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12陈修同
刘 丹 陈修同
(青州水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山东青州 262500)
水利工程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满足灌溉农田、防洪抗旱、地区用电需求。水利工程是一项耗时长、内容复杂、要求高的工程项目,在施工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传统水利工程设计主要以“先破坏、后治理”理念为主,此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了推动水利事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深入研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进行的目标。
1 我国水利工程现状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大规模的施工建设活动,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在水土流失区域,大多数植被都无法快速恢复,严重时还会导致当地的生态系统彻底崩溃,只有少数物种能够存活。
(1)土壤结构变化。
土壤的水分组成出现了明显变化,导致生活的适应性下降。水利系统运行时会定期截流与泄洪,导致水利坝体下游与上游区域的土壤含水量发生明显变化,两个区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引起生物组成结构出现变化,部分植物无法在变化频率较高的土壤体系中存活,导致植被系统出现崩溃,动物出现迁徙。
(2)土壤流失。
修建水利工程时,需要挖掘选址区域原有土层,导致区域植物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影响地底生物的生存。
(3)动物缺失。
由于植物生长并不是一项单一的生命活动,还需要动物参与整个生命系统,修建水利项目会破坏动物种群结构,影响整个生态圈。为了确保本地区自然资源不遭到破坏,需要优化水利生态修复技术,确保生态结构的可持续性。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面积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以及水文特点都具有差异。例如,南方地区主要以潮湿的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大,北方地区则以干燥为主,降水量相对较小。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时,应结合地区气候、水文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案,通过个案分析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结合不同地区特点设计完善的质量方案,才能够确保治理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2.1 优化设计方案
通常情况下,在坡面汇流处布设堰塘,能够提升水利项目的蓄水、提水能力,形成综合型的灌溉网络,有效解决灌溉死角问题。进行工程设计时,首要任务是选择坝址,理想的选址地主要以来水充足、地质结构稳定、地形肚大口小的区域为主,要求选址靠近用水区,尽量将坝址附近存在的材料应用到水坝修建中。
水坝高度控制在5.0 m内,坝体宽3.0 m即可,设计水坝内外边坡时按照1∶2的比例设计,内坡块修建材料以石料为主,外坡以草皮为主,外坡脚修建以干砌堆石固脚为主。
迎水坡1∶0.15~1∶0,背水坡1∶0.65~1∶0.85,要求边坡底宽不超过坝高的80%,修建重力坝时需要对重力坝进行应力分析以及稳定分析。
施工前需要将施工所用的土料、石料准备齐全,做好施工导流准备工作,如果施工时采用的放水涵管同时也用作导流管,应先进行放水涵管施工作业。施工时应根据设计尺寸开展施工放线作业,施工时注意溢洪放水设施控制位置,施工人员需要保护好施工定线样桩,及时对样桩进行校核。根据设计要求开展清基工作,清基时应做好基础处理工作。防渗衬砌构筑物设计应结合设计程序进行,要求护砌工程的建设应在洪水来临前结束,结束后及时进行回填夯实。施工时应选择专职施工员对各项施工工序进行把关,聘请质量监理员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建立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这题进行处理;定期检测枢纽工程的质量,收集枢纽沉陷量、裂缝宽度、渗漏位、移量、淤积量等数据,为后期维护提供依据;调整用水计划,禁止出现猛蓄猛放的现象,要求夏季蓄水控制好水量;落实防汛检查要求,汛期到来前应组织人员对堰塘进行巡守;优化集雨区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减少进入塘堰的泥沙量;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确保其合理性。
2.2 表层土保护
在生态修复中,土壤资源质量直接影响生态修复效果。水利工程设计中,通常采用“三通一平”方式进行施工,例如开挖地土壤、填埋回填作业以及渣堆弃渣场,会对整个工程产生较大影响。后期生态恢复工作中,地表种植土壤质量下降会制约地表植被生长,使得植物生长环境恶化。做好地面种植土壤保护工作十分关键,设计期间应挖掘并存储地表土壤,做好防流失工作,施工后可以将这些土壤进行再利用,提升土壤的利用率,降低对植被的影响。
2.3 退耕还林设计
设计水利工程项目时,应尽量降低施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使原有生态植被结构能够最大限度保留,这也是生态修复中十分重要的方式。
修建水利项目时会影响地面生态,原有植被的破坏程度也因工程而异,植被的生态功能大幅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被破坏后的裸露地面,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也增加了生态修复难度。大多水利工程选址都位于理想的区域,施工时应尽量确保植被良好区域不受影响,严格对施工面积进行控制,提升场地再用率。
植被的选择以水保林树种为主。松类植被,密度范围为900~2 400 株/hm2;刺槐,密度设计900~6 000 株/hm2;紫穗槐,密度设计以900~3 300 株/hm2为最佳。树种选择应遵循一定规则,应以实地实树为主,最好选取防护效果良好且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树种,要求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且树种的抗逆性强,生长旺盛,具有发达的根系以及浓密的树冠,可以提升修复的质量。可供选取的树种为刺槐、湿地松(乔木林)、紫穗槐(灌木林)。
整地时主要以穴状整地为主,要求原坡面与穴面能够形成一定内倾角,要求穴径的尺寸范围为0.4~0.5 m,穴径的深度应超过25 cm,形状以品字形为主。对于植物栽植要求,应以乔、灌、草套种形式为最佳,栽植时需要确保树苗的垂直度,确保树种根系能够得到舒展,栽植深浅适度。进行填土时作业时,应先进行表土、湿土作业,再进行生土、干土添加作用,最后对土体进行分层踩实。如果土壤墒情较差,应对土壤进行浇灌透水处理,在土壤上覆盖一层虚土。做好修枝整形工作,结合不同树种特点进行修枝整形工作,修剪时应确保修枝的科学性,要求主干下部不够存在太多枝条,具体的位置为1/3位置,如果是阔叶林则需要在第二年秋天后进行修建,修建时遵循因树修剪的原则,按照随枝作形原则进行整枝。灌水施肥时,应注意幼林可能因为干旱而出现缺水枯萎的现象,此时应及时补充水分。此外,还应做好防病虫害工作,要求幼林的成活率能够超过90%,均匀分布在周围,缺少幼苗应进行补植,确保其成活率达到要求。
3 生态修复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提高人员意识
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应选择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法,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修复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降低生态修复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实际作业时,要求相关人员能够遵循水土保持政策法规,科学进行施工建设,树立良好的水土保护意识,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将施工区域受到的破坏影响消除,确保工程区域不存在过多砂砾以及渣土。
进行工程管理作业时,管理人员应最大限度落实节水工作,防止水资源因为各项施工受到浪费及污染等问题。在项目建设前期,要求承包商能够全面制定生态保护计划,通过宣传教育使施工人员形成良好的水土保护意识,推动水土保护工作开展,落实“三联”制度落实,推动水土保护工作顺利进行。部分施工内容进行提前应制定应急措施,有效解决施工中弃渣处理问题,提升边坡防护质量,满足水土保护工作的要求,解决水土保护工作中的不足以及缺陷。
3.2 强化保护机制
对于水利项目水土保护工作的进行,应通过人为力量进行干涉,切实将环境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等落实下去,对于施工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纠正处理,确保施工的合理性,所有立项都应遵循标准,降低施工过程对水土环境造成的破坏,避免施工污染对水土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提升水土保护的质量。
要求施工方施工时科学设置临时围挡,避免施工碎屑进入水体,弃渣及时运至指定地点进行处理。水土保护工作属于综合性的工作,保护的质量与人类生存发展具有十分密切关系,需要广大群众参与,对施工作业进行监督。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一些小型的施工项目,为了减少资金投入,部分企业未能严格执行水土保护要求。水利工程施工时,应通过多种管理机制对水土保护工作进行规范,将具体措施纳入保护机制,通过详细的保护制度作为约束,确保保护质量不受影响,通过各种有力的制度约束,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护工作的进行,减少施工过程对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利工程数量也越来越多,应进一步做好水利工程施工优化工作,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周边生态结构不出现过大变化。施工中应将人为失误降低,通过民众的力量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通过综合整治的方法,使得土壤和植物生长环境得到保护,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利项目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保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