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原位监测的浅层黄土斜坡水分运移规律分析

2021-08-24赵利云张茂省孙萍萍程秀娟刘超男

地质与资源 2021年4期
关键词:降雨量斜坡黄土

赵利云,张茂省,孙萍萍,程秀娟,刘超男

1.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2.中国地质调查局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710054

0 引言

黄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是一种结构脆弱、水敏性极强的特殊土[1].尽管黄土地区降雨量小,但其分布极不均匀,因此诱发了大量的黄土滑坡和崩塌.如2013年7月3—28日期间,陕西延安地区发生的持续性强降雨,降雨量最高达607.7 mm,引发崩塌、滑坡、泥流等地质灾害共计8000余处,其中占总数83.3%的浅表层“剥皮型”黄土滑坡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因此,探究降雨作用下浅表层黄土斜坡的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对于黄土滑坡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黄土斜坡的岩性组成、内部结构以及降雨的强度、持续时间等的不确定性,导致斜坡土体的水分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

一方面,前人通过大量的现场试验研究降雨在黄土中的入渗深度.如在甘肃黄土台塬进行的原位监测表明,含水率变化主要发生在浅层地带,最大入渗深度不超过1.6 m[3].针对某黄土切坡进行人工降雨,发现当雨强小于40 mm/d时,黄土中水分入渗深度小于2 m;当降雨强度达到120 mm/d时,含水率在3 m范围内快速降低,影响明显[4].在西安骊山进行的长期现场观测表明,在无明显优势通道的情况下,降雨在该地区的入渗深度不超过1.5 m[5].由此可见,尽管降雨强度和研究区域不同,但降雨的黄土垂直入渗深度始终有限.

另一方面,针对黄土斜坡不同部位的变异方式,也有大量的模拟研究,但大多是从宏观角度直接观测其破坏形式.如通过室内模拟,发现强降雨导致的斜坡破坏模式经历4个阶段:原始斜坡—坡肩侵蚀—坡脚侵蚀—后缘裂隙(节理)扩展—滑动破坏[6].杨仲康等[7]进行的黄土滑坡现场渗透试验,表明滑坡体不同部位渗透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滑坡体后缘>中部>前缘.潘俊义等[8]通过超大型黄土斜坡上模拟的人工降雨试验,认为边坡不同部位的入渗速率不同:坡顶最快,其次是坡脚,最后是坡中,不同雨强条件下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上述试验多为人工优选配置的均质斜坡,即使属于原位监测,也大多对斜坡进行了清除表层土、植被,平整坡面等人工处理,导致斜坡浅表层土体受到扰动,原有结构特征遭到破坏,从而引起试验结果的偏差.而且模拟试验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临界阈值,忽略了斜坡破坏过程中内部的水分运移规律及空间分布[9].

因此,为研究降雨作用下黄土斜坡浅层水分运移和分布规律,本研究选取延安市宝塔区典型黄土斜坡为试验区,通过对斜坡体在5 m深度范围内的含水率进行长期监测,获取了大量原位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可为直观研究降雨诱发浅层黄土滑坡机理做出一定的揭示.

1 监测试验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在黄河一级支流延河中下游,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1110 m.多年平均降水量562.1 mm,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70%左右.年蒸发量1607.2 mm,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监测场地位于宝塔区万花山(图1),属于黄土峁地貌.沟底有基岩出露,岩性主要为灰黄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顶部有页岩和薄层砂岩互层,属于侏罗系下统延安组(J1y)地层.基岩上部覆盖厚层风成黄土(Q3).其中午城黄土,红棕色,质地坚硬,含灰白色钙质结核层;离世黄土,是构成黄土峁的主体部分,土体主要为数层棕黄色黄土和深褐色古土壤互层,古土壤底部可见钙质结核层;马兰黄土,厚度较小,淡黄色,含钙质结核,虫孔、树根等孔隙发育.斜坡中小型灌木和草地发育,植被覆盖好.

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Fig.1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1.2 监测方案的设计

监测场地为坡度较陡的自然斜坡,坡顶有人工早期开挖的平缓面,坡高50 m,坡体地形无较大差异,坡度相似,为42°.在斜坡面上纵向布设两条水分探测剖面,每条剖面从坡脚至坡顶等距开挖各5个探井(TK1—TK5、TK6—TK10),深度均为5 m.单井安装含水率传感器11个,分别埋设于地表以下0.2、0.4、0.6、0.8、1.0、1.5、2.0、2.5、3.0、4.0、5.0 m处,均匀分布在整个坡面上(图2).开挖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周围植被、土体等的干扰,并用原位土回填.探井主要揭露了马兰黄土和部分离世黄土.表层中植物根系及虫孔等发育,少量延伸到下部马兰黄土中,马兰黄土底部在1.5~2.5 m范围内钙质结核发育,颗粒直径不一,0.5~3 cm均有出现.

图2 水分监测仪器布设示意图Fig.2 Layout sketch of moisture sensors

水分传感器采用长沙亿拓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DT-0102型土壤温湿度计探头,其利用TDR原理,可直接对土体中的温度和体积含水率进行自动监测,量程为0~100%,分辨率为0.01%(体积分数),可实时远程自动传输.所有仪器在安装前均利用人工配置的重塑土进行了校准测试,符合试验精度要求.

为准确获取监测场地的降雨气象数据,在坡顶安装翻斗式雨量计进行监测,可实现降雨量的长时间自动监测与远程传输.

2 监测结果分析

2.1 土体水分随时间变化曲线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3,10],黄土地区的土壤含水率具有以一年为周期的变化趋势.为此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9月期间某一探井的水分监测数据(图3),进一步分析土壤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图3 降雨量及不同深度土体含水率随时间变化曲线Fig.3 Curve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changing with time by rainfalls and depths

观察整个监测期内在0~5.0 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降雨的出现明显引起斜坡浅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该地区出现的2个降雨集中段,2019年10月7日—11月16日、2020年8月4日—8月18日,累计降雨量分别达到46.9、200.9 mm,引起0.2、0.4、0.6、0.8 m深度处的土壤含水率突变,在短期内出现峰值现象.在2020年8月5日出现的暴雨事件(降雨量为66.3 mm/d)中,0.2 m处的土壤含水率骤然上升,最大升幅达114%;而0.4 m处土壤含水率在达到峰值时,其升幅为43.2%;而0.6、0.8 m深度处的含水率则变化更为缓慢,升幅仅有1.2%,出现微小波动.这一结果表明,降雨入渗导致的土壤含水率变化的深度范围有限,含水率增加幅度随深度逐渐减小.

排除降雨引起的水分突变现象,考虑地表以下0.8 m浅表层的总体变化趋势,发现在10月初到次年2月份,含水率在不断下降,而后到春夏之际,含水率又开始逐渐升高,并在7—8月达到最高值.这是因为冬季浅表层的土中水冻结成固体,导致土壤水分持续减少,进入春季后,气温上升,积雪开始融化,土体解冻,导致部分土体含水率上升,并受到雨季影响,水分突变.在1.5~2.5 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率也发生了微弱变化.1.5 m处自冬期监测时起,含水率处于4个月的持续下降,在2020年2月—6月开始缓慢的上升,随即再次出现下降趋势;而2.0 m处含水率的变化拐点在2020年3月才出现,比前者变化幅度也更加微弱;2.5 m处在观测期间一直处于持续下降阶段,尚无拐点出现;3.0~5.0 m深度范围的土体几乎不发生变化.这说明0.8 m内的浅表层土壤含水率在降雨、蒸发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表现出以整年为周期的变化特点,而1.0~2.5 m范围内的变化周期则随深度增加而可能更长,短期原位监测尚无法确定其周期.

2.2 不同降雨条件下黄土斜坡的水分变化规律

由前文分析可知,在不同的降雨条件下的入渗特点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进一步研究在不同降雨强度等级下在黄土中的入渗规律[11-13].根据国家气象局规定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24 h降水总量),结合实测数据,选择2020年7月2日(降雨量4.6 mm,小雨)、8月16日(降雨量39.4 mm,大雨)、8月5日(降雨量66.3 mm,暴雨)的降雨量及土壤含水率,通过降雨前后该处的含水率变化趋势来研究降雨的入渗深度.

图4显示的是在不同降雨量下,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为控制降雨为单一变量,选择无降雨时的水分变化作为对比.可以看出,没有降雨发生时,黄土各深度处的含水率几乎不发生变化,保持稳定(图4a),当降雨量为4.6 mm时,土壤含水率在0.4 m深度范围内发生变化,降雨1 d后该范围内土壤含水率均达到最大值(图4b);当降雨量为39.4 mm时,降雨发生后0.6 m范围内土壤含水率升高,但其变化速率不同:降雨2 d后,0.2 m处的含水率值即达到最大,随后便开始下降,而0.4 m处的含水率在降雨5 d后达到最大,降雨10 d后0.6 m处的含水率发生微弱的增加(图4c);当降雨量为66.3 mm时,土壤含水率在0.8 m范围内发生变化,降雨3 d后0.2~0.4 m处的含水率达到最大值,降雨10 d后0.6 m的含水率达到最大值,而在降雨15 d后,0.8 m的含水率值才出现小幅度增加(图4d).

图4 降雨量不同时的入渗深度变化曲线Fig.4 Curves of infiltration depth by rainfalls

这一结果说明,水分入渗深度与降雨量大小呈正相关.降雨量增大,水分入渗深度增大.在同一深度处,降雨量大的情况下土壤含水最先发生变化,入渗速率变大.而在同一降雨条件下,随深度增加,入渗时间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

尽管降雨对浅表层黄土的含水率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从图4中可以看出,土体水分在垂向上的整体变化趋势并没有明显,垂向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根据其变化特征总体上可将其分为3个亚层:0~1.0 m,土层含水率高,达25%左右,这一阶段水分受外界环境影响明显,波动剧烈,变化趋势相近,降雨后短期内含水率升高,但随之便因蒸发或根系吸水等作用而下降,波动程度较大;1.0~2.5 m,土体含水率较低,水分变化微弱,受降雨影响小.结合李萍等[3]的研究,在这一深度范围内,土体含水率呈现季节性波动变化,不受降雨等因素的直接影响;2.5~5.0 m,土体平均含水率约5%,在整个监测期内,含水率基本保持不变.

2.3 降雨入渗引起斜坡不同部位的水分变化

很多降雨型滑坡因浅层大量吸水,土体渐趋饱和,导致平行于坡面的滑动面较浅,进而顺坡而下发生滑动.分析斜坡浅层不同部位在降雨前后的水分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有利于预测判断滑体位置[6-8,11].为此,根据斜坡地形特征,将黄土斜坡分为坡顶、坡腰和坡脚3个部位,选择2020年6月15日(降雨量0.4 mm)、8月5日(降雨量66.3 mm)的土壤含水率,分析在降雨前、降雨当日及降雨后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

由图5可以看出,斜坡不同部位的水分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论是在降雨前或是降雨后,含水率值都呈现从坡顶→坡腰→坡脚逐渐递减的趋势,降雨量的大小对斜坡各部位的水分空间分布没有出现明显的影响,各部位保持与土壤的前期含水率相似的变化趋势.

降雨发生一段时间后,受蒸发及植物根系吸水等作用,土体含水率有所下降,但仍大于降雨之前的含水率[14-16].不同部位在降雨过程中的含水率波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图5b中,坡顶的土壤含水率最大增幅约113.4%,而坡腰和坡脚分别增加了约54%、104.4%,相差甚大.

图5 降雨前后斜坡不同部位含水率变化曲线Fig.5 Curve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slope before and after rainfall

因此,通过计算出对应深度处的方差,可准确了解斜坡各部位在不同深度处的波动程度.方差越大,水分波动程度越强.在图6中,坡顶较为平缓,地势较高,雨水集聚而入渗充分,同时又受光照、风等作用使得蒸发强烈,在0.8 m范围内土壤含水率波动明显,方差最大;而坡腰因坡度较陡,产生顺坡的表面径流,水分来不及入渗,有效入渗量少[17-18],含水率仅在0.2 m深度处存在较大的波动,0.2 m以下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小.坡脚因受到当前降雨和后期顺坡产流的影响,水分波动较大,入渗深度最深,在1.5 m处含水率仍然发生变化,作为斜坡的水分集中区,极易先发生滑动[19-20].

图6 含水率方差值Fig.6 Variances of water content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slope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原位监测含水率和降雨量的分析,表明在降雨作用下,黄土斜坡的水分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各向异性,主要有以下特征.

(1)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不同深度处的周期有一定差异.在浅表层0.8 m范围内,土壤含水率以整年为周期发生循环,雨季的持续性降雨导致土体含水量增大,而干旱少雨季节则因蒸发等外部因素导致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在1.5~2.5 m深度范围内,其变化周期随深度增加更为长久.

(2)降雨引起的土壤含水率可观测变化深度有限,水分入渗深度与降雨量大小成正相关,当降雨量分别为4.6 mm(小雨)、39.4 mm(大雨)、66.3 mm(暴雨)时,其入渗深度相应为0.4 m、0.6 m、0.8 m.随深度增加,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幅度减弱,时间上出现滞后现象.而1.5 m深度以下的土壤含水率基本观测不到降雨的影响.

(3)根据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可将其分为3个不同的亚层:0~1.0 m、1.0~2.5 m、2.5~5.0 m.在斜坡不同部位上,土壤含水率呈坡顶—坡腰—坡脚的递减趋势,降雨量大小对此无明显的影响.整个监测期内,坡顶的土壤含水率波动程度最大,坡脚、坡腰的波动依次减弱,而在不同降雨类型下,坡脚的入渗深度最大,坡腰和坡顶在深度1.0 m处已近似不变.

猜你喜欢

降雨量斜坡黄土
降雨量与面积的关系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黄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信仰的“斜坡”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洞庭湖区降雨特性分析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
罗甸县各乡镇实测降雨量分析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