲艺、萨满教等民俗文化。此外,铁岭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二人转文化,被誉为“二人转之乡”。阜新地区是明清以来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接点,其汉蒙融合的文化特色为区域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其宗教文化独具特色。阜新瑞应寺、普安寺等是集悠久历史背景的佛教文化圣地,被誉为我国北方藏传佛教中心。

辽西北低山丘陵区人文景观独特且丰富,是集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三燕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一体的区域空间,深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要想破解文化遗产呈现度低的问题,就要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绿道的“脉”状结构,使具有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地相关联,以建设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绿道网。

另外,在以游览文化遗址、红色旅游资源和藏传佛教景观为主脉络的绿道旅游网中,应增添浓郁关东特色,以及以“金兀术塑像”等为代表的金文化民俗参观项目,发展辽西北独树一帜的风情旅游绿道网(图1、2)。

(三)以绿道为“蔓”,融合特色产业观光

目前,辽西北经济发展与辽宁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还相对落后,近年来,通过融合地区资源优势逐渐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因此,在生态旅游绿道网建设中,应该抓住这一契机,以绿道为“蔓”,将特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建立生态旅游的同时,更好地发掘该地区特色产业的旅游价值。

例如,阜新的玛瑙采集和加工历史悠久,丰富的玛瑙资源和先民的采掘加工共同造就了阜新的玛瑙历史。因此,可以先通过整合这一区域资源,构建玛瑙产业集群,继而营造出集群式发展态势,并衍生规模较大的玛瑙集散中心、加工中心和文化中心,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玛瑙产业集群融合到生态旅游绿道网中,打造特色产业的观光项目,在丰富绿道旅游系统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区域特色产业的推广。再如,铁岭西丰县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形成以鹿、柞蚕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内拥有世界性的鹿产品加工基地和鹿茸经销的集散中心。朝阳市主要经济林树种——枣树的种植有悠久的历史,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大平顶枣之乡”。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朝阳市枣树种植的面积不断扩大,大枣质量不断提高。

在此情况下,微观上可以将其作为生态旅游绿道网的串联节点,在该节点中,规划相应的农业采摘项目,加强绿道游憩体验感。宏观上,铁岭的鹿、柞蚕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以及阜新林果业和朝阳的特色种植都是良好的农业型观光项目,如将三市的特色产业进行有效联结,构建区域性产业观光网络系统,发挥生态旅游绿道网“蔓”状结构优势,则可以较好地体现区域资源特色以及其生产流程和管理组织方式,占领绿色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创新发展特色产业观光优势。

四、结语

构建生态旅游绿道网已成为当下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手段之一,同时也是辽西北低山丘陵区未来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实现路径。本文结合生态环境、区域文脉和产业发展特征对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绿道景观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以期为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玲.辽西北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与服务价值评估[J].防护林科技,2019(5):83-84

[2]祝仕贵.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0(16):116-117.

[3]生态廊道的构建[J].园林,2018(4):1.

[4]崔敏,刘文敬.“绿道”理念指导下的森林城市建设实践:以重庆市都市区绿色空间串联网络规划为例[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 第四卷.福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0:639-649.

[5]王福振.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5):1-2,8.

[6]“重大民生问题研究中心”调研组.以文化旅游发展动力助推“突破辽西北”:辽西北文化旅游资源考察报告[J].决策咨询通讯,2009(3):57-59.

[7]闫靖英.中国玛瑙之都[J].今日辽宁,2009(1):64-67.

[8]韩玉祯.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枣树树形改造关键技术集成[J].现代农业,2019(10):55-56.

[9]王昊天,陈珂,李秀义.绿色发展视阈下辽西北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J].辽宁经济,2019(9):57-59.

[10]赵德平,沈海泳.辽西北文化与旅游资源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商论,2017(13):48-49.

作者简介:

孙慧颖,大连理工大学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林墨飞(通讯作者),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设计研究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