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花清供之《端午景图》
2021-04-12朱万章
朱万章
笔者在(《王时敏花卉画研究》一文中谈到王时敏(1592-1680)的四件水墨花卉,分别为作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的《端阳墨花图》(苏州博物馆藏)、十八年(1661)的《午瑞图》(广东省博物馆藏)、康熙十五年(1676)的《端午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无年款的《茄竹图》(天津博物馆藏)。在文中,笔者也谈到庞元济(1864-1949)在其《虚斋名画录》中著录一件《王烟客端午景图轴》,但可惜未见作品行世。近日翻阅田洪编著的《王南屏藏中国古代绘画》时,赫然见王时敏《端午景图》,颇为兴奋,遂援笔为文,以补前文之不足。
王时敏的《端午景图》又名《午瑞景图》。是图描绘瓷瓶中放置蜀葵、艾草、菖蒲、石榴花等数种花草。瓷瓶为带冰裂纹的丰肩敛腹瓶,各类花草为端午时节常备的佳物。艾草、菖蒲等均有祛邪的功能,往往成为端午时节各家门前悬挂之物,故在瓷瓶中放置这些祥瑞花草,既有清供把玩之意,更有辟邪纳福的愿景。在绘画的瓷器中出现冰裂纹的现象,并不多见。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刻意以冰裂纹为美的瓷器始于南宋哥窑。自此之后,历代都可见冰裂纹瓷器。以一个专业画家而将冰裂纹瓷器引入画中,可见王时敏的审美趣好。这种现象,与其《端阳墨花图》(苏州博物馆藏)相类。《端阳墨花图》是将多种花草置于铜壶之中,可见王时敏在绘制此类水墨花卉时极为考究。或许此类瓶(壶)插花卉来自其对景写生。诚如是,则更可见其书房雅好。画中,所写花草多以浓墨与淡墨相间,墨色层次分明,体现出作者在驾驭水墨方面的娴熟技艺。
王时敏在画中题识曰:“癸巳端阳戏墨,西庐老人”,钤朱文方印“王时敏印”和“西庐老人”。“癸巳”为清顺治十年(1653),时年王时敏六十二岁。在王时敏传世的水墨花卉中,此画属年代最早者。在此画的诗堂,有王掞和顼龄题跋。王搂题曰:“此先大夫真迹,于兹六十余年矣。吴中人携入长安,云冈蛭爱而展玩,弥日不置,余特购遗之,并识岁时于帧首。康熙丙申清和既望,西田掞题”,钤朱文长方印“含誉楼”、自文方印“搂”和朱文方印“西田居士”。
“康熙丙申”为康熙五十五年(1716),时年王时敏已下世三十六年,据此画作成已六十三年。王掞(1645-1728)为王时敏第八子,字藻儒,号颛庵,别号西田居士,康熙九年(1670)翰林,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擅画山水,能得家法,但画不多见,仅见有《山水》扇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行世。项龄题曰:“娄东奉常公以名德世其家,游神翰墨,乃余事也。山水固集宋元之成,至其点染花卉,世未尽知。观此娟秀古雅,纵横中自分条理,有非专门名家所能仿佛者,片纸尺幅,珍逾拱璧矣。康熙庚子清和下浣,顼龄题”,钤自文长方印“画舫斋”、朱自文连珠印“顼龄”和“瑁湖”。
“康熙庚子”为康熙五十九年(1720),时年王时敏已下世四十年。“顼龄”即王顼龄(1642—1724),字颛士、容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著有《世恩堂集》,擅书法,有《行书诗》(南京博物院藏)行世。从王氏题跋可知,王时敏确实非以水墨花卉擅长,但其别出一门的写意花卉,又确非时流所及。
在画心右下角,有鉴藏印两枚:一为朱文长方印“金黼廷瘦仙氏考藏”,一为自文方印“虚斋审定”。前者为金望乔藏印。金为清道光、咸丰年间上海金山人,字黼廷,号瘦仙,富藏典籍、金石书画,编著有《雪鸿楼古器铭文考》和《雪鸿楼书目》;后者为庞元济藏印,庞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南湖人,富藏法书名画,编著有《虚斋名画录》和《虚斋名画续录》,此画即收在《虚斋名画录》中。庞氏除著录款识、印鉴、题跋外,对此画并无评鉴,只注明“水墨瓶花”。在庞元济之后,此画归美国书画鉴藏家王南屏(1924-1985)所藏。由此可知,自清代康熙以后至道光、咸丰直到民国以降,此画一直流传有序。
王时敏本以山水见长,其山水构图繁密,水墨与赋色兼具,是为清初画坛的重镇,对有清一代的山水画影响甚巨。水墨花卉仅系其余兴。据不完全统计,王时敏的水墨花卉都成于耳顺之年后。此时,王时敏已经名满天下,成为“国朝画苑领袖”,“以故四方工画者踵接于门”,在此情况下,他自然无暇花费过多时间在较为繁复的山水画中,相反,对于简洁而富有寓意的水墨花卉,则成为其应酬画的权宜之选。故水墨花卉的传世之作,多完成于彼时,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其水墨花卉,大抵可看出其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并非意笔草草,率意为之,而是工写结合,气韵高古,亦可见其在水墨的运用方面表现出的游刃有余,这与其赖以立足画坛的山水画是相通的。在“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中,其弟子王晕(1632—1717)在专精山水之外,偶亦擅花卉,且有《岁寒图》和《岁朝图》(均藏南京博物院)等诸作行世,这会不会也是受其影響呢?
(编辑/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