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1-04-12李瑶,吴迪
李 瑶,吴 迪
(1.吉林化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吉林 吉林 132022;2.东北电力大学 学生工作部,吉林 吉林 132012)
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1]。全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更加丰富的内容,使它不仅仅存在于学校、课堂,网络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新的“主战场”。
“四全”媒体展现了时间、空间、主体、效能四个维度方面新的特性。全程媒体打破时间尺度,使教育过程贯穿始终,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全息媒体打破空间尺度,突破特定教育场所的局限;全员媒体打破主体尺度,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客体范围;全效媒体打破效能尺度,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2]。
一、“媒体融合”的概念
“媒体融合”的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广义的“媒体融合”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本文指的是广义的“媒体融合”[3]。
二、媒体融合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呈现新的特点
(一)教育的时空性实现新突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不能返校上学,相比中小学,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面临的形式更为严峻,网络课程成了学习的常态。除正常“云开学”的各项学习任务,许多高校也开展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学风建设活动,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高校在线上开展“云升旗”活动,升旗手由同学变成老师;地点由学校操场转换到了同学们各自家中手机屏幕前,这种“特殊”的升旗仪式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爱校热情,方式虽变,初心使命不变;地点虽变,家国情怀不变。
(二)教育素材、学习形式更加丰富
网络空间是一个巨大的消息聚合体,休闲娱乐、知识获取、新闻阅读等各种需求可以在网上实现。各种网络素材如微信公众号推文、抖音视频、微博消息等都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自媒体文章角度新颖、语言通俗易懂,“网言网语”相比课本规范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容易引起阅读、学习兴趣。各种网络视频平台自媒体作者将宏大的历史文化知识凝练成几分钟生动形象的短视频,将课本知识生动演绎,使知识学习充满趣味性,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学习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加强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更多“扮演”听课者的角色,虽然有参与进课堂当中,但相对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网络时代,通过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当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力军”,不管是媒体信息技术还是网络消息的获取学生往往领先甚至超越教师。自媒体时代“全员媒体”使人人掌握话语权,人人都是“麦克风”,学生可以成为优质内容的创作者,通过弹幕、转发评论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三、媒体融合视域下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广泛汲取教育素材,丰富教育内容
1.推进优秀历史文化进网络
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4]。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理解。加强“三化”教育,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三化”教育与网络相融合,使学生入脑入心。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增强“四个自信”,强化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2.把握重大节日、重大事件时间节点
2019年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高校纷纷在网上开展“青春告白祖国”系列活动,以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表达青年学子对祖国的深深依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向世界各国积极分享抗疫经验,中国医疗队先后前往世界各国进行援助,各种抗疫物资从中国运往世界各地,无一不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2020年3月9日,教育部与人民网联合组织“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立足当前形式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结合时事,就地取材,用好疫情防控这本生动的教材,关键时刻青年学子更加深刻理解家国情怀,懂得责任担当,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典型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
利用网络平台,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开展到哪里。对“共和国勋章”“感动中国”获得者等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将他们的事迹编入党课、团课教材,贯穿到“立德树人”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对“身边人、身边事”的宣传,对校内优秀的援疆、援藏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身边涌现出的先进退伍大学生士兵、优秀志愿者等群体进行表彰,引导广大同学向他们学习,激发青年学子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领导带头深入学习筑梦课堂、形势政策课堂,结合时政定期为学生讲授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必修课。
4.打造网络文化专栏
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阵地开设“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摸排,开展“个性化”学习。组织开展爱国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结合“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定期开展网络文化作品评选,激发广大师生爱国主义热情,厚植爱国情怀,弘扬在疫情防控等各类事件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传递青春正能量。
(二)线上线下联动,创新教育方法
1.激发爱国情感与引导理性爱国相统一
网络的“快餐化”“随意化”“泛娱乐化”特性,使部分学生的爱国情感呈现出盲目化、极端化、非理性倾向。要么盲目排外,将爱国简单理解为抵制外国产品、排斥非中国文化;要么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片面化看待问题。学校尤其是高校具备专业的教师团队、丰富的教育资源,科学的教育方法,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注重理性引导与情感激发相统一。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教育、国情教育等方面告诉学生为什么爱国、如何爱国;通过国庆、重要事件等时间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2.加强线上线下联动,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青年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深入、持久、全面的教育[6]。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最大程度发挥育人成效。将课堂教学与各类实践活动、网络文化活动相结合,发挥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微课、慕课等网络平台、网络课程的作用,网上网下、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同向发力,久久为功。
3.坚持外部教育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统一
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或者思政课教师自己的事情,也绝不仅仅是学生某一阶段、谋一时期的学习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成长始终,贯穿于人生成长路上每一个阶段。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与“三全育人”体系相结合,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这根弦根植于教育者的头脑中,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力,以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方法进行教育。
同时,还要注重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依据,而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能起到引领、塑造的作用,而决定事物性质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内因,即学生的自我教育。要以引导、启发、浸润的方式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实现自我教育的可能性[7]。
4.增强仪式感,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
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仪式感”是神圣庄严而富有深刻内涵的,绝不是浮于表面、走马观花的“形式感”[8]。通过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仪式、重温入党誓词、缅怀祭扫、默哀、成人仪式等活动,在隆重、庄严、肃穆氛围下感知国旗、国歌所蕴含的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凝聚磅礴力量。
(三)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
媒体融合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施行要依托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管是“云直播”“云升旗”还是数字展馆的建设,都需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顺利进行。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各单位、各部门的信息化成果进行整合,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库,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2.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水平
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邀请校外专家或学校信息中心定期对教师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科技化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开展网络思政,充分利用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活动走近学生,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开展在哪里。
3.强化对网络信息的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9]。随着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社会立法要立足实际,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网络信息法律法规政策的普及、宣传,堵住漏洞,不留可乘之机。高校应以国家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为支撑,整理研究出针对大学生实际网络行为的网络法律知识,从而更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法律教育课程,然后通过考试、网上问卷等形式巩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10]。同时要建立网络安全舆情监督机制,通过对舆情的监控、研判、分析,加强舆情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让网络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四、结 语
媒体融合的发展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增添了更多的挑战。文章主要阐述媒体融合视域下通过广泛汲取教育素材,丰富教育内容;线上线下联动,创新教育方法;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组织保障等几种途径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其手段和方式要与时俱进,同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