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现今地震活动状态
2021-04-12高立新张浩鸣阿那尔
高立新 戴 勇 张浩鸣 阿那尔
(中国呼和浩特010010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2011 年3 月11 日日本东海岸附近海域MW9.0 地震和2013 年鄂霍次克海MS8.2 深源地震的发生,对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如何,地震活动主体地区在哪里,经典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特征是否仍在延续或发生了哪些变化,成为地震学家关注的问题。
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发生的显著地震有1975 年2 月4 日辽宁海城MS7.3 地震。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地震活动区,20 世纪以来表现出较好的迁移回跳轨迹。第5 活动期以来,大兴安岭以2003 年、2004 年内蒙古2 次MS5.9 地震为代表,松辽盆地以2013 年前郭MS5.8 震群为代表。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成对地震活动在两地具有普适性特征。
据统计,1900 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发生6 级以上浅源地震11 次,其中:地震空间分布特征较明显,7 次地震发生在松辽盆地,4 次地震发生在东部盆地群及周边地区;最大地震为1975 年辽宁海城MS7.3 地震;距今最近一次地震为2010 年2 月18 日中俄交界MS6.5 地震。分析中国东北地区现今地震活动特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从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期时间韵律特征和第5 活动期的持续时间、地震次数等指标来看,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第5 活动期已结束,2018 年、2019 年吉林松原MS5.7、MS5.1 地震,或将标志着该区已进入第6 活动期。
(2)2013—2019 年,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具有以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分界线为轴迁移对跳的活动特征,分析5 组迁移对跳轨迹,可知未来地震具有向大兴安岭地区迁移的可能。
(3)以松辽盆地南缘为界,形成中国东北地区成对地震与非成对地震活动分界线。1900 年以来,该区成对地震主要发生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且其时间间隔为0.1—37.0 个月,间距最远309.0 km,震级差最大0.7。据统计,两地共发生5.0 级以上地震27 次,其中24 次地震具有成对活动性质,成对地震发生率约89%。在成对地震中,松辽盆地占71%,大兴安岭地区占29%。成对地震活动规律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具有普适性特征,可作为该区域地震预测指标之一。
(4)2011 年日本发生MW9.0 大地震,剔除该地震引起的松弛变形后,中国东北地区总体面应变率仍表现为NW—SE 向拉张和NE—SW 向挤压趋势,其最大值仍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南端。对比2013—2015 年和2015—2018 年中国东北地区面应变率结果,可知变化显著区域位于松辽盆地中部,而此区域也是中国东北地区变化明显区域,未来需关注该区域地震危险性。
(5)2013年,松辽盆地连续发生辽宁灯塔MS5.1、内蒙古科左后旗MS5.3、吉林前郭MS5.8震群等7次5.0级以上地震,之后进入相对平静时段,2018年、2019年再次发生吉林松原MS5.7和MS5.1 地震,表明松辽盆地仍是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