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2021-04-12何国胜

南风窗 2021年7期
关键词:施展斯密余华

何国胜

《破繭》

施展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年12月

当《权力的游戏》中的肥宅山姆走进学城的图书馆时,他呆站在那里,被眼前高耸的排排书架震撼到。因为在他们那个世界,那些书架上的书就是关于他们世界的记忆。就像学城大学士告诉山姆的那样:“在学城,我们活着有不同的目的。我们是这个世界的记忆,山姆威尔·塔利。没有我们,人类只会比狗强一点。”大学士所讲的记忆,便是现在笼统而言的历史。而他对历史的重视,一点都不过分。历史并非是对过去之事的简单记述,不了解过去,我们就无法理解现在,不理解现在则无法未来面对。这便是“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这句话是学者施展的一门在线课程发刊词的标题,如他所说,历史塑造了现在和未来。

2020年,注定是一个要被历史着重书写的年份。“庚子年,大瘟疫。”人类世界陷入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恐慌和无序中,随之而来的是频频振翅的“黑天鹅”。将视野放远,我们便会发现瘟疫、灾难几乎是与人类共生的,漫长的历史以及未来中,它们一直是并仍然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是如何才不至于不断重蹈覆辙?”这是学者施展在其新书《破茧》前言提到的问题,紧接着他自己又做了回答:“条件之一便是,我们会如何记忆它们”。“历史学家如何记忆,这个民族就会如何记忆”。《破茧》一书是施展对过去的2020年所留存记忆的个人整理,它铺展开了作者及其学者朋友们对当下的理解,也勾勒出他们所构想的未来。

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对2020年所发生之事的简单记录,而是透过历史事件观察我们及我们这个世界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思考我们如何破除观念和技术带来的遮蔽,适应巨变的时代和不确定的未来。也即“记忆不是为了活在过去,它恰恰是为了朝向未来”。《破茧》一书,不晦涩也不装,施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道理,讲清楚了“信息茧房”的成因、危害及破除方法。也分析了中国经济崛起的逻辑以及面临的难题,同时对中西方进行了多向度的对比。最后,大胆地畅想未来的人类秩序,提出“全球数字治理联盟”与“商人秩序”的治理设想。

在这本书里,“破茧”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突破本书第一部分着重论述的“信息茧房”问题。施展认为,公共领域的消失和算法的普及,使得人们普遍陷入一个信息单一化的传播环境。从而导致人们的观念激化,只重立场而不管理性逻辑,进而出现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这让人们的视野和格局受到严重限制,只能活在自己想象里,无法理解真实的世界。二是经过2020年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冲击,很多人都感觉到无法回到过去了。这本质上是现有的治理秩序及模式已经难以应对新的社会现实,一种新的治理秩序正待“破茧”而出。施展设想,这种新的社会治理秩序可能会是“商人秩序”和“全球数字治理联盟”。

全书思路清晰、独特,读完觉得又打开了一道认识社会甚至世界的新大门。

《文城》

余华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新经典文化 出品

2021年3月

余华回来了。睽违8年之久,又一个长篇问世,这本书叫《文城》。

新书的封面,据说是余华自己选的,那是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的一幅名画,叫《失忆与记忆:男人》。画中是一个噙泪的男子,面目清秀,色调却是沉郁。有评家说,这个画作为封面,隐晦地传达了书中所托的历史感。

余华作品加上“历史感”,本身是大众最熟悉的味道。这就意味着,余华似乎撇开了新世纪以降,《兄弟》《第七天》等等的,令他口碑毁誉参半的路数,回归了90年代的写作。难怪有读者说,那个《活着》的余华回来了。

如果文学界也有KPI的话,当下的余华,仍不愧为顶流。据《文城》的版权方新经典透露,《文城》首印50万册,在预售的第二天,又加印10万册。

此外,在预售的第一天,《文城》就登上当当网新书畅销榜。读者是知新而温故的,《文城》又带动余华的其它作品,纷纷再登畅销榜。

人们思念的那个余华,在《文城》中能够找见。故事设定在清末民初,主要地点是个江南小镇,至于“文城”,是个因谎言而起的虚构地名,用来寄托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贯难弃的桃花源情结。

既然有“历史感”,动乱就是难免的了。书中的小镇居民,并不生活在桃花源。因地点和年代,他们将经受时运天灾,军阀混战,还有土匪祸乱等等,一系列的外辱与内耗。

余华书写的苦难中,惯常见到辛辣的讽刺与解构手法,尤其是人物对话的机锋。像《活着》中的福贵,小人物的忍辱图存,越是苦难越见崇高,硬是笨拙地对抗过了整个的时代重量。

在《文城》中,这样的笔锋更加纯熟,于人性中挑灯看剑,越是故事的紧乱之处,越是看得真。

《亚当·斯密传: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思想》

[英] 杰西·诺曼 著

李烨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1月

“后来死神和赫尔墨斯在极乐世界互相吹牛,要把地球上最宝贵的东西带到这里比一比,赫尔墨斯从斯密书架上偷了《国富论》,而死神赢了这场比试—他带来了斯密本人。”

阿格里科拉的《亚当·斯密死后》(1790年)以此结尾,道出了亚当·斯密的重要性。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是被引量最大的经济学家,他的“看不见的手”譬喻深入人心,他本人也早已被作为自由市场的代名词和坚定捍卫者。

不过,这本《亚当·斯密传》力图还原一个更复杂也更真实的斯密。与公众对他的流行认识所不同的是,斯密“没有把‘看不见的手发展成学说,事实上他也没有提出关于市场如何运作的一般理论,他不认为自由市场总是为人类的福祉服务”。他的思想要更为审慎,他在意人类的平等和弱者的福祉,担心过度的暴利会导致危险的经济和道德后果。

在斯密看来,政治和经济不可分割看待,“没有纯粹的政府,也没有纯粹的经济市场”,因为“市场的运作并非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而是嵌入人类社会之中”,所以“任何对个人行为或者市场运作的纯经济分析都是不完整的”,他能意识到国家的弱点,但也肯定国家的重要性;他关心的重要问题是:人们如何生活在一个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价值观的世界里。

如果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了斯密,那个不只写了《国富论》,还写了《道德情操论》和《法理学讲义》的斯密,将会更完整地把握斯密的思想。他的思想中蕴含着这样的种子:市场并非纯粹自发自由的,它也是一种被创造和建构的秩序,商业社会是“作为一个制度、法律、礼仪协同演化的系统出现的”,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是不断发展的保护产权、抑制暴力和掠夺的法律秩序。

在这个意义上说,回到斯密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施展斯密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变“废”为“宝”施展错题“魅力”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改善训练条件 为官兵施展拳脚提供保障
A K-CELL injection system for SH-PermEBIT∗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从原始情感到道德基础: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