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

2021-04-12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道德大学生

王 雪

(1.吉林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网络空间的互动交流是现实交往的延伸,网络空间的生存状态代表真实生活状态。现实交往、真实生活渗透到网络空间的同时,网络空间也需要道德规范。所谓的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网络信息的获取者。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自觉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成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坚力量,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网络空间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网络空间当然也是大学生的精神寄居地。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共同守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2019年10月27日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着重强调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而此部实施纲要与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比,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即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生活俨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止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网络普及率达70.4%,大学生网民占比19.8%[3]。不论从网民数量、网络普及程度还是大学生网民数量来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然是道德建设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亿万网民中,大学生群体是比较特别的一类,由于他们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与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增长“同龄”,网络生活就注定与大学生密不可分。因此,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重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曾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5]大学生作为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使命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素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走向。处在大学阶段的青年,其思想道德素养正在“拔节孕穗”期,这一阶段也是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关键期。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道德素养的内涵,新时代背景下,网络道德是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面对网络这一自由、开放、无边界的空间之中,会出现诸如:网络成瘾、网络失信、网络言行肆意、浏览不良网站等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而这些问题日益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人格塑造、价值观念形成。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关乎大学生整体道德素养的形成,关乎网络空间治理,更关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培养。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网络道德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范围的广泛性、内容的开放性与复杂性、方式的多元性,属于公共生活领域。因此,在网络空间中维持的公共秩序即网络道德,隶属于社会公德。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立德修身之本,是选贤举能之基。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习近平尤其注重品行道德的培养:“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5]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之首。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要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大德,要以助人为乐、爱护环境为公德,要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私德,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的和道德实践。网络空间也不能例外,不能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而放飞自我、无拘无束、毫无芥蒂。而应该自觉遵守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进行健康的网络交往、积极引导网络舆论、避免过度沉迷网络,以身作则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最终提升网络道德素养和社会公德修养,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

网络生活的大学生,更像是空气和水之于生命体一样,必不可少,不可或缺。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大学生的网络活动的日常化,网络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会出现诸如:网络成瘾、网络失信、浏览不良网站等诸多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不能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所谓网络成瘾,就是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赌博成瘾、网络购物成瘾等。其中,在大学生中最为常见的是网络游戏成瘾。据最新的网络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周上网时长为31.7个小时,网络游戏使用率为66.1%,远远高于网民总体网络游戏的使用率[6]。部分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在摆脱紧张学习状态之后,对于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还有诸多不适应,对于未来还有诸多疑惑。他们急需要找一个释放口径。而网络游戏界面的炫酷设置、闯关升级、团队作战等特征,契合了大学生心理状态,并持续吸引,让其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甚至出现了生活怪象:一进入网络游戏世界,就如鱼得水;回归到现实世界就精神萎靡、局促不安。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严重依赖于网络社交、网络视频、网络直播。这些恣意妄为和不能自拔的症结就在于不正确使用网络。互联网的产生与运用是为人类的各项活动服务的,它是生产、生活的工具。而大学生网络成瘾被网络的局部奴役了,是一种网络人格异化。这既耗费了大学生最珍贵的时间和精力,又荒废了其学业和理想,还透支了自己的青春和身体。

(二)部分大学生网络失信,不能进行健康网络活动

所谓的网络失信,就是在网络空间随心所欲,无原则无底线的开展的各项活动。其主要表现在网络交往和网络剽窃两个方面。随着网络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和工具,QQ、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各种应用为人们提供了邮件收发、实时聊天、网上交友等途径。而网络交往的虚拟性、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开展网络交往时表现的肆无忌惮、无拘无束,甚至散布虚假信息。他们常常为搏眼球、提升关注度在不求证的前提下,随意转发网上散播的谣言或虚假信息,而这种以讹传讹的方式不但造成社会恐慌,还极易误导周边的同学、老师和家人。同时,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任何问题似乎都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到答案,这也催生了大学生懒惰的心态、懈怠的情绪和失信的行为。无论是课上思考题、课后作业,还是期末考试、小论文,或是入党申请书、求职简历,统统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以“搜索、复制、粘贴”的形式,不经思考的简单机械式完成。甚至部分大学生成为学术剽窃和造假之风的始作俑者,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扮演了主导者、实施者、传播者的角色,这既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又侵犯了他人的权益。

(三)部分大学生浏览不良网站,不能自觉遵循网络道德

网络是一张包罗万象的网,其中既充满了琳琅满目的资源可供人们学习、交流,也充斥着虚假、低俗甚至反动、淫秽和暴力等内容消磨人的意志,泯灭人的心智。由于网络空间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以及网络资源的良莠不齐。一些网络运营商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建立了色情、暴力等非法网站,以及在某些国家被视为“合法”的色情信息通过网络在其他国家进行传播。美国著名战略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曾经提出“奶头战略”,即以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等作为奶头吸引人。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及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以达到占用时间,并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的目的。因此,非法网站中充斥的大量不雅照片、露骨视频、色情游戏、暴力新闻、暴力游戏等低级庸俗的内容,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抵抗力。这就极易颠覆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腐蚀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气神,甚至扭曲其心理,产生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

(四)部分大学生网络言行肆意,不能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网络空间客体与大学生主体的交互影响是双向的,是主体客体化过程和客体主体化过程的双向结果。其主要体现为:网络空间纷繁复杂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网络舆论也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自我表达欲望强烈,愿意参与各种网络话题的讨论、跟帖、转载,甚至发表观点和看法,但其往往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感知和反应过于敏感甚至激进。而网络就像是一个“万花筒”,真实和虚假共存,真相与谎言同在。这对于辨别是非能力有待提升,区分善恶水平有待提高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面对无从查证的传闻、毫无根据的谎言、三人成虎的谣言,大学生往往“愤青”式的在网络上盲从表达、转发、跟帖,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网络谣言的“传话筒”。甚至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比如:厦门大学博士生在微博上发表的辱华精日言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需要大家共同守护,作为网络空间主力军的大学生更应该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纠正。尽量使用正能量的舆论来鼓舞温暖人心、激浊扬清、弘扬正气。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并不是虚假的。面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既需要一定的教育和熏陶,引导其加强网络行为自律,也需要优化网络内容环境、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一)强化网络行为自律,告别网络成瘾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有自由,又需要秩序。由于网络虚拟性以及主体隐匿性的特点,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社会一样能够通过社会舆论起到监督作用。因此,“网上行为主体的文明自律是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基础。”[2]强化网络行为自律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意识,做到自律而“不逾矩”。具体来看,网络行为自律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就需要大学生内外转化,潜心修养。通过网络实践,明确网络道德规范,了解网络道德权利、网络责任与义务,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加强信息的辨识能力;通过自省反思的方式,发现、克服网络实践中诸如:手机依赖症、网络游戏成瘾等陋习,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信息的应用能力,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力;改变上网习惯,比如:规范自己看手机的时间、玩游戏的时间以及浏览什么样的网络内容,对网络舆论持何种态度等,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通过以上过程,躬行、践履网络道德规范,塑造网络道德人格,增强大学生应用网络的各项能力,最终把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转化为大学生内心的道德律,做一个网络道德高尚的人。

(二)加强高校德育教育,建立网络信用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7]立德树人是衡量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网络道德教育隶属于高校德育教育。面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高校必须承担起网络道德建设的重任,将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把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补充进来,在学校里充分开展起来。其一,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关于网络道德的选修课程,讲述网络道德失范的案例、网络道德要求以及网络安全等相关知识。同时,可以借助《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门课,开展网络道德专题,细致入微的讲述。其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德育教育走出课堂,走向实践活动。以互联网+为主题开展校园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能力,以涵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加道德的体验。同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降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

(三)优化网络内容环境,净化网络空间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并优化网络内容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强化网络行为自律和加强高校德育教育都只是从网络主体入手,而优化网络内容与环境则从网络本身着手,从源头治理网络空间,将“污浊”的网络信息扼杀在摇篮里。其一,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2]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重视对网络社交平台、各类公众账号等管理,利用网络技术干预网络传播、加强技术维护网络安全、创新网络监管。同时,对网络不文明、不规范、不合法的言语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网络舆论监督。另一方面,高校要正本溯源校园网。利用防火墙软件以增强学校网络的安全性,使用相关的信息过滤器软件以消除污染信息。同时,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红色校园网站,抢占网络宣传的阵地,陶冶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操。其二,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2]利用官方主流媒体加强正面宣传报道,传播正能量。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和各省地方新闻网站为引领导向。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鼓励健康的网络文学、音乐、表演、电影、动漫、游戏等。同时,主流网站对于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要给予迅速客观的回应,让大学生在正确有效的引导下,明辨是非、从善如流。

(四)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言行

无规矩不成方圆,网络法律法规与网络道德建设是同向同行、相辅相成的。习近平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8]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就先后制定了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来规范网络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关于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制定与施行规范了网络内容和网络行为。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依法管网治网,强化网络大环境的综合治理。开展网络治理专项行动,加大对网上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清理网络欺诈、造谣、诽谤、谩骂、歧视、色情、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行为,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要把网络道德建设导向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以有效发挥网络法律对网络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从而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遵守网络法规,敦促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网络,最终达成树立正确网络道德约束网络行为的目的。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大学生之歌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