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新类型铌-稀土多金属矿产资源研究进展
2021-04-12张航飞,文俊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7地质队承担的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项目“四川省沐川县河口铌、稀土多金属矿远景调查评价”,在沐川地区五指山背斜一带上二叠统宣威组底部、峨眉山玄武岩顶部的黏土岩中发现了品位较高、厚度大、分布面积广、赋存层位稳定的黏土岩型铌-稀土多金属矿.
2011年至今,中国锂、铍、铌、钽、稀土等关键矿产取得找矿突破的对象多为岩浆岩型铌钽矿、矿物型稀土矿及南方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而关于黏土岩型铌-稀土多金属矿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滇、黔地区,且大多作为稀土矿单独报道.关于黏土岩型铌-稀土多金属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富集规律、矿床成因、成矿模式和赋存状态等尚不明朗,工业指标和矿体圈定方法有待研究.研究区内的黏土型铌-稀土多金属矿与我国三大主要稀土矿集中分布区包头、川西和江西均不同,从该黏土岩型稀土矿中直接选择性浸出稀土元素的方法和发现独立的稀土矿物均未见报道.因此,该类型铌-稀土矿多金属矿在上述诸多方面都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对指导川南地区乃至西南峨眉山地区的找矿工作和构建其成矿理论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矿层特征
据野外露头剖面调查及钻孔岩心资料,铌矿、稀土矿体属于同体共生矿,赋存于宣威组一段(P3x1),即宣威组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P3e)的平行不整合界面之上,宣威组一段与二段(P3x2)整合界面之下.铌-稀土多金属矿层为单层结构,似层状,厚度一般5~15 m,可分为上下矿层.铌-稀土多金属下矿层的铁质黏土岩与峨眉山玄武岩或凝灰岩顶部的风化作用密切相关,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在川滇黔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顶部广泛发育.铌-稀土多金属上矿层岩性主要为灰绿色黏土岩、灰白色铝质黏土岩和灰色、深灰色黏土岩等.赋矿岩石从下到上依次是紫红色铁质黏土岩→灰白色铝质黏土岩→浅灰绿色黏土岩→灰色黏土岩→深灰色黏土岩.
2 )矿石质量
本次圈定铌-稀土多金属矿体的指标为铌氧化物(Nb2O5)含量100×10-6,最小可采厚度1 m,夹石剔除厚度2 m.结果显示上矿层厚度1.79~12.97 m,平均厚度5.63 m,Nb2O5平均含量为258.64×10-6,稀土氧化物总量(TREO)平均含量0.09%,TiO2为4.24%,Sc为30.96×10-6.下矿层厚度3.10~6.65 m,平均厚度4.88 m,Nb2O5平均含量为231.65×10-6,TREO为0.10%,TiO2为7.72%,Sc为33.09×10-6.
3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
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的峨眉山地区玄武岩岩浆喷溢形成大规模的高钛玄武岩,沐川县幅内峨眉山玄武岩ΣREE介于285.60×10-6~360.63×10-6,具有稀土元素高背景特征,为研究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宣威组一段残积平原相时期,野外露头显示宣威组和玄武岩间界线截然清晰,指示研究区下矿层的铁质黏土岩可能为坡积物,由富集稀土元素的玄武岩风化层遭受剥蚀作用后经历短距离搬运形成,覆盖在下伏风化程度较低的铁质黏土岩之上.而宣威组一段湖泊相时期,位于地势较高的广阔山脊等处的玄武岩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的残积物在表生水体作用下,向低洼处运移,形成铝质黏土岩、深灰色黏土岩等沉积层,最终铌-稀土多金属矿层为宣威组二段河流相地层所覆盖,有效地保存了该矿层.研究区铌-稀土多金属下矿层的铁质黏土岩与玄武岩风化作用密切相关,为近源沉积产物,受沉积改造作用小;上矿层为玄武岩风化剥蚀后搬运再沉积形成的含矿黏土岩层,形成受风化淋滤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共同影响.
4 )找矿潜力
研究区处于昭觉-峨边-长宁Cu-S-铝土矿成矿亚带,沐川县五指山背斜一带宣威组底部及峨眉山玄武岩顶部的黏土岩广泛分布,具有形成铌-稀土多金属矿的良好地质条件.已有调查资料显示,该新类型铌-稀土多金属矿厚度大,超常富集多种高值元素,分布面积广,矿层稳定,具有寻找铌、稀土、钛等多金属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潜力;另外与铌-稀土多金属矿异体共生的铜矿也属于战略性矿产,铜矿赋存稳定(宣威组三段顶部),分布面积广,具有寻找中型—大型铜矿的潜力.综合考虑沐川地区五指山一带有望成为铌-稀土-铜-钛-钪多金属战略性矿产生产或储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