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发挥人才最大效能
2021-04-12李冰晶
李冰晶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人才同样是决定性因素。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有效的人才政策,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当下的内蒙古而言尤为关键。
一、问题分析
目前,内蒙古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加剧了人才的显性流失和隐形流失,人才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制约我区经济突破现有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壁垒。
数量上的显性人才流失。长期缺乏有效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造成我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大量流出,进一步造成了产业技术创新上不去、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的不利局面,从而严重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
质量上的隐性人才流失。人才资源在数量上的显性流失是一种“硬损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体现在人才质量方面的隐性流失则是一种“软损伤”,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由于种种原因,内蒙古地区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面临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时间不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人不能尽其才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导致成果产出少、质量低。
二、对策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我区要根据人才需求,打造契合人才所需的激励评价机制,鼓励人才发挥出最大价值。
(一)增强人才在待遇上的满足感
一是增强薪酬外部竞争力。要充分调研其他省市同类人才待遇状况和企业激励成本,在可承受范围内给予人才富有竞争力的薪资;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鼓励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二是创新企业职称评定制度。对国家职称体系中未涉及的职称系列,根据企业岗位技术工种实际,创新开展员工职称评定,并与工资待遇挂钩。例如,为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提高大数据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贵州省在我国首次开展了大数据职称评审工作,填补了全国大数据人才职称评审空白。
三是增加技术人才工资待遇。鼓励事业单位在岗位聘用和单位奖励性绩效分配中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给予倾斜;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鼓励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二)增强人才在生活上的安定感
一是针对人才安居、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项目申报、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创业投资等事务,探索推行人性化的一站式受理服务,全力帮助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难题,建立让人才无后顾之忧的安全网。例如,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推出“人才管家”制度,政府为每位人才或人才企业指定一名专属“管家”,“管家”作为人才服务第一责任人,替代传统的人才与政府部门“一对多”的沟通方式,为人才提供各类事项的“一对一”服务,24 小时回应人才需求,解决人才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再例如,入选“2019 中国年度最佳雇主最佳引才城市”的无锡市,创新建设了市重点企业人力资源一站式服务平台(HR-E 站),采用“集中受理、统一对接、跟踪办理”的服务模式,为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档案托管、录用退工、人才测评、职称申报、咨询建议等人力资源一站式服务,确保每家企业只有一位服务专员负责对接服务,避免了一家企业对接多个部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信息不畅,实现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标准化服务。
二是鼓励各盟市建设“一老一小”友好城,缓解人才“上有老下有小”的后顾之忧。一方面,要加快推动各盟市城市设施适老化,同步提升康养小镇、社区养老服务站等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加大各项优惠政策力度,坚持市区联动不断提升教育品牌引才留才力度,增强人才与地方的粘附性。
三是加强人才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人才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人才数据信息整合和有效利用;充分发挥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人才服务平台作用;继续引进猎头公司、人才派遣、培训、测评、咨询、认证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构建专业度高、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产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形成良好人才服务网络体系。
(三)增强人才在社交上的温暖感
一是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实行“需求收集、联席协调、专人代办、督查办结”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工作有关问题。
二是针对在外地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实施“干部回调”工程。畅通在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回调渠道,鼓励内蒙古籍在外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内蒙古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外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配偶、子女或子女配偶调回内蒙古工作。
三是对在外地工作的企业人才或创业人才,实施“能人回乡”工程。对籍贯或出生地为内蒙古、亲属在内蒙古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技能实用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回内蒙古创办企业、全职工作、开展柔性合作的,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从招引人才上看,“能人回乡”工程要紧密围绕我区区域定位和我区优势特色产业链上下左右各环节的实际需求进行招才引智,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技能人才等为“能人回乡”工程重点对象,制定面向内蒙古籍人才的“学子归巢”“管理和技能人才归巢”等引才计划。从招引方式上看,要加大本土在外人才信息建设工作力度,加强与他们的感情联络,分层次、分领域开展“在外人才恳谈会”“人才故乡行”“人才对接会”等活动,吸引域外内蒙古籍人才回内蒙古工作创业。从招引政策上看,要健全在外本土人才返乡创业的长效机制,从优惠政策、资金支撑、融资担保、激励机制、环境优化、优质服务、产业依托等方面发力,改善本土人才的政策待遇及发展空间,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切实为返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鼓励和吸引内蒙古籍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
(四)增强人才在地位上的被尊重感
2020 年9 月25 日,第八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暨呼包鄂乌人才创新创业周主会场活动在呼和浩特开幕。
一是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晋升机会。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激励机制,破除资历观念,建设以素质、知识、能力、业绩为主要标准的人才选拔标准,激发人才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续性,通过人才政策的公平实施,让人才真正感受到地方政府对人才的尊重。二是探索实施“内蒙古人才服务金卡”制度,让引进的领军型高端人才持“人才服务金卡”享受各项优惠政策以及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优质公共服务。例如,在专利、科技项目立项、工商注册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优先立项资助,全程导服,以及在医疗保健及子女教育方面享受更多优待。三是通过政治上的激励满足人才被尊重感。例如,积极吸纳企业优秀人才入党,支持其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和工商联常委、执委等。
(五)增强人才在事业上的成就感
一是构建人才长远发展规划,释放能干成事的制度红利,营造人才发展的梯度空间。二是根据人才的专业、技能、特长和兴趣爱好,强化人才入职后的持续性培养。三是尽快落实已出台的关于人才评价和支持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系列政策,完善研发和技术转化激励机制。四是引导企业采取股权激励、技术入股、分红激励等方式,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五是出台普惠性人才优惠政策,为基础性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保障配套措施。在对中小企业报送的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中小企业定制人才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引进实用型技术人才,解决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过程中的用人难题。
总之,我们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各项配套政策相互配合,使我区人才需求和政策供给之间形成有效匹配,让人才在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