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流水账
2021-04-12邝立新
邝立新
有好几年的时间,我在南京苏州两地奔波,家庭和工作分置沪宁线两端。初到一个地方,会有新鲜感。本地人习以为常的风景,在我看来,别有一番滋味。一座灯塔、一条巷子、一家书店、一条河流,甚至一场雪、一阵风、一碗面,都让我无端生出许多幻想。如今,我也成为南京人,每天在鼓楼大街小巷中穿行,那种陌生、疏离和好奇的感觉却渐渐淡了,生活终究变成流水账。
南阴阳营魅影
北京西路上有太多的机关,连路边梧桐树也拥有不凡气质,一棵棵整齐排列,让人肃然起敬。走到上海路,学校饭店多起来,年轻面孔笑容洋溢,心情随之变得轻松。
晃进南阴阳营,巷子长不过几百米,宽不过三四米。两侧均是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的居民楼。来来往往的人极多,临街住房全改造成门面。南京人出了名的爱吃,餐馆生意便生生不息。巷子里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各种饭店口味繁杂。菜场边上开设日杂百货、药店、干洗店……有了这些,平凡生活里需要的一切都具备了。
巷子里餐馆常常变换。一段时间不去,一些旧的忽然不见,崭新店招又挂出来。就像今天看到这家酸菜鱼,记得原本位于北京西路四条巷口,不知何时搬到这里。店里常年提供酸菜鱼和四道经典凉菜(拍黄瓜、花生米、切皮蛋、凉拌西红柿)。厨房腌着一大盆青鱼鱼肉,上面撒满各种汁料,鲜嫩无比。去的次数多了,总感觉“鲜”得不正常,隐隐有些担忧。日子一长,又忍不住想尝。
在这些变幻的风景中,修锁匠老张的铺子倒成了相对固定的存在。一天深夜,我抄近路从巷子里穿过。两侧店面和楼上民宅都熄了灯。一阵风吹过,眼前飘过一个黑影,似又听到一阵哭声。再回过头来,黑影已无踪影,哭声若有若无。习惯了白日的热闹场景,第一次走进黑暗中的巷子,气氛竟如此诡异。我抱紧双臂,疾步往前走。临近出口,见巷口铺子还亮着灯,心才稍稍安定一些。
锁匠生意是最安稳的。只要有人居住,特别是人口繁密的老小区,开锁配钥匙的事总少不了。老张的手艺也是家传。搬到这条巷子也三四十年了,却始终没有一个固定铺面。风吹雨打,都窝在这个路边搭建的铺子。他看到我走来,便跟我寒暄道,有位年轻姑娘傍晚时找他配钥匙,说凌晨下班来取,不然回不了家。他等到现在,也不见人来,不知还来不来了。我四处看了看,压低声音问老张刚才有没有看到有人走过。他摇摇头说,没有呢,不过,听说有一位老人过世了,这个巷子是个老街巷,住了许多老人,天气寒冷时,总有人熬不过去……
在我的印象中,这条巷子一直与“吃”相关。有时食堂吃腻了,跟几个同事,晃荡晃荡,就走到这里。吃麻辣烫的以年轻学生和情侣居多。年过三十的老男人坐在一起,跟环境极不协调。一家牛肉面馆位于幽深黑暗的楼道里,油烟机上厚厚的油,昏黄日光灯上积满黑灰,牛杂面却有一种回味悠长的卤香。夏季小龙虾,冬季羊肉汤,近年来引领南京街头小吃风骚。精瘦羊腿肉,奶白色汤汁,配上新鲜出炉的烧饼,撒上辣椒油和韭菜花,也是冬季里一道暖心暖胃的时令菜。
听老张这样说,才突然记起,有一位老人常眯缝着眼睛坐在巷口晒太阳,莫非就是他了。细细想来,巷子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人:始终守着彩票开奖的日杂商店大叔,修鞋店沉默寡言的老头,饺子馆外嬉戏的孩子,牛肉店面容模糊的老夫妻……这些过客眼中瞬间的风景,对身处其中的人而言,就是一辈子的生活。
走出巷子,宁海路上路灯明亮,似又回到人世间。回头望去,锁匠铺子的微弱灯光,在寒风中摇曳。老张和巷子里那些店,也消失在夜色之中。
青岛路食神
鼓楼这一片是政府、企业和高校的聚集地,聚集着各种各样的饭店。高档酒店、西餐酒吧、私家菜馆、简陋的苍蝇馆子和路边摊,从不缺乏拥趸。南京的好和不好,归结于一个字——“杂”。小街小巷里老房子斑驳破旧,线路随意缠绕在违章建筑上,大街上不小心会踩上宠物狗的“杰作”。也是因其“杂”,南京人有幸品尝到各地美食。川湘鲁、淮扬沪、鄂豫皖,在这里和谐共处。
青岛路位于南大老校区西侧,是我们常去的一条巷子。三四百米的狭长道路两侧,开满了适合学生们消费的各式饭店。从西北风味的穆斯林餐厅、兰州牛肉拉面、新疆羊肉串,到西南的重庆小面、宜宾燃面、麻辣香锅,再到南京本地的酸菜鱼、牛肉锅贴,甚至还有日本料理、韩国烤肉、土耳其餐厅,以及花甲、烤翅、撸串、臭豆腐、烧饼等路边小吃,简直就是小型的万国美食博览会。
快入冬时,我开始去南大游泳。池子里的人渐渐稀少,人在水里才能舒展开来。游了近一小时后,打开热水,冲掉一身疲乏。这时,肚子也饿了。沿着操场,从北大楼前的草坪穿过,经过金陵大学旧址。高大的银杏树下,许多人举着自拍杆。地面到处是金黄色落叶,雨后有一股潮湿清新的味道。学校积存下来不打扫,反而成了一道风景。从浓密梧桐林走过,迎面而来一群群年轻身影。
出大门,拐弯就是青岛路。夜幕降临,家家饭店招牌点亮,混杂了烧烤、油烟、酒精和香水的味道在空气中飘荡。身边一对情侣,女的面容精致,男的轮廓分明,一看就是韩国人。他们犹豫争论许久,最终走进酸菜鱼店。外国人的口味,实在难以捉摸。曾在一家小餐馆吃饭,老板殷勤询问我身边两个老外的意见,他们竖起大拇指,连连点头。其实,他们跟我吃的是同一个菜:西红柿炒鸡蛋。咸得要命,鸡蛋也不成形。以我蹩脚的厨艺,也不至于做成这样。
想想一个人吃饭,还是吃面最靠谱。吃面也有很多选择。这条路上就有燃面、炒面、拉面、刀削面、锅盖面、皮肚面等,還有新疆餐馆里大盘鸡或四川菜馆剁椒鱼头里的宽面。这家重庆小面味道还不错,据说吃过就不用再去排队排成仙的“孟非小面”。店里调料味道很正宗,麻辣鲜香,说是从重庆空运过来的。
重庆面店老板年轻帅气,喜欢当着客人的面训练服务员。“我们家的肥肠很好,里面一点肥肉都没有,洗得干干净净。但是呢,容易变色。所以,煎肥肠一次不能煎得太多。”“地面和桌子要时刻保持干净,客人来了第一印象很重要,做饭店最重要的是干净、体面。”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想来也是一种宣传手段。四周墙壁上摆放着旧磁带、CD、VCD、旧书、足球、羽毛球拍等,兼做装饰和二手交易之用。学生们离校之前,一些不便和不愿带走的东西,就留在这里。
从店里出来,夜已黑透。走过爱德基金会,路旁是赫赫有名的“南大炒饭”。高峰期已过,老板娘懒懒斜坐在塑料凳上,香烟在黑暗中发出若有若无的光。无声中,自有一种淡定与从容。据说,她已经在这里炒了二十年饭。虽然仍然是一个临时搭建的棚子,却成为南大的一个符号。南大学生常带外地朋友到这里吃炒饭。炒饭味道如何,我没尝过,也没有发言权。坚持这么多年,自然有它的道理。愈是平淡的东西,愈是有动人力量。“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还记得《食神》中的黯然销魂饭吗?这一碗炒饭,也是南大人的“黯然销魂饭”吗?
饭店一直在这里,好在学生是流动的。等他们吃腻了,也就可以各奔前程。也许到了另一座城市,还会怀念起青岛路的食神,怀念这些种类繁多的小吃,怀念曾经的青春。每年九月,像是按了遥控器上的重播键,校园里出现许多稚嫩面孔。他们来到青岛路,一家一家去尝试。因此,青岛路可以永远热闹下去。
防空洞书店
武汉也有防空洞。从武大行政楼到教工宿舍,可以抄近路穿过狭长洞穴。防空洞位于珞珈山下,如果不是藏身校园,可能早就被改造成麻将馆、棋牌室或火锅店。南京,毕竟六朝古都。读书人多,文化底子厚,不似武汉入世之深。闹市区五台山下防空洞,隐藏着一座“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也不足为奇。
先锋书店的下沉式入口低于地平线。从一扇小门挤进,豁然开朗。店内两侧浩浩荡荡摆满各种书,大概有上万册!在里面随便走走,东翻翻,西看看,大半天就过去了。那些无尽之书,像一個巨大黑洞,吞噬着时间。走到外面,天都黑透了。放眼望去,车水马龙,霓虹闪烁。
因其独特氛围,身处书店的人,举止行为也异于平常。我曾遇到一位青涩姑娘,还是在校学生,闲暇时兼职卖书。跟我推荐熊培云新书。问她为何喜欢熊时,竟脸色绯红。一对老夫妻,满头银发,已近古稀之年。老太一本《西藏生死书》,老头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部头,看得很投入。还有身材高挑的女模特,带着摄影团队,在书店拍写真。先锋书店经常举办文化活动:新书推介会,文艺电影主创见面会以及歌迷见面会。我曾参加诗人小海的新书发布会。那是一个很冷的冬天,他的朋友大多是小说家、诗人。大家聚在一起,说起以前写诗歌、办诗刊的往事。在我听来,好像是很遥远的故事,散发着八九十年代的迷人气息。
好的书店之于城市,与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之于城市的意义,毫不逊色。台湾书人钟芳玲在《书店风景》中,写到许多地标书店,比如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纽约的高谈书店、史传德书店等。这些书店的历史,与这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乔伊斯《尤利西斯》最初发表时,据说有伤风化,无人愿意出版。莎士比亚书店老板丝薇雅?毕奇女士独具慧眼。在她运作之下,《尤利西斯》成为当时的超级畅销书。莎士比亚书店消失二十余年后,乔治?惠特曼延续莎士比亚书店的传奇,开办至今,成为塞纳河左岸的一道美丽风景。我喜爱的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开场镜头就是这座传奇书店。顺便说说,钟女士真是一位任性有趣的奇女子。她不仅热爱书店,还把逛书店的爱好变成文化行为,写出颇有价值的书话三部曲。
鼓楼是南京书店聚集地。有南大校园内的万象书坊,玄武门凤凰书城,新街口大众书局,清凉门西西弗书店,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二手书店。在这个网络便捷的时代,逛书店更像是怀旧和休闲。许多人只逛不买,给书店经营带来许多困难。万象书坊背靠大学,兼营咖啡餐点,与大学生联系紧密。凤凰书城更像图书超市或大卖场,书店气氛淡薄。大众书局开了借书业务,读者能将新书借回家阅读,也是皆大欢喜。西西弗与一家咖啡店合营,让我想起衍生品众多的苏州诚品。
相比于售卖新书的书店,逛二手书店或古旧书店,更能得到淘书的乐趣。那些个性迥异的书店主人,创造了书店的历史和风格。他们才是书店真正的灵魂。苏枕书在《京都古书店风景》中写道,他们(书店主人)也会有寂寞和悲哀,但总能话锋一转,笑云:“自己的心意,只要能传达出去,哪怕仅有一个人领会,就觉满足。”这样微不足道又缠绵悱恻的心意,也许正是爱书人所期待的。
双面秦淮
穿过厚重城门,我爬上清凉山旁的老城墙。初冬天气,阳光温暖动人。城墙护栏在青石板投下道道光影。一阵风吹过,银杏叶落了一地。枫叶也开始变红。草丛中一株株不知名的小花,冬日里依旧开得繁盛。远处高楼林立。秦淮河闪烁着光,河水缓缓流动。河畔聚集许多市民,或捧着曲谱唱歌,或迎着太阳练太极,或戴着头巾跑步。踩着轮滑的孩子,贴着地面迅速移动,像野地里的兔子。
人与汽车,高楼与平房,大桥与电视塔,构成眼前风景的基本风貌。从城墙上望去,这片风景的核心,依然离不开这条河。整个南京城的繁华,也与秦淮河密不可分。通常说的十里秦淮,位于老城南东水关至西水关一带。老城南的繁华,从《儒林外史》的描述中可见一斑。楚汉争霸、六朝金粉、大明建城,乃至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历史上一场场大戏接连在这里上演。我常想,如果有人在乌衣巷或朱雀桥架设一台摄像机,记录这些历史片段,会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
我们或许能看到卧薪尝胆凯旋的越王勾践,带着一帮士兵治理城防;或许能看到少年英雄项羽,带着八千江东子弟出征之前,尚在城里悠游;或许能看到王导、谢安家夜夜笙歌、宾客众多,一群黑褐色燕子在梁间飞来飞去,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如果往前快进,你还能看到太平军与湘军对垒,鲜血染红整条河流;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中山先生意气风发,带着一帮幕僚,植下许多梧桐;也能看到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坐在画舫里品茶赏景。就像看古镇必定要清晨,感受秦淮河的风情,最好是细雨微风的夜晚,坐画舫,听桨声,看河房。白天的秦淮河是平淡、朴素的。到了夜晚,才显出她的妖娆和妩媚来。传统的秦淮风月,是一种暧昧、浮华的美。北方政权南迁,带来许多挥金如土的贵族。偏安一隅的王朝,则让许多人生出幻灭感。来到金陵的人们急于从现世生活中寻求麻醉,逃避江山沦陷、国破家亡带来的巨大痛苦。
如今的秦淮河,历经沧桑,铅华洗尽。河边的许多小店门口排着长队,有些人等候几个小时,只为买几只烧饼或一碗鸭血粉丝汤。没有灯红酒绿、桨声灯影的陪衬,秦淮河就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跟日常生活更加贴近。然而,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依然隐藏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种耐人寻味,正是秦淮河的迷人之处。
责任编辑:陆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