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1-04-12陈娟齐玮
陈娟 齐玮
[摘 要] 经济学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让学生学会关注中国经济问题,培养学生辩证、系统的经济分析思维。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思政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引发关注、互动、探究、思考,并衍生到课堂之外,实现思政育人全过程,最终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实现经济学基本素养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本土思维与家国情怀,让学生对中国国情、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现象有更多的了解,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 经济学;课程思政;产业经济学
[作者简介] 陈 娟(1978—),女,江苏南京人,管理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能源低碳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6-0029-04 [收稿日期] 2020-08-25
实施“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1]。“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2]。在经济学类课程思政教学中,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融入思政案例,让学生学会关注中国经济问题,培养学生辩证、系统的经济分析思维,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实现经济学基本素养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本土思维与家国情怀,让学生对中国国情、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现象有更多的了解,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课程思政教学原则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层面出发,使学生掌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等相关理论,形成经济学系统整体概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融合中外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反映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使学生能够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经济领域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既展现产业经济理论的整体面貌,又能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分析研究中国产业发展的现实,为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指明方向。因此,在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原则,注重培养学生面向世界、胸怀祖国的情怀,重视案例教学,突出问题导向,从而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关注产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核心素养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的理念不是机械的、形式的、割裂的、僵化的,它是有机的、融入的、多元的,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自然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因此,围绕着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构建符合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多维、立体的目标体系,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坚持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具体目标如图1所示。
(一)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基础,课程思政的内容首先应当符合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例如在“产业经济学”开篇绪论中,引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成绩与产业绩效”案例,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产业经济理论体系的构成及其发展演变。案例的知识传递将包含产业作为中观主体,既有别于宏观与微观研究对象,又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产业分析阐释着传统经济的演进与现代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辅相成,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产业发展与变化,做到讲好专业教育的中国故事。
(二)能力目标
“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前后的衔接、多环节的展示,基于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深化应用经济学的问题思考能力;二是提高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观察经济现象的能力,结合经济活动的历史变化、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应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三是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充分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包括诸多方面,学会把握关键要素,能够从整体角度看待经济活动、产业发展;四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辩证分析能力,学习产业经济学理论要懂得中国国情,要会看中国产业问题、产业现象。
(三)情感目标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经济学类课程教学应有的情感支撑,课程思政更应当传授有温度的知识,有深度的探索。因此,“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映射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理论发展中融合经济活动的变化,完整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产业发展的轨迹,充分描绘国家竞争力由弱到强的变化进程,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强化学生对深化改革开放的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力量。
(四)素养目标
课程思政的根本在于正确的价值导向,教师要规划好每堂课的教学策略,进行融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求真、触情的教学过程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不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精神成人”,即培养学生成为专业领域人才的同时,更要塑造良好的人格品性,传承经世济民的职业道德和规范。素养目标的实现路径具体包括了科学精神的塑造、责任担当与使命感的培养、自信与发展意识的促成,以及实践与创新意识的形成等方面。
第一,经济学研究的是鲜活的人的行为,是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实,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理性思维,揭示事物规律,遵照科学精神作出价值判断。把真理观、价值观统一于学习之中,自觉养成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格节操。第二,课程思政内容的展示要充分体现出经济学的应用价值,体现出社会价值,“产业经济学”教学中辅以大量的案例展示,由此延伸出,经济学研究担负着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第三,课程思政内容还应当结合当前最新全球化问题,使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进步。第四,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设计与展示,要使学生们明白不能光从书本中学习产业经济学知识,还要从新时代的经济实践中学习,在新时代变化中夯实“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信念。第五,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不同阶段的角色塑造,从传统的教授者向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多元角色的转化,从而使以知识记忆为主导的传统课程模式向进行知识创造转变。
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策略
“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核心知识点都配套设计了思政案例,让思政教育覆盖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融入的思政案例分析,使学生建立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综合学习框架,并明确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所要达到的基本能力及所要实现的基本素养。在案例内容的选取上,案例的鲜活性、即时性对课程的应用性和价值性,素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例如,在2020年春季学期“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案例设计上,特别结合2019年新冠疫情下产业经济问题进行了内容安排,以复工复产中的中国产业为主线,以产业数据为依托,以产业政策为切入点,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显著。在基于专业知识与思政案例内容融合方面,力图教学设计上注重全程、全方位的融合,采用多元手段形式,特别是针对春季学期在线教学模式的特殊性,提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可视性和混合性,以阶段性、层次性、递进性突出专业育人,思政树人的作用,汇聚网络正能量,唱响育人主旋律。
专业知识与思政案例的融合教学需要综合教学模式的支撑,“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通过教师主动讲解、案例引领、互动思考、启发讨论、延伸思考等形式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提出案例,解释基本内涵,根据案例所给出的指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将观点发表陈述,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在讨论中收获知识,在互动中明辨是非,扩展案例的外延,点亮思考的火花。同时,在互动中,融入地域特色,从身边寻找鲜活的事例、客观的事实,是学生从地域特色精神中汲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营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3]。思政案例内容的丰富还需要多元化、多方位、多色彩的展示设计。产业经济学案例的展示手段包括文字资料、统计图表、规划方案、视频资料等,案例内容视角多元化,配合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企业、有行业、有国家、有区域,前后阶段对比、地区对比、国家对比,构建新闻观察、时事追踪、热点聚焦、今日关注等方式具体鲜活中国产业绩效的表现。
四、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的过程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知识传授与思政内容同向同行引领育人、树人。除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课堂提问、课堂互动、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我们还将让课程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建立了线上直播课程与线下微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的实时互动,创新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手段破解时空距离,通过搭建“产业经济学家梦工场”微信互动课堂,分享课程内容的拓展学习、兴趣发现、观点交流,形成学习不断线,思考不断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书,写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
五、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显著,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良好契合,细致的讲解,研究性的引导,讨论式的互动,微信课堂的衍生等等,使课堂活跃度、学习效果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以“产业经济学家梦工场”微课堂为例:
(一)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学习动能与家国情怀、激情与梦想被激发
微课堂以“今日关注”的形式,每天进行话题发布和互动交流,话题的选择由学生自主进行,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阵地,学习动能与家国情怀、激情与梦想被激发,互动频率统计如图2所示。统计数据显示,产业中观话题总参与人次最多,达747人次,占比达69.16%。活跃度超过50.0%的话题包括汽车行业,国际航空运输业(疫),贸易壁垒(疫),京津冀产业链(区域经济),石墨烯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中药产业(疫),制造业(区域经济),小微产业(疫),新基建(新),旅游业(疫),直播带货(疫),农业(疫,助农),房地产(疫)。通過对比各类话题分享频率及其总参与人次频率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产业中观话题”,分享的多,讨论的更多,体现出“产业经济学”课程专业理论的学习让同学们将更多目光放在产业中观话题上,特别是关注中国产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成为微课堂的风向标。
(二)思考与探究多元化,互动形式多样化
通过对每日互动话题的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关注现实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时候,也会选择相关的宏观金融、企业微观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话题的覆盖面更广,一方面体现出“产业经济学”课程与经济学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对完善经济学专业理论体系框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理论学习的关联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力逐步提升。此外,在微课堂的起步开始阶段,同学们分享观点、交流探讨的方式较为简单,主要以文字阐述、交流互动为主,但随着课程内容的展开以及每一章节多个案例的引领,同学们逐渐学会了利用更加丰富的信息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互动交流。
(三)学以致用,强化意识、能力的形成
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精神成人”,这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在课堂内外的共同助力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学习,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提高,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功能充分显现。一些学生主动整理微课堂中的所有素材,并分享给大家,真正使自己成为“产业经济学家梦工场”的追梦人。很多同学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有的感慨“像是从量到质的一种变化,终于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终于了解到了我国产业的发展阶段与方向,对国家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经济理论有了新的思考”“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我主动起来了,学地有趣了”等。
课程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政元素的融入、思政案例的展示,在不断帮助老师和学生共同完善自己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开展不仅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理念,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同时也使教师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既是教学理念的提升,又是一次教学实践的总结。
經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全域、全息融入思政育人的理念、目标和手段,实现思政理论在课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更加强调隐性教育,讲究润物细无声。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好案例,要让学生明白不能光从书本中学习经济学,还要从新时代的经济实践中掌握经济学,在新时代感悟家国情怀,理解国家命运与个人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追梦人。
参考文献
[1]蔡志奇.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热点与展望[J].高教论坛,2019(12):1-3,20.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3]董前程,王雪.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地域特色精神:意义与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09):29-31.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economics major have distinct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applie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we should closely combine the course teaching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 let students learn to pay attention to China's economic problem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dialectical and systematic thinking of economic analysis. In the tea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related to the course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have aroused students' attention, interaction,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and extended beyo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basic economic literacy training in the learn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Meanwhile, the teaching pays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atriotism, enables students to learn more about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system, culture and so on. This can strengthen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in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elf confidence.
Key words: economic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dustrial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