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体验设计要素:人的生物性研究

2021-04-12刘曦夏冬李锐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验设计具身认知

刘曦 夏冬 李锐

摘 要:中国正在处于体验经济的时代,重视消费者获得的体验。现阶段设计原则多从构造、审美、功能、环保等方面考虑,除此之外还应考虑本能反应。文章从具身认知理论着手,论述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环境认知,并从生物学角度概括环境体验设计的要素,为体验设计提出新思考方向。

关键词:环境体验;体验设计;具身认知;本能反应

一、什么是环境体验设计

约瑟夫·派恩第一次对体验设计给出了定义: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美好体验的设计[1]。环境作为其活动背景,是体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往往以隱性的方式影响着体验感受。清晨推开窗,迎面而来的是明媚阳光还是满天雾霾,往往会直接影响我们这一天的心境,但这却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本文从心理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入手,以生物性角度重新构建环境体验设计,探讨其设计要素并提供参考性建议。

二、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环境认知

要想研究环境体验设计要素,我们首先应回答人是如何体验或者说认知环境的。

我们假设你站在一堵倾斜的围墙旁,你立刻就会下意识地远离它,不会久待。就像现在很多建筑的墙体会有很大幅度的倾斜,而人们选择舒适久坐的位置一定不会在大幅度倾斜的墙旁边,在那里人会产生一种不安感,这就是我们的无意识认知——远离那堵墙。因为我们的无意识认知联想出来它很危险,这源于人类的成长经验。

认知革命揭示的最令人惊讶的事情之一是,无意识认知在生活中极为普遍,甚至多达90%的认知都是无意识的[2]。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无意识认知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环境会引发我们大脑的直接反应,就像我们知道鬼屋并没有危险,但事实上,我们本能地感到害怕。有些无意识认知是间接的,它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构建的一个一个认知图式。当你从教学楼准备回宿舍的时候,看到门口就会形成联想,调取认知地图以估计走到宿舍需要多少时间,这些都是你过去经历创建的图式。所以我们理解环境有两种方式:直接反应和隐喻图式。而具身认知理论提出,无论是直接反应还是隐喻图式等等,都有一个载体——身体。认知是具身的,认知的内容由身体提供并会受到身体的限制,是心理、身体、环境三方协作的结果[3]。

人体验环境的过程,首先通过身体器官的接受,然后产生我们的无意识反应,或是直接反应,或是经过大脑加工提取的隐喻图式,最后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是发生在肉体内的,身体也会塑造和影响我们的思维。

三、环境体验设计要素:人的生物性

本文从人的生物学角度所探讨的环境体验设计要素,与具身认知理论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身体作为认知的重要来源,其本质特征能够对最终体验感受起重要作用。

(一)瞭望+庇护的环境模式

在整个人类的进化史上,自然世界生活的历史造就了人类的心理结构和身体结构,相较而言,现代城市的历史还太短,人类从生物学上还没适应。自然世界的生态系统、自然节律等进化规律会让我们偏爱某些环境模式。我们去到餐厅或者咖啡厅会喜欢靠窗或者靠墙的位置,因为后背有墙,人会觉得安全,有庇护感;靠窗是因为视野比较开阔,人能随时察觉环境中的变动。这种瞭望+庇护的环境模式,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的一个偏好。

(二)清晰易辨的整体形态

人类对环境中场景的理解过程是通过视觉迅速提取环境要点,然后想象出场景的大致布局。其中一个原因前文提到过,即人类视觉认知会受到身体的限制;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知觉无法提供场景的精准视图。人类通过快速扫描环境提取要点,过于混乱的空间会使人产生紧张感,就决定了我们对清晰易辨环境的渴望,有些场景构造或形状能够让我们快速认知。对称模式是人类最敏感也最容易理解的基本构造模式,会给人可预见性强、令人安心的感受,这源于人类在长期进化中认识到,自然界中几乎每个生物都是对称的,或整体对称,或局部对称,或整体和局部都对称。这也衍生出一个我们易辨的形状——分形,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4]。最大最简单的一组构造图式以基元图形库为基础(图1),基元是理解所有形态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自然界我们可以看到对称、分形、基元的形状,所以我们在数千年的进化过程中本能地寻找这样的构造并从中发现乐趣。

(三)模式化复杂性

一个清晰易辨的环境,会使人产生愉快感,但是完全相同和重复则会让人觉得沉闷。从美国曼哈顿城市的平面图看出,城市以横平竖直、直线交叉的原则构造,使人能够很清晰地认知环境,但是这样也会过于呆板和乏味而让人感觉不舒服。过于强调其秩序性,从而抹杀了模糊性、复杂性、神秘性的环境会让人想要逃离。

纳萨认为视觉质量较高的空间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适宜的复杂性和必要的秩序性。所以在设计中,简单的模式必须配以复杂的元素。最原始的模式化复杂性是对于空间的切割分块,我们会依据建筑材料和形体,或者建筑的活动背景对空间进行简化。基元的基本形态有助于我们快速地对空间进行简化分块,帮助我们迅速理解空间的结构布局和功能布局(图2)。模式化复杂的方式多种多样,可利用不同的元素,包括材料、表面线索、纹理、颜色、形状、体块,引入施工细节等等。其中习惯化是打造复杂性的最大阻碍,熟悉的、没有威胁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不会引起我们注意,所以去熟悉化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通过反差的设计手法推翻我们的无意识期望,能使人在短时间内产生许多遐想与思考。

(四)自然元素

基因学研究表明,人类亲近自然是天性。对于自然元素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本文简要提及以下几点:一是自然光。自然元素中阳光最受推崇,日光能够抑制褪黑素的释放,能够增强免疫系统,能够刺激骨骼生长,能够缓解压力。数据表明,当办公楼从无日光的环境搬到引入大量自然光的建筑后,员工工作效率提高了近20%。同样,商场如果能引入大量自然光,一般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使顾客停留时间更长[5]。二是绿色植物。芝加哥、费城等社区研究都发现,财产犯罪发生率与绿植覆盖率成负增长关系,绿植覆盖率越高,犯罪发生率越低。绿植的覆盖率高,邻里之间的联系会更紧密,他们的社区感更强。三是具体地形。除了自然光与绿色植物,我们还对一些具体地形有强烈的反应。除了前文提到的“瞭望+庇护”的环境模式外,还包括自然界中的空间漩涡,例如,自然界中河流流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一个的漩涡,同理,放入景观设计中的“漩涡”更能够吸引人停留。

(五)心理图式

我们会在生活中构建起其一个一个的隐喻图式,有些隐喻图式是人类共有的,并且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比如,当我们在散步时看到一栋很大很高的建筑时,心里会联想出它可能很重要,这源于我们婴儿时期都有过的体验。那时照顾我们的人比我们大很多,又比我们强很多,其会保护我们,和我们一起玩耍,所以我们逐渐形成了“重要即大”“结实即重”的观念。这一类还包括:向上即好、向下即坏,规模大、尺寸大即势力大。

有一大类图式会引发一些没有逻辑的联想性认知。就像我们看到国家体育馆会立刻联想出鸟巢,这是由形态线索引发的联想性认知。还有很大一部分由表面线索引发的联想性认知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包括温度、颜色、材料、纹理、图案、施工细节等。对于表面线索的理解需要参照记忆中对类似表面的体验,表面体验的记忆不仅包含视觉信息,还包含触觉、嗅觉、听觉以及情绪信息等。因此,与形态线索相比,表面线索更能影响我们的整体体验[6]。

四、结语

从生物学角度所探讨的环境体验设计要素就是遵循人类进化的本能反应,基于此,本文提出环境体验设计要素:瞭望+庇护的环境模式、清晰易辨的整体形态、模式化复杂性、自然元素、心理图式五个方面,为体验设计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新视角。在之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派恩,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鲁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9.

[2]DAMASIOA. Self comes to mind: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M].New York:PantheonBooks,2010:5.

[3]戈德哈根.歡迎来到你的世界[M].丁丹,张莹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2.

[4]BIEDERMANI. Recognizing depth-rotated objects: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nd theory[J].Spatial Vision, 2001(2):241-53.

[5]HEERWAGENJ H. Investing in people:the social benefits of sustainable design, [EB/OL].[2020-12-15].cce ufl.edu/wpcontent/uploads/2012/08/Heerwagen. pdf.

[6]ACKERMANJ M, NOCERAC C, BARGHJ A.Incidental haptic sensations influence social judgments and decisions[J].Science, 2010(5986):1712-1715.

作者简介:

刘曦,西南林业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照明设计。

夏冬,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室内设计。

李锐,西南林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照明设计。

猜你喜欢

体验设计具身认知
体验设计导入校园网人事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初探
以迪士尼乐园为例探析体验设计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运用具身认知理论 开拓新型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