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1-04-12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科人才专业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工科类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1](下述简称《通知》),《通知》强调各高校要有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新专业,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2]。为了适应新经济、新形势的变革,结合软件工程专业这一传统工科专业,实施以新工科建设为方向,以创新创业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是目前发展的趋势[4],同时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1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本文以湖南省现有二本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突出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3-5],具体表现为:

(1)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清晰,工程教育理念不深入,无法适应人才需求;

(2)培养理念和培养制度很不完善,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更多地流于形式[6];

(3)课程体系传统,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

(4)缺乏高水平、专业性强的“双师型”教师。

2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研究

构建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是项目研究的必要问题[7-8],项目组设计的新模式主体架构主要由四个系统、三个层面、一个目标组成。四个系统具体可划分为:第一部分的模式运行的规划和保障系统;第二部分的模式的操作实施系统;第三部分的模式运行的监控反馈系统;第四部分的模式运行支持系统。三个层面主要包括:宏观的规划和保障,资金的保障、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中间层面的二级学院对实施新培养模式的指导和调控;微观层面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参与者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培养方案。一个目标是强调学科之间的技术融合[9],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最终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就业。[10-11]

2.1 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新工科视域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培养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工程化、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能够通过强大的学习能力拓展自己的各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针对这种定位,本文考虑结合“专”与“通”的不同侧重,将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A型”“B型”“C型”三种类型。其中,“A型”人才指具有较好的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这种人才比较适合技术类岗位,如软件公司的技术骨干、国企的数据库维护人员等。“B型”人才指除了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营销学等交叉学科方面的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及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类人才非常受企业欢迎。而“C型”人才则是在“B型”人才的基础上,具备相关领域或行业扎实的基本功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其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协调能力,并兼具团队协作才能。这类人才不仅能够在公司中独当一面,同时也可以作为团队中骨干人才。所以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注重“专”与“通”的结合,但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的现实状况,制定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2.2 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项目组研究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建设为基础,统一规划、合理安排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加入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并建立分级实施、逐步提高、前后连贯的课程目标体系。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以及目前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新的培养方案应该调整课程体系,将专业淡化,多学科交叉,嵌入多门创新创业类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

2.3 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工程质量认证模式的教学等适合于“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贯穿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中。在专业任选课程教学中,企业派驻的老师可以考虑灵活运用项目案例教学、分组对抗演练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企业讲师的经验优势。学校的专业团队教师则可以采取建构主义、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考虑将实训知识模块分层次,由简到难分步骤实施。具体实训过程可采用分组 → 布置任务 →小组实施→完成任务→ 成果评价 →自我评价的顺序组织教学,注重团队共赢合作的形式及互评自评意识的培养,推动学生在项目中获取自信、项目中获取进步。通过真实模拟企业日常工作环境与氛围,让学生感受以后将要面对的行业生存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学校的授课方式及课程安排应尽量保持与行业岗位一致,以提高学生实际的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探索建立跨学科、综合性的以“校内创新”与“校外孵化”为目标的创业实践通道

建设一批校内创新、校外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这些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学校和产业之间的合作平台、校内的创新创业学习空间、创新创业中心、校企合作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计算机服务公司等。

高校二级学院应该积极努力打通校内、校外创业通道,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联合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组建跨学科、众创的专业团队,划拨出专门的“双创”孵化基地,同时提供校内创业资金,从而在制度和政策上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对于一些具备良好的市场定位和应用前景的项目,学院更应该积极寻找对接的孵化企业、风投公司,为项目提供政策支持、项目专利申请、市场推广等可持续性的服务。

2.5 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现有师资队伍虽然满足了原有培养模式的需求,然而,大多数教师对于新模式中教师需要进行创新性训练、创业指导的要求无法达到,甚至部分项目要求教师直接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施过程中,显然并没有几个老师能够做得到。因此,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师资提出的要求,有针对、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十分必要。

(1)提升现有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制定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的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目前全部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教师进入企业参加企业实际项目,通过项目申请、项目攻关、项目实施、咨询服务等提高科研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不断积累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融合学术与工程人才,打造混编师资团队

鼓励教师跨学科、跨平台进行科研项目及创业。聘请企业项目开发一线的项目工程师及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考虑聘用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的开发人员作为兼职讲师,主讲课程群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课程及主流的开发技术。学院也鼓励自己的专业教师进行行业认证、职位挂靠、项目联合开发,全面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更新能力并拓宽专业的研究方向。

3 结语

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同的需求迫使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之相适应。新工科的背景下,只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以“校内创新”与“校外孵化”为目标的创业实践通道,才能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根本提升,与用人单位需求无障碍对接。

猜你喜欢

工科人才专业
人才云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