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着来的”背后
2021-04-12周大桥
周大桥
同事祥松的父亲,八十有四,因病而逝。临终前,老人被送去医院抢救。护工不解地说了一句:你们和农村是反着来的。我们老家那里谁病重了,都是往家里拖,你们这里都是往医院里送。
反着来的?护工来自苏北农村,他一语道破的是城乡差别,是贫富差距,也是观念差异。
网上早先有个段子,说得更加全面透彻——
俺们刚买上私家车,你们又改骑车或走路了。
俺们刚可以放开来吃荤菜,你们又改吃素了。
俺们刚吃饱穿暖,你们又开始减肥了。
俺们都想往城里跑,你们又到乡下休闲度假了。
俺们刚能歇会儿不用擦汗了,你们又去健身房、桑拿房出汗了。
俺们刚把青菜上的虫子灭掉,你们又爱吃虫子啃过的青菜了。
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流行单身了。
俺们这边剩男多,女的很抢手,你们那边剩女多,男的吃香。
俺们刚把破裤子扔掉,你们又流行破洞裤了。
俺们以存款多为乐,你们以借贷消费为荣了。
俺们在外打工春节才能回趟家,你们过节喜欢出门旅游了……
這样的行为差别,可能在城市和乡村的不同人群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其实,不同职业、年龄、地域的人群,日常行为或偏好也都有差异,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
譬如,逢年过节,大多数人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而记者和警察常常往外跑,去往新闻现场,事发现场。
譬如,同一时段,南方人在艳阳里露着小蛮腰,北方人却在炕上裹着貂。
地域的差异越大,人群的行为反差有时越大。譬如,国内与国外:时差,他们黑夜,我们白天;季节,他们冬季,我们夏日;姓名,人家(多指欧美国家),名在前,姓在后,东方国家这边相反。
柏林艺术大学的一位北京姑娘,13岁随父母迁居德国,大学毕业后游历伦敦、纽约等地。在东西文化的不断冲击中,她慢慢总结出自己分别生活了13年的北京和柏林,并绘制了一组具象直观的信息图,蓝色代表德国,红色代表中国,内容涵盖生活方式、周末街头、交通工具、美的定义(肤色)、情绪表达、人际关系、洗澡时间等等,好多方面我们都是反着来的。
个体的“反着来”,是另类,而群体的“反着来”,往往是有研究意义的文化现象。反着来的,无论多数派还是少数派,并不都意味着落后、困顿、尴尬。有如一条大道的左侧右侧,能说它孰优孰劣?而文化的差异,往大处说,拓宽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及自我的认知,训练人的包容能力,激发人的交流欲望;而往小处说,世界那么大,不正是因为万别千差,多元多样,多姿多彩,才更好玩吗?
杨树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