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云馆配”采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1-04-12周丽媛
李 颖,周丽媛
(吉林化工学院 图书馆,吉林 吉林 132022)
图书现采是高校图书馆进行图书采购的主要方式之一,每年春秋两季图书供应商会在全国各地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图书馆配会,为各高校图书馆提供“一站式”图书订货、现采平台。2020年春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图书馆的线下采书无法如期进行。因此,各大馆配商纷纷推出“云馆配”模式,将馆配会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推出了一场场足不出户的“云端”采书盛会,而受到邀请的各地高校图书馆(和出版社)也纷纷不同程度地对“云馆配”的采访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云馆配”这种新兴的采访模式以其零接触、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受到了图书馆及出版社的好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疫情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的采书困境,但作为一种还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的采访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通过对“云馆配”的采访模式以及高校图书 “云馆配”采访工作的实践进行分析,来探索未来高校图书馆进行资源采购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线上“云馆配”模式概述
(一)“云馆配”模式起源
在我国,“云采书”的模式其实早已出现。自2016年起,各大馆配商陆续推出了自身开发的图书采访云平台,例如浙江新华集团的“芸台购”、武汉三新文化集团的“田田网”、北京人天集团的“阿法购”等。与此同时,为满足读者需求,很多高校图书馆还会在当当网、亚马逊、京东图书等电商类云平台进行图书零散采购。受采访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以上这些“云采购”平台并未得到重视。而馆配界关于“线上馆配会”的探索起源于2003年,在非典疫情期间,人天集团曾做过“图书网上交易会”[1]。由于,当时的应用环境并不成熟,因此这种“线上馆配会”的模式并未得到广泛推广。
2020年春季,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为了减少人际接触,首次出现了规模性的大型线上“馆配会”,“云馆配”模式应运而生。“云馆配”模式即将“大数据”“云服务”与传统的图书采购相结合,为出版社、图书供应商、图书馆乃至读者搭建网络采书云平台[2],通过这个“云平台”,出版社和图书供应商无需租用场地即可进行图书的展示与推荐,而图书馆人则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图书的挑选、一键式下单、批量下单等操作[3]。此外,多数“云馆配”平台还推出馆藏查重、读者荐购、在线互动等功能,使图书馆人和读者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其中,更好地享受云端采书服务。
(二)“云馆配”模式发展现状
由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云馆配”模式,是馆配交易方式和经营模式的一次巨大变革[4]。很多馆配商都积极筹划和搭建馆配云平台。2020年3月18日,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率先举办了2020年春季线上馆配会开幕式,“云馆配”的大幕就此拉开。随后,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2020全国春季网上馆配订货会”、全国馆配商联盟主办的“2020 全国馆配商联盟春季图采会”、湖北三新集团主办的“第十六届春季全国地方版线上图书博览会”、浙江新华书店集团主办的“浙江省首届云馆配图书展示会”、辽宁北方出版物配送有限公司主办的“2020年春季馆藏图书线上采购会”等线上馆配会纷纷上线[5]。一系列春季“云馆配”平台上线后,迅速得到了广大出版社及各地高校图书馆的积极参与与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继春季馆配会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馆配服务行业对各种类型的“云馆配”平台进行了优化升级,于2020年9月第二次进行了“云馆配”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并再次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以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地方版图书博览会”为例,线上“全国地方春季图书博览会”的总交易金额为903.15万码洋,线上“全国地方秋季图书博览会”的总交易金额为1.32亿码洋。由此可见,从2020年春季到2020年秋季,“云馆配”的图书采购模式并没有呈现衰退趋势,而是实现了更好地发展。
二、“云馆配”模式在高校图书采访工作中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图书现场采购模式和订单采购模式,“云馆配”模式在高校图书采访工作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不受时空限制
传统的图书现采购需要一定的空间和实体场地,在固定的时间段才能够进行图书采选[6]。并且传统模式的馆配会因场地面积限制,各出版社只能挑选部分图书进行展示。而线上“云馆配”模式整个采书流程都是在一个虚拟的平台中进行,无需租用任何场地就可以展出更多种类和数量的图书,同时也不产生任何的交通和住宿费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分布各地的高校图书馆采购人员也无需舟车劳顿,在任何网络覆盖的地方都可以随时进行图书采选。在新冠疫情期间,这种跨时空的无接触式的“云采购”模式既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又满足了各地图书馆的采购需求。
(二)更多用户参与
在传统的图书现采模式中,由于空间和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只有高校图书馆的采访馆员以及少量教师能够到馆配会现场进行图书采选。而在“云馆配”采访模式中,多数“云馆配”平台在构建过程中都结合了“PDA思维”,提供了读者荐购账号。所以不仅高校图书馆的采购人员可以进行图书采购,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甚至是读者群体均可以参与到图书采选工作中来,这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使得高校图书馆采购到的图书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利用率。
(三)选书模式灵活
传统的线下馆配会以出版社为单位集中展示图书,每家出版社再按照各自的分类方式摆放图书。因此,高校图书馆的采购人员也只能以出版社为单位来挑选图书,选书模式较为单一。线上“云馆配”平台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图书展示方式和检索方式,选书模式更加灵活。例如在“全国馆配商联盟春季线上图采会”的“云馆配”平台中,用户就可以按中图法、学科分类、出版社、价格区间、出版时间段、综合评分、畅销书等方式进行浏览选购图书,同时还可以进行高级检索,将书名、ISBN号、中图分类号等条件综合起来检索图书,从而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此外,“云馆配”平台支持批量下单,相比传统图书现采模式中用采集器一本一本地操作下单,显然“云馆配”模式中这种批量下单的方式更加快捷高效。
(四)图书信息更全面
“云馆配”平台中的图书,用户一般可以看到图书的封面、目录、内容提要等信息,多数平台还提供部分内容的试读[7]。总体来讲,这种模式下的图书的信息显示的较为全面,近似于现场采购图书,使用户能够对图书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相较于传统的只能看到简单书目信息的订单采购,“云馆配”采购模式显然更有利于图书采访馆员和读者选购到合适的图书。
(五)线上活动丰富
相比传统的线下馆配会,2020年春秋两季的线上馆配会的各类活动更加精彩纷呈。除了图书馆界学术大咖的线上云讲座,还有作家论坛专场,以及各家出版社纷纷上线的“直播带货”活动。通过在线直播,各出版社与图书馆、读者进行实时交流互动,推荐图书,分享阅读心得。此外,多数的线上馆配会还推出了抽奖活动来促进用户的参与,例如“2020全国馆配商联盟春季图采会”就推出了“扫码领红包”和“砸金蛋”抽奖活动,丰富的线上活动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拉近了出版社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积极推动了“云馆配”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图书馆在“云馆配”采访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云馆配”平台虽然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选书模式灵活、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但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在“云采访”的实践中还是发现“云馆配”平台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完善。结合本馆自身“云采购”的经历,并通过与开展“云采购”业务的同行交流参与体验,现将“云馆配”平台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线上平台亟待统一
目前,国内已出现多家大型“云馆配”平台,由于这些平台分别由不同的馆配商开发,所以这些平台虽然都各有优势,但平台界面不统一、操作方法和采选模式也存在差异,用户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熟悉每一个不同平台的操作方法,这为用户使用“云馆配”平台选书增加了不便。同时,不同平台的数据也不能进行交互,这使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无法准确掌握整体的选书情况。因此,希望馆配商能够进行横向合作,从实现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交互开始,逐渐实现“云馆配”平台的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出统一界面的 “云馆配”平台[8],方便各高校图书馆进行一站式的图书采选。
(二)部分图书信息不全
目前出现的“云馆配”平台大多都能提供图书的封面、简介及基本书目信息,但图书的其他信息的提供的程度却存在差异。以图书的试读内容为例,多数平台都提供图书部分内容试读的功能,如“芸台购”馆配平台可以对大部分图书进行试读、试听、甚至是观看专家推荐视频;而有些平台只有“试读”这一种功能,且只有少量图书可以进行试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图书采访馆员和读者对图书情况的掌握,继而不能进行高效而精确的图书采选。
(三)云馆配平台与无法与图书馆系统对接
目前出现的“云馆配”平台均无法实现与图书馆系统的对接[9],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的查重问题。目前多数“云馆配”平台提供的查重功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馆藏数据导入“云馆配”平台,在图书采选时,对于馆藏已有的图书,系统可自动去重;另一种是将采选的图书数据导入图书馆系统进行查重。总体来讲,这两种方式都与传统的线下馆配会的查重方式无本质差别。如果“云馆配”平台能够通过技术与高校图书馆系统实现对接,那么由于导入数据产生的时滞性问题,以及导入数据不完整等问题就会得以解决,从而提高图书采购的效率。
(四)平台系统服务器不稳定,影响用户体验
在高校图书馆进行的“云采访”实践中,很多用户发现有些“云馆配”平台有时会存在系统不稳定的问题。例如,有的平台有时会存在网页打开困难、登录困难的问题。有的平台虽然可以打开,却存在无法加入购物车、无法下单等难以进行有效操作的问题,这类问题在多人使用同一账号时尤为严重。“云馆配”平台系统服务器不稳定导致的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导致很多读者用户遇到操作阻碍而放弃参与图书采选,影响了平台的推广和读者荐购服务的顺利推进。
四、疫情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对“云馆配”采访实践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图书采访应急服务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图书馆配商和高校图书馆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10]。虽然国内的高校图书馆都陆续完成了本馆的图书采访工作,但对于一些缺乏应急工作经验的高校图书馆而言,面对诸如“通过并不熟悉的线上平台如何采确保采访质量、读者如何远程访问校内资源、如何远程进行书单查重、如何解决到馆后的图书积压[11]”等一系列疫情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还是用了一段时间来应对和适应。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健全图书采访应急服务机制,树立危机处理常态意识,做好应急服务准备工作,使其在疫情等危机爆发时,能够参照已经成文的文件在短时间内积极应对危机[12],高效完成工作。
(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图书采访策略
通过这次“云馆配”采访工作的具体实践,各地高校图书馆体验了线上采访的诸多优势,线上采访或许会成为图书采访的重要方式。即便如此,线上图书采访仍然无法完全替代线下图书采访,线上线下融合才是图书采访的未来趋势。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和以往线上与线下的图书采访经验,制定出科学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图书采访策略,可拿出三分之一的采访经费用于线上采书,并且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寻求线上线下图书采访工作的平衡,对采访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力求图书“价值”和“需求”的协调发展[13]。
(三)对采访馆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线上采访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疫情期间的工作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采访馆员应急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14]。要提高高校图书馆的采访效率,提升馆图书采选质量,就有必要根据工作需要对图书采访馆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线上采访新技术,同时提高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本领,使其面对突发事件能够积极应对,保证图书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快推进“纸电同步”,满足读者需求
近几年,“纸电同步”已逐渐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开始了“纸电同步”馆藏建设的尝试。在这种趋势下,这次疫情期间开发的“云馆配”平台大多都开设了“纸电同步”专区来满足图书馆的“纸电同步”图书采访需求。但还是有一些中小型高校图书馆还未开始“纸电同步”馆藏建设的实践,这次“云采访”也主要针对的是纸本图书,并未重视平台中的电子书的采选功能。事实上,疫情期间,由于出门不便,高校读者对电子教参书的需求日益增加,很多高校图书馆只是通过联系出版社获取电子教参的方式来解决教师群体的基本需求,而进行“纸电同步”馆藏建设才是解决用户电子书阅读需求的长远而有效的途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快推进馆藏的“纸电同步”,并逐渐丰富“纸电同步”馆藏的数量和种类[15],从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五、结 语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给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云馆配”采访模式的出现为高校图书馆疫情期间的图书采访工作提供了方便。“云馆配”平台的出现不仅是馆配行业的一次巨大变革,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转型升级的一次机遇。通过这次“云馆配”采访工作实践,高校图书馆应顺应5G时代发展趋势,探索适合本馆实际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图书采购策略,从而促进馆藏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