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已成,振兴开始

2021-04-12吕德文

南风窗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西部贫困地区贫困户

吕德文

过去8年来,脱贫攻坚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后,乡村振兴成了“三农”工作的主要抓手,中国乡村发展史也将翻开新的一页。反贫困是全人类的历史任务,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追求。2006年,中国宣布取消农业税,几千年的皇粮国税终结了,背后的含义是中国已经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了,国家财政不再依赖于农业,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而15年后的今天,中国庄严宣告脱贫攻坚取得了胜利,消灭了绝对贫困,这更是一件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的事件。

那么,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过去一些年来,我们已经建立了健全的体制机制。从体制上看,将扶贫办转制为乡村振兴局,表明在新的阶段,反贫困仍然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职能。在一些具体的措施上,国家已经确定了五年过渡期。贫困人口脱贫之后的五年,还继续享受相关的帮扶政策。并且,“两不愁、三保障”等反貧困措施,已经有了制度保障。尤其是,各地的贫困线和最低生活水平已经实现“两线合一”,当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较为完善,可以实现动态调整、应保尽保。就目前的政策体系,解决绝对贫困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对相对贫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上看,农村相对于城市,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融合发展,终究还是要依靠经济发展来实现。这其中,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体两面。只有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发挥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火车头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转移相对贫困人口。而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才能为无法进城的弱势农民提供退路,为其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在乡村振兴时代,对贫困地区的帮扶措施更应该因地制宜,回归常态。针对不同贫困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比方说,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虽然已经脱贫摘帽了,但其产业基础较差、自然生态条件也不好,产业帮扶就未必有效。针对这些地区,比较有力的措施也许是生态扶贫,帮助那些易地扶贫安置区中的脱贫人口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而对于一些自然资源丰富,且基础设施已经得到较大改善的中西部地区,加大产业发展,让当地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许是治本措施。而所有的已经脱贫的中西部地区,健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也许都是最为长远和根本的举措。它不仅是解决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等现实问题的有效措施,还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但是,无论是哪种措施,都需要尽量增加财政帮扶的瞄准率。过去一些年的帮扶措施,往往出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精准浪费”的悖论。比如,明明贫困户家里缺乏劳动力,却要对其产业扶贫,结果浪费了扶贫资源。一些地方为了实现帮扶目标,加大了贫困户的公益性岗位供给,使得一些贫困户形成了依赖思想,丧失了脱贫动力。一些地方为了完成扶贫任务,向贫困户发放了小额贷款。结果,贷款周期到了以后,银行普遍面临贷款回收的压力。但凡这些不顾实际的帮扶措施,都是没办法延续的。

在乡村振兴时代,确保这些帮扶措施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比较重要。一是要加大帮扶政策的普惠性和底线性。简单说,帮扶政策要落脚于绝大多数人口的需要。将针对贫困户的帮扶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相衔接;将针对贫困地区的帮扶政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就甚为重要。二是,应该总体上增加帮扶政策的弹性。概言之,上级要赋予基层自主性,要结合基层实际调整帮扶政策实施的办法。

猜你喜欢

中西部贫困地区贫困户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