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余华《活着》中的生命哲学

2021-04-12王铭浩宫伟伟

文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余华

王铭浩 宫伟伟

内容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直面死亡,积极思考和筹划人生的生命哲学观。这种生命观鲜明地体现在小说主人公福贵及其妻子家珍面对生活中的诸多苦难所表现出的那种坚韧、顽强的生活态度上,也无疑有助于我们树立坚韧不拔的人生观,对自身生命意义和现实生活进行关注和反思,进而减少当前社会存在的“奶头乐”文化危机。

关键词:余华 生命哲学 《活着》 向死而生

死亡历来是诸多中外作家和哲学家所探讨的对象。他们关注死亡是为了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活着,并理解生命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诚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说,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1]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生存状态有两种,一种是“非本真”的狀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总是会受到他人或他物的影响,沦为常人,没有了真实、真正的自我;另一种是“本真”的状态,它是指超越沉沦和现实中的种种束缚,充分体现出自我生命的价值。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与不可避免。[2]本文所谓的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实质上就是人们对死亡的一种认知,将死亡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既能够意识到死亡,又能直面死亡,纵然会因为亲情、爱情、责任等种种原因不愿轻易离世,但最终也会因为自知死亡的不可避免,而更加积极地思考和筹划人生。余华小说《活着》的面世,给予我们关乎生命的思考与启发,小说人物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死亡时所展现出的忍耐和包容,正是对向死而生这一生命哲学的生动诠释。

一.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在小说《活着》中的表现

余华的小说《活着》成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由一位阔少爷沦落为佃农的一生。在短短几十年的岁月中,福贵先后经历了七位至亲的逝去,最终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伴。在这一过程中,福贵及其妻子家珍等人虽屡屡遭受锥心刺骨的痛苦和折磨,却始终都在忍耐中顽强地活着,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

1.福贵的生命态度

徐福贵是小说《活着》的主人公,原本是位阔少爷,却由于嗜赌如命,在一次赌博中遭人算计,输光了家业。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身边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逝去,失去亲人的痛苦一次又一次的撕扯着福贵,使他一次次陷入绝望,却又一次次在绝望中努力地活着。在父亲死后,福贵曾像染上了瘟疫,整日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一会儿眼泪汪汪,一会唉声叹气,他的妻子家珍也被岳父接回了家。但福贵最终没有因此放弃活下去的意志,他后来看到母亲和女儿凤霞要辛辛苦苦地学着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体力活,感到十分心疼,便重拾了努力活下去的信心。福贵的母亲在其被拉去当壮丁期间去世了,痛失至亲与两年流离在外的苦难经历,使福贵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而家珍在此时的回归,又更加坚定了他顽强活下去的信念。

在儿子有庆死的时候,福贵背着生病的家珍,满心绝望地把儿子埋了。在那段时间里,所有的痛苦都压在福贵一人身上,后来家珍知道儿子去世后伤心不已,福贵又在旁边积极地开导她。自家珍得软骨病到去世,福贵一直细心地照顾她,给予她生的希望。家珍死后,福贵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3]在女儿凤霞因难产去世后,福贵又劝痛不欲生的女婿二喜忘了凤霞。家里的亲人都死在了福贵的前面,都是福贵亲手埋葬的。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生离死别,在面对亲人离世和一系列苦难时,他选择了忍耐和接受,期许着在世的家人能够好好地继续生活下去。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福贵通过生活苦难与至亲死亡的洗礼,获得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正确认知:直面死亡,踏实地活着。

2.家珍的生命态度

家珍是小说《活着》主人公福贵的妻子,娘家家境殷实,却在福贵家破产后,心甘情愿地跟着福贵过粗布短衣的生活,陪伴福贵度过一个又一个艰苦日子。在得知儿子有庆去世的时候,已经病重的家珍扑在儿子坟前到黑夜,这是何等的痛心。后来医生诊断家珍活不过一个月,但是家珍却奇迹般地多活了很久。有一次分明到了最后时刻,家珍开始酸苦地向福贵交代后事。福贵对家珍说:“你就舍得扔下我们?”[4]第二天早晨,家珍轻声说着“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5]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后来,家珍对凤霞说:“全靠你,全靠你心里想着你娘不死。”[6]其实也是家珍心里想着凤霞,想着福贵,想着整个家。这是一种为了家人而向生的意志力量,这力量包含着家珍对福贵、对这个家深深的爱。这个家也给了家珍活下去的希望,即使生活让她如此苦痛和艰难……

在患上软骨病期间,家珍不想成为家人的累赘,努力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于是她恳求队长让她干重活。当她割稻子时,摔了下去,一头碰到了镰刀流了血,她没有担心自己的伤势,而是问福贵:“我还能养活自己吗?”[7]家珍勇敢独立,即使在病重时,她也没有将自己完全托付给丈夫,她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和福贵一起撑起这个家,一起坚强地活着。家珍一直相信并挚爱着自己的丈夫,她一直尽自己所能地给予孩子最好的。家珍这一女性形象,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真善美:对家人珍惜,对命运不屈,对生命敬畏。同时,家珍对主人公福贵的命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福贵能够更加坚强地活下去。家珍的一生就一直这样顽强地活着,一直寻找生的可能,始终向死而生地活着。

二.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所具有的意义

1.培养坚韧不拔的人生观

“死亡”是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面对的课题,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终点。面对死亡,每个人似乎都有太多的悲伤、未知和恐惧,然而命运对人的考验还不仅仅是死亡本身,更有以何种态度活着。[8]在读完小说《活着》主人公福贵所经历的这一系列悲剧和苦难之后,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往往会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使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升华。在多元化价值观与“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下,当前社会出现了很多自命“佛系”的青年人,他们知难而退、听天由命;与此同时,又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沦为房奴、车奴,面对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感到难以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更有甚者,还没有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就轻易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及其妻子家珍所表现出的那种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给予了我们关乎生命的思考与启发,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于生命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树立起坚韧不拔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此种向死而生的哲学更能激励我们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体味生命的真谛。

2.扭转当前社会的文化危机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人的价值观异化、交往异化等。如今人们已严重依赖于微信、QQ、微博、抖音等计算机(手机)应用程序进行交流、沟通,从而丧失了部分自身原有的功能和主体意识。[9]人的主体性的缺失意味着其独立思考的时间减少和能力减弱,人们会因此逐渐陷入“奶头乐”的文化危机。所谓“奶头乐”主要指20%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财富的人为避免阶层冲突,而制造出大批量的“奶头”——让其余80%的人口转移注意力和不满情绪的产品(如网络、电视和游戏等),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在被这些“奶头”困扰,沉迷于刷抖音、聊微信、刷微博等各种消遣活动中不能自拔。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提倡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本质、情感、价值和道德,十分有利于唤起人们主体性的复归,促使人们对自身生命意义和社会现实进行关注和反思,從而为扭转当前社会的文化危机,营造良好的氛围。

纵观小说《活着》,我们常常会为福贵、家珍等人物的遭遇及其应对而感慨、惊叹,同时也往往会被他们秉持的那种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所折服。福贵、家珍等人能够直面死亡,在苦难中积极地思考和筹划人生。他们身上的那种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既让人印象深刻,又无疑有助于激励我们直面生命中的苦难,立足现实,努力构建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人生总有苦难和死亡,苦难和死亡带给我们的当然是无尽的痛苦,但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直至死亡的到来。小说《活着》用福贵和家珍的遭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活着是对生命最直观的诠释,是对生命最直接的体验,也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参考文献

[1]徐健翔.活着的意义——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解读[J].红河学院学报,2020(06):140-141.

[2]陈婧.从乔伊斯的《死者》和余华的《活着》看东西方生命哲学的异同[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3.

[3]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82.

[4]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27.

[5]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28.

[6]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44.

[7]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05.

[8]燕铮铮.论小说《活着》中体现的生命哲学[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4):38.

[9]翟亭亭,安北江.论中西方生命哲学的特点及其意义[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03):130-13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两汉齐地文化的文学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K2017B17)。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余华
温暖的假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的“优点笔记”
那件棉大衣
余华:作家与厨师
余华认为历久弥新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读与写(节选)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